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記憶砌成的石階:翻越關門,布農丹社歸鄉路

記憶砌成的石階:翻越關門,布農丹社歸鄉路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063697
雪羊
寶瓶文化
2023年7月26日
163.00  元
HK$ 138.55  






ISBN:9789864063697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2 x 23 x 1.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Vision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旅遊文學











    ─── 繚繞林間兩百年的布農古調,水鹿主宰的世界 ───

    一段布農族丹社群踏上石階、重返故土,

    以「回家」為目標的山旅故事。

    ▍14萬人追蹤,超人氣山岳攝影師「雪羊」的深度隨行報導。▍



      我們在攀上與下降之間,仔細尋找任何可能的延伸路徑。

      因為古道在這裡既破碎又模糊,一不注意就會跟丟迷途,

      誤闖水鹿闢出的崎嶇獸徑……



      ▍他們不諳當代登山,沒有全套專業配備,

      ▍甚至有人第一次縱走,卻仍花了十天翻越中央山脈。

      ▍那條清代留下的路,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關門古道。

      ▍那群人,是最接近中央山脈核心的布農族:丹社群。



      2022年,人氣山岳攝影師雪羊跟著一群布農青年,循著祖先因日本人「集團移住政策」而遷徙的腳印,從花蓮馬遠部落徒步跋涉,回到南投丹大的老家。負重近30公斤,最高爬上海拔2,960公尺的中央山脈主脊,他以見證者的身分,詳實記錄這趟「回家行動」,重現Bunun的態度與生活,以及族人如何在漫長的回家路程中,成為真正的人。



      只有模糊的痕跡、沒有布條可依循,他們走在老人家曾經走過的路,上攀、下切,抱著倒塌的腐朽巨木攀爬而行,底下是萬丈深淵。當抵達老人家口中的「那邊」,象徵鄉愁的祖居地時,整座山林只聽得見族語的祭告,與悠悠唱出的古調。



      過去,他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不友善的狩獵政策下,有的族人為了守法打破禁忌,有的為了禁忌對抗政策。時至今日,尚有族人駐守街頭,為爭取文化自主權、完整的「傳統領域」請命。這趟回家路,是精神、文化、記憶的傳承,在雪羊的深度報導下,以動人且具原始之美的樣貌呈現在讀者眼前,並從生態環境、體制、文化面向探討存續議題,讓真實的原住民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名人推薦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甘耀明|作家

      梁玉芳|台大新聞所兼任副教授、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

      __專文作序



      Joeman|百萬YouTuber

      巴奈|歌手、倡議者

      伍元和|台灣山徑古道協會理事長

      呂忠翰(阿果)|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那布|內本鹿文史工作者

      林華慶|林務局局長

      胡子|百萬YouTuber

      徐如林|古道文學作家

      張元植|登山家

      麥覺明|山岳紀錄片導演

      陳德政|作家

      郭彥仁(郭熊)|《走進布農的山》作者

      劉克襄|作家

      蔡及文|登山補給站站長

      __各界聯合推薦



      「生命是在自然田野中,自己長出來的!」我們如果不跨入一場事件,不走進一座森林,不經歷一次風暴,不目睹一顆生命的死亡……,人是無法置身於自己生命之中的;而我們一旦有了這樣的存有感,便足以抵抗所有論述的支配,活在自己的人生裡。推薦給所有找尋意義的朋友們,山林是生命最原初的田野,再真也不過。──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台灣山脈是歷史層疊的文化空間,山徑亦是通往歷史的幽徑。布農著重「家」的情感,這十天行程,大家走的不僅僅是布農回家之路,也是台灣歷史的縮時顯影,情感相依,互為協助。雪羊以豐富的眼光觀察過程,帶給讀者滿滿的文化饗宴。──甘耀明(作家)



      文字在山上的無路之路奔躍,交織著口語傳述耆老的部族禁忌與智慧,帶我看見「會呼吸的房子」。如同雪羊形容的,這行旅是沉浸式的民族教育、是行動教室啊!──梁玉芳(台大新聞所兼任副教授、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



      重返行動就是很多夥伴一起在幫忙,這本書的出發點也是一樣,想要讓事情可以往好的方向,讓文化可以活回來。──巴奈(歌手、倡議者)



      我在《朝聖──人與自然的相遇》Podcast節目中,跟著馬詠恩的述說,走過那條回家之路,如今又在雪羊生動的文字裡,再次踏上野生崎嶇的關門古道。某種程度上,作者和讀者都在「故事結束」時,成為一個嶄新的人。──陳德政(作家)



      人在山裡來來往往,登山者將山頂視為目標而去,生態學者為了山裡的生物群聚而去,政府為了統治及交通的需要開鑿道路;通商的、採愛玉的、獵捕的……種種的人各因不同的目的,將山視為一條途徑走了進去。

      而在更早更早之前,有一群人早已在山中生根萌芽,成長茁壯。山對他們不僅是一條途徑,更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族群母體的大船。很高興能看到雪羊願意走進去,也願意寫出來,讓我們看到更多這群人的故事。──蔡及文(登山補給站站長)



      用頭袋背起行囊,雙腳走在祖先的遷移之路,重新再造人與山的心關係。──郭彥仁 郭熊(《走進布農的山》作者)


     





    序 章 當光照進石板屋

    第一章 中央山脈十日夜,馬遠青年的回家路

    第二章 耆老的叮囑

    第三章 槍聲響起,大石洞裡的夜

    第四章 下次不來了!1,100公尺的噩夢

    第五章 滌淨苦痛的冬庫蘭

    第六章 浮出雲海的那一刻

    第七章 老家,稜線上的哈巴昂

    第八章 糾結命運的線條

    第九章 最後的篝火,再會丹大

    後 記 在家與國家之間



    【推薦文】重返──最原初的田野!◎詹偉雄(文化觀察家)

    【推薦文】出發以後就是一家人◎甘耀明(作家)

    【推薦文】行走的雪羊,伏案的雪羊◎梁玉芳(台大新聞所兼任副教授、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



    參考文獻





    ?





    推薦文



    重返──最原初的田野!(摘錄)

    詹偉雄(文化觀察家)




      要像穿越的風搖動樹群一樣。得讓你的凝視深透一切,而不僅限於反射或鏡像。

      Be like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se trees. Let your gaze be penetrating, let it not limit itself to reflecting and mirroring.—— Henri Lefebvre, Rhythmanalysis: Space, Time and Everyday Life, p.80



      我與雪羊相識六年,和我的年紀相比,他只能算是我的「新朋友」,但如果將我和他龐大的網路與現實世界裡的粉絲們相比,我已算是他的「老朋友」了。



      2018年初,我們共同參與了文博會「從身體創造」的前期山岳探勘行動,循著1920年代日本高校留學生鹿野忠雄由志佳陽、雪山南壁登上雪山主峰的舊路,嘗試描摹這位年輕人日後身心轉變的過程。當年的策展命題是我發想的:如果人生的取向有所堅定,不是因為我們受了多少的教育,而是身體經歷了哪些自然中的開顯。我讀了鹿野忠雄日後所寫的《山、雲與蕃人》,察覺到他在頻繁的台灣登山過程中,慢慢地獲得了生活與志趣的肯證,在博物學專業與登山技藝上出落得有如一顆明亮的星星,從而覺得:台灣有志於創意生涯的人,應該都來親近、孺慕一下鹿野的故事,特別是他念高中之時,初次登上雪山,在雪山南壁上逐步登高,從而將近處的圓柏純林和遠方的玉山、秀姑巒、南湖、中央尖、奇萊主北……一一收入眼底的那些驚惶片刻。



      雪羊是我們那趟行程的協作,負責背負器材和輜重,末段還權充行進間的攝影紀錄。沿途攀談,知道他是我台中一中的學弟,畢業於台大森林系,對社會改革頗有志向,努力地經營著「雪羊視界」的粉絲專頁。也許是天意,接下來幾年,我和他一齊攀登了台灣好幾十座山頭,在帳篷與天幕下度過無數個星空滿載或大雨滂沱的夜晚,我甚至自告奮勇地寫推薦信,鼓舞他成了我台大新聞研究所的學弟。



      讀者正翻閱著的這本小書,是雪羊的碩士論文。台大新聞所的畢業論文有好幾種,可以是影視作品、長篇報導與理論論文,他不聽我的建議,執意要寫報導而非理論論文(我的立論是:你在粉專已經寫很多報導了,不如梳理一些社會思想的理論,幫你建構出看事物變化的高度和視野),但無論如何,論文還是寫出來了,我還是理當來推薦一下小老弟的作品。



      ……在這個世紀的開端,開始有部落的年輕人主動地發起尋根的運動,馬遠部落吉他歌手馬詠恩發起的橫越中央山脈走回祖居地的計畫,引起了很多登山者的注意。當年,布農族的六個主要社群(卓、卡、丹、巒、郡、蘭)自西往東遷徙的過程中,隸屬丹社群的詠恩先祖必須翻越中央山脈的主稜脊關門山,下到馬太鞍溪後再翻過海拔近三千的倫太文山,才會抵達一輩子初次直擊大海的新居地;也因此,重返關門古道尋根的路,便是一條又深又遠、既高且險的探勘行程。由於這條路線並非百岳登山路徑,清帝國開闢的古道早已隱沒於荒煙蔓草之間,尋根的後代子裔在踏查的過程中必須遙想當年長輩走路的心思,一步步接近那殘存的集體記憶,而同時在路上捕捉動物、大樹、苔蘚、落雨、穴洞……的意義召喚,奮力地讓故里耆老們那些「與自然共生」的提點再度明朗、清晰起來。



      雪羊受到這樣深具意義感的行動的感召,加入了一次部落年輕人身體力行的迢遙之旅。我知道這是年輕人渴望獻給自身「成人禮」的一種許諾,不只是想從自然裡獲得對自身的啟發,而是想透過對另一群「兄弟」尋找他們安身立命方式的共感與理解,讓自己徹頭徹尾地剝掉一層皮。把這個過程寫下來,就成了讀者眼前的這一本書。



      在大眾媒體建構的現代社會想像裡,我們都知道有一套支配性的文化論述,貫穿於生活世界的周遭,引導著、調動著年輕人成為一位「更好的人」(例如成為半導體人、醫生或大學教授),但也有無數個不那麼巨大、置身邊陲的芒刺型論述,攻擊、嘲諷、譏刺、揶揄著這些社會主流論述,考諸過往歷史,也可見邊緣論述剎那間翻轉主流論述的例子。然而,在這些眾神喧嘩的動盪波折裡,我們究竟該如何自處?如何找尋到身心和時空中的某種抉擇——那種「就是這樣了!」似的、意義鎖鏈豁然接上的確證感覺呢?



      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工商產值大進,功利主義席捲人心,詩人與文化評論家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大聲疾呼:「生命不是擁有和獲得,而是存有和成為。」(Life is not a having and a getting, but a being and a becoming.)這句話是如此毫無違和地適用於台灣啊,在此我姑且轉譯成:「生命是在自然田野中,自己長出來的!」我們如果不跨入一場事件,不走進一座森林,不經歷一次風暴,不目睹一顆生命的死亡……人是無法置身於自己生命之中的;而我們一旦有了這樣的存有感,便足以抵抗所有論述的支配,活在自己的人生裡。



      認識鹿野忠雄、詠恩和雪羊,原來他們一脈相連,成了我生命中難忘的片段,也推薦這本小書給所有找尋意義的朋友們,山林是生命最原初的田野,再真也不過。



    推薦文



    出發以後就是一家人(摘錄)

    甘耀明(作家)




      台灣山岳中,南北大縱走往往是個人紀錄的開拓,橫斷(段)路線則充滿歷史文化的探勘,關門古道是清朝開闢的撫番道路,可謂當時的「中橫」道路,日治時期也是不少探險家諸如長野義虎、伊能嘉矩、森丑之助走過。這條知名路徑已有書寫出版,紅書脊系列的台大登山社《丹大札記》,絕對是重要著作;鄭安睎《台灣最後秘境:清代關門古道》深掘歷史,採擷不少東部布農耆老訪談。寫作是踩在前人肩膀往上爬,雪羊是用功的登山者,把兩本重要著作讀完,深度理解消化,《記憶砌成的石階》奠基既有紀錄,又全程採用了布農觀點,使得這本書有了新氣息,更富可讀性。



      雪羊是登山專家,足跡遍布台灣高山與荒野,甚至延伸至海外山巔,他是懂山的人,見山不僅是山,更饒富人文素養與歷史底蘊,常常在公部門或登山文化議題提出重要意見,深具影響力。《記憶砌成的石階》是他的第一本書,寫出人文深度,一路捕捉花蓮馬遠部落的布農人身影,順著關門古道遺跡,翻過中央山脈,回到西側以栓皮櫟為名的Qalmut(堪姆卒)社,配合雪羊的精彩攝影,目擊各種雲霧森林、山脊險峻與布農文化,濃淡合宜的文字紀錄,現場感十足。



      這本書類似紀錄片的筆法,將布農族人「回家」的過程,刻印成字,瀰漫濃濃的布農味道,是深度版的《MIT台灣誌》山岳節目,而且我閱讀時,播放著原住民布農族歌手馬詠恩的音樂,他也是這次回家行動的靈魂人物,使《記憶砌成的石階》讀來更具渲染力。這本報導文學屬性的《記憶砌成的石階》,無論布農槍響、布農地名、植物觀察,乃至隊員間的風趣對話,雪羊詳實寫下,令人歎服,且經過精挑細選,使文章更具有可讀性,尤其是那場山羊的獵捕、屠解與食用,沒有令人感到任何不適,充滿文化意義。



      真的很難想像,這十天路途,雪羊在背負三十餘公斤背包折磨下,任重道遠,要不文字記錄,要不就相機攝影,他能清晰記得細節,包括每個地名的布農名稱與意義,尤其這趟「回家」被現代疫情波及,遠避深山也逃無可逃,他日間咳嗽、夜眠煎熬,肌肉痠痛,簡直堪比七彩螞蝗吸吮體能,這些折磨盡在書中呈現,可能是他登山經歷中最具挑戰之一,幸好不辱使命,平安達成。



      登山可以醉心美景,也可以是豐潤醇厚的人文課,尤以台灣山脈是歷史層疊的文化空間,山徑亦是通往歷史的幽徑。《記憶砌成的石階》組成團隊以布農族為主,亦有漢人與阿美族人,我是如此喜歡成員之一的布農人阿達所說:「出發以後,我們就是一家人了。」饒富哲理。布農著重「家」情感,這十天行程,大家走的不僅僅是布農回家之路,也是台灣歷史的縮時顯影,情感相依,互為協助,多虧這趟路程有雪羊記錄下來,他以豐富的眼光觀察過程,帶給讀者滿滿的文化饗宴,使得《記憶砌成的石階》這本書別具意義,值得推薦了。



    推薦文



    行走的雪羊,伏案的雪羊(摘錄)

    梁玉芳(台大新聞所兼任副教授、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




      閱讀本書,是跟著那十多名回家的人,一起踏上「min bunun 成為人」的旅程。文字在山上的無路之路奔躍,交織著中生代阿光等人口語傳述耆老的部族禁忌與智慧,帶我看見「會呼吸的房子」。如同雪羊書中形容的,這行旅是「沉浸式的民族教育」、是「行動教室」啊!



      這其中的時間跨度並不只是山上的十天九夜,而是百年流轉的部落歷史,「一直走、一直走」,就這樣「重新建構Asang(家)的概念」,年輕人也在其中習得狩獵、生態思考,累積記憶也建立認同。對現世關於原住民、關於狩獵管理的扞格之處,也在「水鹿主宰的世界」裡,如雲霧在字裡行間繚繞。



      與雪羊討論碩論時,在敘事方向、理論背景等等正經事之外,肉腳如我總有些出於記者職業病的問題,好奇肩背近30公斤行囊,一路披荊斬棘、難以尋找下腳之處的苦行,「你怎麼採訪?怎麼做筆記?」筆電是不可能啦,怎麼可能邊走邊打,採訪極限挑戰賽嗎?錄音筆,還是原始的紙筆?那下雨怎辦?「老師,我都用手機,沿路直接打字。」喔喔,數位世代的大拇指功力,果然不可小覷。



      與雪羊(以及新世代學生及記者)討論寫作的過程中,也讓我思考更多,包括,所謂「新聞報導體」、所謂「客觀」與老派如我有意識地「抽離」等等;體認到過往我在學院及職涯中習得的原則與規條,也都必然要在傳播載具的物競天擇中,演化。



      諸如,記者「我」在言說中的不斷現身。



      《TIME》記者Joel Stein曾經自嘲,他之所以沉溺於第一人稱視角,是因為「TIME」這個字如果少了「I」、「ME」,就不成品牌了。十多年過去,「我」方大勝:所有的部落客、臉書及推特,總是唯我獨尊。



      在iPhone、iPad時代,出現iJournalism,也不奇怪吧?事實是,當我們關注外在世界時,一切也是從自己的內心小宇宙出發。尤其是,當事情發生時,記者就身在其中。



      另一位論文指導老師洪廣冀教授在大綱口試時直接建議,要描述「布農丹社歸鄉路」之迢遙,你就在隊伍裡,寫別人的感受不如直接寫自己大腿肌肉爆裂的感覺。洪教授也是登山老手,但他說年輕時長年負重,各關節早已載不動一把老骨頭。



      雪羊的山岳書寫,是以他的步履來丈量山的高度,以攝影剪取讀者身不能至的世界。這本書是他在網路書寫之外,交出的作品,不知當年推坑的詹偉雄學長,是否滿意?



      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在書中看見了這片土地上,我們所不曾明瞭,甚至辜負的那些人、那些山、那些歷史?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