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第七藝 II:從侯孝賢《悲情城市》到徐漢強《返校》THE 7TH ART TREATISE II: GENIUS LOCO-SPECIFICUS

第七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26039
林慎
新銳文創
2023年9月04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6267326039
  • 叢書系列:新美學
  • 規格:平裝 / 182頁 / 14.8 x 21 x 0.9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美學


  • 藝術設計 > 電影 > 電影評論











      二十世紀下半葉,大都會與電影史邁進五光十色的迷幻年代。觀影四海皆見,林慎卻審視港台金獎電影,發展出具意象的原創文化主體論述──有別一般影評,此書和觀賞的對象一樣,自成可獨立看待的作品。



      今冊以台灣為主角,不只小島雜談,更關乎文明角力和歷史拉鋸中的大格局之事。由《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中的電影啟發,說到侯孝賢的金獅獎得獎作品《悲情城市》、台灣首部本地遊戲改編電影《返校》,再論及尼采、魯迅、竹內好,本書嘗試捕捉台灣的縱時輪廓,探索山與海中間的亞地靈,其獨特時空中的實相就在舞台淺灣、電光倒影之中。



      古希臘七藝是現代人文基礎,而「電影」則是義大利理論作家Ricciotto Canudo所稱之「第七藝」。林慎自其第七部長篇作品《第七藝I》開始影論的書寫,藉由論理論影穿透迷霧,直視文化的靈光。



      劍橋博士作家林慎的《第七藝》系列作相繼聚焦港台電影和社會文化,獲兩地的《金都》導演黃綺琳、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鄭政恆、影視教授劉永?、《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作者陳光興教授、傳播學教授馮建三、港大中文學院主任林姵吟、電影研究者趙傑鋒博士等多個界別代表推薦,將陸續推出!



    本書特色



      ★以香港作家角度看台灣,得台灣社會研究資深前輩推薦!

      ★深入淺出地以電影入手,用文藝筆觸立論,顛覆固有認知,開闢新學!

      ★筆觸橫跨社會學、歷史學、文化研究及哲學等領域,觀點廣泛及獨到之餘,亦對日常生活態度具啟發性!



    各界推薦



      陳光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榮退教授)

      馮建三(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第七藝II》體現的正是具有代表性的魯迅以降批判知識分子對世界的關懷……不同於一般的電影評論與研究,它的深度、厚度與治學的態度,都值得學院中人自我反省。……港澳台大陸的思想界沒有形成共同平台,《第七藝II》是通向這條路的重要努力。」──陳光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榮退教授)



      「林慎博士的《第七藝》是『一書一世界』,不只書寫港台電影,歷史文化、寰宇情境,港台與中國大陸關係的非常鏡像,已在其中。」──馮建三(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


     





    推薦序 思想•電影�陳光興

    推薦語�馮建三



    前言 20220801



    【第一章 超克論 GLANEUSES】



    第一節


    如影如電

    「台灣電影作為方法」



    第二節

    索倫巨眼

    湯姆•龐巴迪式猜想

    同場加映:魯迅及尼采



    【第二章 亞地靈 GENIUS LOCO-SPECIFICUS】



    第三節


    悲情城市

    侯孝賢導,梁朝偉等主演



    第四節

    詩與文清

    原型─演員的具象詮釋



    【第三章 巨獸鬥 GAME LEGITIMIST】



    第五節


    返校遊戲

    徐漢強及姚舜庭作品



    第六節

    未完待續

    李安、《大佛普拉斯》、九把刀



    後語 20220814

    ABSTRACT(英語摘要)

    參考文獻



    ?





    推薦序



    思想•電影

    陳光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榮退教授)




      2022年9月末,林慎兄很熱情地來信邀請為他的《第七藝II》作序,雖然不是很懂香港,特別是電影,過去每年都進進出出,只能算是粗淺的理解。書稿中提及許多的思想資源,馮建三、荊子馨、已故的溝口先生、陳冠中等都是長期的摯友,還有些香港一起工作過的友人,如許寶強、潘毅、呂大樂、陳清僑、邱立本、張頌仁等,偶爾去都會跟他們聊聊,特別是我們很多人敬重的大哥侯導是分析的重點,盛情難卻,只能試著說些什麼。



      所謂電影、文學、音樂、戲劇、繪畫、攝影、電視劇等,不過是形式上的分類,各有特性與積累的傳承,共同處在於都是思想的載體,特別是在東亞地區有現代思想界的傳統,《第七藝II》體現的正是具有代表性的魯迅以降批判知識分子對世界的關懷。



      生活在台灣,讀這本書不僅是讓我們從香港反思長期歷史問題的視角,不同於一般的電影評論與研究,它的深度、厚度與治學的態度,都值得學院中人自我反省。早已沒有電影工業的台灣,雖然在侯導的帶領下繼續創造有品質的作品,紀錄片有相當的成果,研究上不能說乏善可陳,平心而論沒有導演們的高度,能在國際�思想界對話。



      電影如果不能與思想脫鉤,那麼我們就可以集中在世界的核心問題來討論。過去半年在所謂全球疫情的狀況下,遊走於新加坡、法蘭克福、柏林、柏克萊、舊金山、牙買加金士頓、倫敦、泰南Nakhon Si Thammarat、曼谷等地。這些地方中,泰國從未經過殖民統治,典章制度深受英美影響,公立大學全部以皇室命名,校長一人說了算,而民間跟各地雷同,有強大的自主性,活力十足。



      前英屬殖民地牙買加的西印度大學Monash校區號稱是左派大學,大學部導論課的指定讀物都來自英國,跟香港、新加坡一樣,承襲了殖民統治的傳統,工資高得驚人。文化多采多姿,「兩個牙買加」是所有人的口頭禪,學生都被教育成只管自己不管別人,Bob Marley的雷鬼馳名世界,各地的粉絲(包括研究者)都忘了那是農奴時代為了活下去的媒介。十多年前,聽到三代樂團,第一代的讓人感動落淚。殖民主義結束了嗎?



      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都已沒落,資源依然豐富,德國農業體系完整,除了慕尼黑各地物價低廉,九塊歐元的交通卡可以用半年,在Salle的大街上經常看到紙箱裡放著家用品、書,讓路人撿,圍牆倒塌後的柏林成為世界的藝文中心,馬克思(Karl Marx)與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國族社會主義共同造就了當下的德國吧。



      到了倫敦,因為在牙買加車禍,窩在朋友家,只見到了老友Martin Jacques,八十年代Marxism Today的主編,是少數持續關切帝國主義的批判分子,曾經在香港生活,在台灣、大陸訪查,最後成書,呼籲歐美讀者面對世界的變化,面對過去所造成的禍害。作為Guardian的專欄作家,他當然又談起二十大與台灣問題。大陸稱之為「白左」的種族主義概念,一竿子打翻一船,Martin那一代人一直在帝國內部戰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回到台灣,碰到來台交換的大學生Magnus,談起德帝國的過去、巴勒斯坦問題,他都很有看法,希望能做些什麼。歷史還是得靠有良心的年輕人慢慢從內部外部共同努力。



      不同於林慎兄對殖民問題的看法,台灣到底是否被國民政府殖民,很難回答、沒法蓋棺論定,1945年的「光復」與九七、九九「回歸」,七二沖繩的「復歸」,韓半島的分斷,在東北亞有特定的語境,必須歷史地來看。台灣原是荒島,南島人最早遷入成「原住民」(natives),後來一批批來的漢人成為「移住民」(settlers),一直到今天整個東北亞地區大批移工是最近的「移住民」。



      歷史進程上的「華夷之辨」、「朝貢體制」、「民族國家」、「中國崛起」(張承志兄的《敬重與惜別:致日本》是最重要的思想警訊資源),指稱的不僅是政治變動也是文化、思想的大轉換。例如,從港大作為帝大到中大的民族主義機構,再碰上所謂全球化(評比),中大又該如何定位?如果只從政權移轉來判定,顯然過於化約。去殖民的工作是全面性的,至今是否開啟,還是大哉問。



      回頭來看「九七大限」,活在台灣的我們難道沒有責任在思想上指出去殖民的具體方向?陳映真是少數以展覽的方式,試圖回顧歷史,面對未來。正是因為冷戰的攔截,我們沒有準備好,才造成今天香港的困境。「五十年的過渡」還剩一半,據說大樂是少數在思想這個難題,其實是「我們」的問題。澳門的回歸似乎較為平順,又該如何理解?困難在於港澳台大陸的思想界沒有形成共同平台,《第七藝II》是通向這條路的重要努力。



      順便說一句,「XX作為方法」常被誤解,《去帝國》要負點責任,以魯迅出發的竹內好與溝口雄三兩位先生,都很清楚地表示立足點是日本,歐、亞兩條思想傳統在近代的路線相互纏繞、競爭,他們希望透過不是主導性的亞洲�中國重新認識、反省自身的殖民帝國主義。當然,寫作者怎麼使用都無可厚非,還是得澄清源流,才對得起兩位先驅。



      不同於學院派拿了大量資源,林慎兄作為博學多聞學者的三部曲,動力不僅在鄉土之情,也在處理動盪中的香港,期待第三部能早日問世。此外,容我期許他提及南韓、新加坡與港澳台的結構位置,當然也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都有可觀的思想型導演,以他的學養必定能將視野放寬,讓讀者享受更豐富的盛宴。


    2022.01.05

    於新竹寶山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