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將來世界民族誌

將來世界民族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09192
菲利普?德斯寇拉,亞歷山德羅.皮諾紀
宋剛
無境文化
2023年9月01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9609192
  • 叢書系列:【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


  • 人文社科 > 人類學/民族學











      菲利普.德斯寇拉(Philippe Descola)作為法蘭西學院(College de France)人類學榮譽教授、師承李維史陀的美洲印地安研究大家、「四大存有論」學說的創立者,無疑是當今最為知名的人類學者。這本他2022年發表的《將來世界民族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跨界思想對談錄。藉由受過哲學訓練、兼具人類學素養的生態運動者、漫畫家亞歷山德羅.皮諾紀(Alessandro Pignocchi)的參與,甚至主導,使這本書在議題設定、論述及呈現方式上都別開生面。兩位作者以各自的學思生命經驗為基底,探問我們這個空前富裕的時代為何會同時充滿極端的仇恨與痛苦,世界到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走上這條失控的道路、改變命運的典範與可能又藏在哪裡。觀點前衛縝密,文字淺白易解,不論在學術研究、社會實踐面向,都深具意義且有出色成績。而對話之外穿插其間的漫畫,幽默具象,也讓作者對當代社會的反思與批判更加鮮明可親。



      本書凸顯資本主義社會由經濟邏輯宰制所有領域的荒謬與難以為繼。從法國荒地聖母保衛區反機場運動切入,並借重其他社會、時空強調不可比性的價值系統,提醒我們,面對傷痕累累的地球,「公民不服從」、與萬物平等共好的環保運動不是意識形態的產物、也不只是社會責任的實踐,而是我們應該繼續深化思考與堅持選擇的生存方式。



    ?


     





    前言



    1讓自然人類學講政治

    思考為什麼需要超越自然與文化的現代二分



    2為什麼是人類學?

    介紹「對稱化」概念:注意這一概念用於出田野的民族誌學者與坐研究室的人類學學者時,意義不盡相同



    3社會組織方式之多樣性

    批判所謂人類社會都是依照單一路徑逐步演變的觀點



    4別的造世方式

    介紹組織人與非人關係的四大方式;指明人人都潛在具有這些方式



    5裂解自然主義領土

    嘗試從目前在荒地聖母鎮發生的事件中總結幾點觀察



    6經濟與自然主義

    確認經濟領域的霸權位置是將我們封閉在自然主義中的根本死結;陳述在反資本主義抗爭中,與非人結成一種新的、越來越自如的團結關係有何可能



    7破除經濟領域之霸權

    透過人類學素材的視角,思考「經濟領域霸權」這一說法具體意味著甚麼;繼續追問有哪些方式可以將它擺脫



    8價值系統多重化

    提出有必要將民生物資抽離普遍化的可比性,強調轉換多重價值系統之重要意義,因價值系統乃形成對自我與他人的尊重之路徑



    9自治領土與國家

    勾勒一個讓國家型結構與自治領土可以共存互動的混融性政治計劃



    10多樣性

    說明多樣性乃唯一真正可以普世化的價值



    11巫師與學者

    強調在一個多重世界中,平衡我們賦予主體化與客體化認知模式彼此位置的重要性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譯者後記_宋剛



    ?





    前言



      曾經有一度,我常說自己熱愛「自然」,說自己感覺有種強烈的想跟自然在一起的需要。在這方面的政治抗爭願景,我當時覺得是相當明確的:增加國家公園一類的機構,盡可能多保留自然空間,把人和他們那些破壞性活動趕出自然的邊界。然後有人拿了Descola的書給我看:特別是講他和他伴侶Anne-Christine Taylor,在厄瓜多亞馬遜森林的阿秋瓦(Achuar)1印地安部落生活經歷的那本《暮光之矛》(Les Lances du crepuscule)。這本書對我觸動特別大,因為跟我自己最初去亞馬遜的旅行形成了呼應,我是去那裡觀察鳥類,在那邊曾經與舒瓦人(Shuar)相處,他們是跟阿秋瓦人很相近的一個族群。我那時候完全沒有人類學的概念,大概就是覺得這些印地安人是神乎其神地「親近自然」。而對於這種流口常談,Descola寫道:「說印地安人非常『親近自然』其實是一種謬論,因為他們賦予自然中的存在一種跟他們自己相等的尊嚴,所以他們對待這些存在所採取的行為,與他們自己彼此之間通行的行為並沒有什麼真正的不同。要想親近自然,首先還得要自然存在才行,而自然其實是只有現代人才具有的特殊觀念,它使我們的宇宙觀比起先於我們的所有文化所持的宇宙觀,可能來得要更詭異,且不甚友善2。」一個新的世界向我敞開了。



      我驚訝地發現,自然這個概念,遠不是指一個客觀的現實,而是現代西方的一種社會性建構。世界上其他大多數民族都不需要這種自然與文化的二分,他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組織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係。所以保護自然就不可能是,像我原本想像的那樣,針對工業西方對世界造成的破壞,作出激進政治對立行動。保護與開發其實是同一種利用關係、同一種與世界的聯繫的兩個互補面向:植物、動物以及生命環境都被賦予一種客體物的身份,可以任人隨意處置,包括對它們加以保護。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去保護還能夠被保護的,而是說,意識到這一點能打開更激動人心的政治願景:解除自然與文化的二分,以邀請植物、動物和生命環境來分享人的社會關係。它們不再是一些需要保護的客體物,而是一些可以與之友好共生的存在,一些具有正當性的對話對象,有著它們自己的利益、欲求以及對世界的視角。與它們的關係所具有的可能,比起保護與開發這組虛假對立所允許的來說,會變得要豐富又歡樂許多。



      於是我聯繫了菲利普?德斯寇拉,去他的社會人類學實驗室跟他見面。我勞煩他給我一些可以幫助我去阿秋瓦印地安人部落的建議:我想要自己親眼去看一看,一個人能夠每天和植物、動物交談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然後,我興奮不已,揣著一本《暮光之矛》,又去了厄瓜多。



      如果說我在阿秋瓦人那裡的生活,帶給了我非常多的收穫,他們已經變成我時常要回去看望的朋友,但就我原初的目標而言,卻相對令我感到有些失落。我痛苦地發現,做人類學研究不是幾個禮拜就可以的,特別是當你不會說當地人語言的時候……那個世界太過含蓄、太過遙遠,讓我無法從其中歸納出什麼經驗,或是一些具體的建議,可以帶回家來3。



      對於我正在形成的政治生態主義敏感產生衝擊的具體情境,我要在好多年以後,才在荒地聖母鎮(Notre-Dame-des-Landes)的那片防衛區(Zad:zone a defendre)裡遭逢。我以抽象方式探索了好一陣子的東西,突然之間有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存在。我被捲進一種新世界,在其中的每一個人,只要他或她願意,就可以在同一星期裡成為農人、匠人、木工、自然學家、麵包師、檄文作家、舞蹈者或是導演;所有這些活動都有機地交織在那片林地網絡之中,並且始終努力嘗試與非人共存者保持一種友善的關係。而在我到達之後一個月,國家發起軍事行動要消滅這個我滿懷欣喜剛剛發現的世界,更使這一切不再只是修辭,而把政治衝突的概念刻寫進了我的身體裡。所幸驅離行動失敗了。防衛區雖然被改變,但是存活了下來,重建了起來。它進入了其存在的第二階段,而且到今天還非常活躍4。



      這一次,換我邀請菲利普?德斯寇拉和Anne-Christine Taylor來看看這片土地:人們不管是不是經過反思,都非常細緻認真在解開自然與文化的二分。隨著我們對阿秋瓦人、對領土之爭、以及世界狀態的討論和爭論,誕生了書寫本書的願望。這本書希望能夠比較切實:該做什麼?我們是集體性地在被一個霸權世界碾壓,這個世界只遵循經濟的法則,植物、動物、生命環境以及數量在不斷增長的人都被指定為一類事物,供人開發剝削、利用到極致,完全無所顧忌,亦無絲毫對等責任可言。那麼,要削弱那個世界,要裂解它,要讓別的、更為平等的世界出現,讓政治權力不僅僅是公平分配在不同的人之間,而是同時以多種方式擴展到別的生命存在之上,究竟要怎麼做?

    ?
    亞歷山德羅?皮諾紀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