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超級外送員:使命必達的省時戰

超級外送員:使命必達的省時戰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716449
蔡宛芸
游擊文化
2023年8月30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9716449
  • 叢書系列:Misfits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Misfits


  • 人文社科 > 社會議題 > 文化評論/社會觀察











    每一次送餐都是一場戰鬥!



    消費者輕鬆一指下訂

    外送員克服萬難送餐



      外送平台帶來了許多便利,消費者只要滑滑手機訂餐,就能省去移動時間,但外送員卻必須突破層層關卡,才能達成任務!



      本書以作者親身擔任外送員的經驗,以及訪談多位外送員的研究,揭開這份工作如何讓眾人擁抱,卻又讓人說出「外送員不是人幹的!」

      透過紮實的田野調查,本書重現了外送員在工作現場遇到的衝突,呈現他們在騎車搶快、收到負評、與人吵架、勞資爭議背後的辛酸苦辣。



      ▎他們為什麼想當外送員?

      快遞員、退休人士、餐飲業主管、保全、影視工作者、自雇者,都來跑外送,這份工作為何吸引他們?



      ▎外送員是什麼樣的工作?

      「時間自由彈性,想上工隨時出動,想休息就休息」

      「做自己的老闆,荷包深度自己掌握」

      「做越多賺越多」「挑戰週收入破萬」



      招募廣告如此形容這份工作的美好之處,但外送員真正的感受是什麼?到底廣告與真實之間有多大的距離?



      ▎等好久,怎麼還沒送到?是誰在拖餐?

      消費者可能不清楚這份工作的複雜性,碰到餐點耽誤,就想給外送員負評。但外送員從獲得派單、到餐廳取餐、到送餐到消費者手中,每一個步驟都可能遇到意外而拖餐。平台系統、店家、消費者、路況都可能造成拖餐,但拖餐的壓力常常落在最前線的外送員身上。到底送餐過程當中,外送員會遇到哪些意外?



      ▎不搶快就完蛋,外送員的省時戰

      是什麼原因,讓外送員即使不為了賺錢,也要趕趕趕、衝衝衝?



      許多人都以為外送工作論件計酬,外送員才會搶快,但他們騎快車常常是為了彌補送餐過程中的各種意外。此外,平台的制度更是逼使外送員不得不搶快的罪魁禍首。這些制度如何產生,又如何變形?



      曾經,這是一份讓人可以養家糊口的工作,為何最後變成低薪苦勞的工作?



      透過拆解平台業者近年來不斷變更的報酬與獎金制度,你將看見這些越來越嚴苛的條件,如何把一個一個外送員推上搏命送餐的高風險環境。



      ★台灣社會學會田野工作獎作品改寫★



    一致推薦



      王志弘(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李柏毅(陽明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

      邱羽凡(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

      張立祥(《萬能店員》作者)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



      《超級外送員》以親身經歷和貼近觀察,揭明數位時代的便利,實則奠基於眾人苦勞。滑手機點餐的輕盈,牢牢鑲嵌於線上平台、商家和外送員之間的繁複關係,交織形成持續吞吐慾望又潛伏著風險的物流世界。閱覽此書,將令讀者對於數位資本主義下追趕速度的營生,產生新的體會。——王志弘(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當代數位平台開啟了雇主的「美麗新世界」:用別人的勞動力替自己賺錢,卻不正式聘用;讓別人時時刻刻聽命與待命,卻只要論件計酬;讓別人自動監控自己,而不需要聘用管理人員;不僅如此,還可以讓人排隊等著工作。數位平台精心設計了複雜多樣的報酬給付制度,看似計件,實為計時,甚至不如計時。這是數位平台的唯一可能嗎?本書讓我們仔細檢視:為何有些帶來分享與共善,有些則延續甚至惡化了不公?——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以親身擔任外送員的經驗,使用生活化的筆觸,帶領讀者進入外送員勞動過程中,如何被店家、消費者與平台業者三面夾殺的困境。平台業者大幅降低每一單件報酬,朝向高額獎金制,導致外送員的報酬越來越差,必須以更高工時來彌補。——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餐飲外送工作經常被形容是自由、彈性,做多少就賺多少的工作。然而,這樣的論述忽略了外送員受到的各種控制與不平等待遇。當數位轉型成為發展的口號時,我們何曾關注在轉型過程中,被迫承擔許多成本的勞動者。本書不僅說明平台業者如何控制外送員的工作與生計,並呈現外送員的實際經驗和感受。——李柏毅(陽明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

    ?


     





    推薦序|虛假的承攬制、虛假的承攬制|邱羽凡

    推薦序|每一場送餐都是一場戰鬥|張立祥

    各方推薦



    前言?? ?



    第一章? 成為外送員?? ?

    01平台外送員的誕生

    02成為外送員

    03準備上路?? ?



    第二章? 使命必達

    01待命、指派和取餐

    02轉單的兩難

    03移動途中餐點滲漏

    04生財工具無情罷工

    05最後一哩路

    06大雨送餐

    07受迫的違規行為

    08隱形的補缺行動?? ?



    第三章? 受困的自由?? ?

    01招募廣告與真實的距離

    02弔詭的排班制

    03失衡的人力,變調的合約

    04外送系統的黑歷史?? ?

    05四階段降低報酬

    ?? ?

    第四章? 機制殺人?? ?

    01制度之危

    02業績禍害

    03每天都在上演驚魂記

    04職災保險制度的建立



    結語

    後記






    序言



      阿原、小香、圓圓及阿利都是外送平台的使用者,外送平台的出現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阿原在外商公司上班,他經常協助老闆和同事處理團購。「各位,老闆今天要請喝下午茶,大家記得點連結,中午收單喔!」阿原在工作群組傳遞這項通知,訊息才送出不到五分鐘,同事紛紛拿起手機點開連結,挑選想喝的飲料。過去阿原必須拿菜單和紙筆到處詢問,現在他只要點開外送平台的App,就能輕鬆完成任務。



      小香是一名經常加班的設計師,自從習慣使用外送平台以後,她就不再吃泡麵當晚餐了。她會在通勤返家的路途點餐,然後算準時間,在外送員按下電鈴的前一刻到家。回家一邊享用外送餐點一邊看電視,這是小香每天最放鬆的時刻。



      圓圓是一名銀行員,過去他總要麻煩熟識的便當店,送餐到家裡給年邁的媽媽,現在她只要透過手機,就能在外送平台輕鬆下訂,而且還能經常更換口味,方便許多。



      阿利是自由工作者,有一個小孩。每年寒暑假是他最忙碌的時候,他得工作又得照料小孩午餐,時常忙到焦頭爛額。不過這樣的情形在這兩、三年有了變化,阿利開始使用外送平台點餐,這讓他省去了照料小孩餐食的時間,可以更專注地完成工作。



      你也是外送平台的使用者嗎?外送平台的服務帶來了許多便利,我們只要花上少許運費,就能省去移動時間,讓生活更有餘裕。習慣這種生活的我們早已忘記,沒有外送平台的日子是什麼模樣。



      記得十年前,我還是一位大學新鮮人,手上拿的是沒有網路功能的Nokia傳統手機,外送平台還不蓬勃。每逢假日,學生餐廳沒有營業的時段,我得要走出校園才有東西吃,相當不方便。那時全班三十幾個同學團購麥當勞早餐,麥當勞還要自己叫計程車把食物送來,沒有外送員幫忙送餐。



      我第一次使用外送平台叫餐是二?一九年的事情了,那時候外送平台市場正要興起,路上突然出現了好多外送員,他們騎著裝有保溫箱的機車,在早餐店、騎樓下的小吃攤、餐廳、夜市或校園內出沒。除了現在看到的外送平台—來自德國的foodpanda、美國的Uber Eats、香港的lalamove及台灣的foodomo、有無外送、Cutaway,當時還有來自英國的戶戶送(Deliveroo)、新加坡的誠實蜜蜂(honestbee),以及香港的GOGOVAN。



      起初我只是以一個消費者的身分,享受到外送平台服務的方便,而未加思索這份便利背後的勞動過程。一直到我必須找一個研究題目、寫一本碩士論文,才開始思考這些事情。



      起點



      乘坐時光機,回到二?一九年六月,我正在為碩一下學期的實習課及期末報告忙得焦頭爛額,同時又為了申請指導老師而苦惱。那是一個抉擇碩士論文要寫什麼題目的關鍵時刻,茫然的我,陷入了選題的困境。



      就在尋尋覓覓論文研究題目時,我觀察到外送平台逐漸崛起。還記得二?一九年初,外送平台不算普及,不只使用的人不多,路上看到的外送員也不多,但是幾個月後,事情不一樣了。我身邊有越來越多外送員出沒,而且周遭的朋友、同事及家人也紛紛變成平台的消費者。我因此對平台經濟感到好奇,我想要了解這套經濟模式崛起的原因。



      我在二?一九年七月到二?二?年三月之間,訪談了十四名對象,包含三位餐飲店老闆、一位平台人員、一位律師,以及九位平台外送員(後文簡稱外送員)。這當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訪者,是經由親友介紹認識,有一定的信任基礎,因此訪談過程都算順利。不過,就在結束這階段的訪談之後,我卻陷入了難以取得資料的困境。我發現熊貓跟Uber Eats公司的報酬制度變化快速,特別是熊貓公司幾乎每兩週就更新計價方式,令人難以即時追蹤。



      於是,我決定改變原先以訪談為主的研究策略,轉而實際擔任外送員來蒐集資料。我很快地上網預約熊貓公司的招募說明會,同時透過網路申請,成為Uber Eats外送員。經過一連串的手續,我順利成為兩間外送平台公司的外送員。我在二?二?年二月及八月這兩個月投入外送工作,二月以單車進行外送,八月改以機車來外送。



      歷經一年半的田野調查及論文書寫,我最終在二?二一年一月完成了碩士論文,這本書就是從我的碩士論文改寫而成。雖然本書改寫自論文,但這本書的出版目的,是想促進大眾對於平台外送員這份職業的理解,而不是要介紹學術知識,因此幾乎沒有學術用語。你將在這本書裡看見外送員在勞動現場的工作場景,還有更重要的制度問題。



      外送工作自由又彈性?



      我從二?一九年七月開始關注外送員的勞動議題,當時外送公司招募外送員的廣告正打得火熱,報紙、電視或是網路廣告充斥著「週收入破萬」、「荷包深度自己掌握」、「時段任選」、「今天申請明天上工」、「無需工作經驗」、「做自己的老闆」、「將溫暖帶給別人」等招募台詞,給人這份工作很彈性自由,又富有工作意義的職業形象。



      在過去,台灣民眾不曾看過類似的工作,因此對它無比好奇。不過,最讓大眾為之瘋狂的不是這些廣告台詞,而是流傳於網路的一張薪資單。二?一九年七月三日,有網友在網路論壇發表了一則標題為〈熊貓外送員月薪真的有十萬嗎?〉的文章,接著就有外送員在這篇文章底下留言,公布自己的薪資單,證明月入十萬元的真實性。隨後不久,這張薪資單成為媒體寵兒,各家媒體不斷播送報導,使得「外送員能賺十萬塊」,變成大街小巷熱議的話題。



      許多人看見報導,以為這是一份錢多、時間彈性自由的工作,便順著這股話題潮流成為外送員,但加入後才發現這份工作不如平台業者宣稱的容易,也不像新聞報導聲稱的優渥。外送員看似只要接取送(接單—取餐—送餐),但實際上卻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跟體力,並且要承擔很高的勞動風險。



      我在親身擔任平台外送員之後,更是發現這份工作的繁雜程度非比尋常。外送員的工作過程中充斥著不確定,舉凡食物滲漏、定位系統出錯、找不到停車位、店家拖延等狀況,都是外送員時常碰上的關卡,他們不只要花時間克服難關,還要懂得安撫客人不耐的情緒,簡直像超人一樣,但是多數人不了解這些情形,常常誤以為外送員這份工作相當輕鬆。



      不僅如此,我深入勞動現場,還發現外送員的勞動條件相當惡劣,他們被迫降低報酬、面臨公司的數位黑箱問題,也因為業績制度而充滿壓力,導致違規搶快或長工時現象層出不窮,間接增添職災機率。許多人以為外送員只是為了賺更多錢,才騎快車趕時間,卻不了解外送員是因為報酬制度以及諸多不確定因素,才會需要與時間賽跑。



      外送平台的出現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特別在新冠疫情襲捲社會後,大家越來越習慣使用外送平台點餐,食物外送已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務。



      在病房裡,家屬與病人透過點餐的討論,緩和病房的枯燥氣氛;身障者或是居家隔離者,透過外送平台點餐,解決了不便出門外食的問題;雙薪家庭的家長,在下班後,藉由外送平台的服務,省去了帶小孩外出吃飯或在家料理的體力支出。



      外送員為許多人、許多家庭帶來了更為便利的生活,但是他們的勞動處境卻時常被忽略。



      為了讓消費者知道在便利的服務背後,發生了什麼事情,以下我將以更多篇幅,引介大眾理解外送員勞動過程的複雜性及薪資爭議,破除這份工作既彈性又輕鬆的單一想像。



      我將在第一章呈現外送員職業在台灣的發展歷程,並且運用麗梅及小柯等六人的故事,指出平台外送員這份職業吸引他們的原因。



      第二章我將深入平台外送員的勞動現場,你將看見外送員工作的不易,以及他們的「超級」所在。



      第三章,我將以熊貓公司的制度為案例,呈現外送員面臨的制度問題。你將在這兩章看見熊貓公司如何設計報酬制度,並逐步變更制度內容,導致外送員受到的規範越來越多,但收入卻越來越少。



      第四章,我繼續以熊貓公司的制度為案例,討論「平台外送員為何是一份危險的工作」。你將從這章的內容看見「業績制度」及「道路環境」對外送員勞動安全的影響。



      整體而言,我想透過本書呈現平台外送員較為立體的勞動樣貌,以及他們長期以來面臨的制度困境。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