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適者文化:發展多元共融,打造ESG永續高績效組織的實踐路徑

適者文化:發展多元共融,打造ESG永續高績效組織的實踐路徑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67123
大衛.李德爾
曾琳之
中國生產力中心
2023年7月01日
200.00  元
HK$ 170  






ISBN:9786269667123
  • 叢書系列:價值創新系列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7 x 23 x 1.7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價值創新系列


  • 商業理財 > 管理與領導 > 管理學

















      文化是企業成功的基礎,將強大的組織文化與業務結合的公司,成長速度快了58%,生產力提升了12%,並且員工的流失率降低一半。在ESG浪潮下,全球都在倡議的新職場文化,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為2021年最具影響力的20大人力資源思想家、Thinkers50 2022

      ★本書入圍2022年英國管理類別商業圖書獎



      翻轉企業對人才的價值思考,打造企業永續的新職場文化



      在全球衛生、經濟和環境危機的衝擊,以及社會正義和員工行動主義的推動下,組織急需尋求一種新的文化模式,才能蓬勃地發展,以適應後疫情時代全球政治經濟不斷的變動。本書為公平、公正、包容性、永續性和高績效的組織提供了藍圖,介紹8個幫助個人、團隊和企業成功的轉型推動因素。本書也針對如何處理有毒文化和行為、如何打破懲罰性正義並轉變為修復式正義進行探討;此外也討論了如何開發人道和人性化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提供讀者指引。



      本書介紹的工具與模板皆經過試驗,是希望將員工和價值觀視為優先的組織,一本可以遵循的珍貴指南。



    專業推薦



      王群孝|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

      蔡惠卿|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蔡玉玲|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台灣女董事協會創會榮譽理事長、臺灣金融科技協會 理事長

      盧世安|人資小週末創辦人

      羅榮岳|阿瘦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依姓名筆劃排序)



    各界讚譽



      「本書對組織文化提供有力的分析,為改變未來的工作組織提供了一條清晰的途徑,以便在其中工作的人能夠茁壯成長,他們所服務的人們生活得到改善,他們所在的星球得到保護。」 —— Michael West CBE�蘭開斯特大學組織心理學教授、阿斯頓大學名譽教授



      「在這本有趣且有深度的書中,大衛.李德爾清楚說明好文化和壞文化的樣貌,描述了影響文化的不同因素,並解釋了我們在嘗試用傳統思維方式解決現代問題時面臨的問題。不僅如此,大衛還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並幫助我們建立了一條通往更公正、更人性化和更高效的道路。」—— Jonathan Goodger�全球製藥公司員工關係經理



      「富有同情心並為每個人實現雙贏的方法。這是一本我會一次又一次反覆閱讀的書。」——Pam Williams�人力資源總監兼領導力教練



      「這本書在提供關鍵信息和有助於改變組織運作的實例兩者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對我來說,大衛所說的附加價值在於,它可以讓組織運行得更好、更成功,他絕對證明了原因。」——Graham Boyack�蘇格蘭調解主任格



      「為領導者、經理和人力資源專業人士,提供指導將目標、價值觀和人放在首位的重要性。大衛為創建包容、可持續和高績效的文化提供了藍圖。」——Omar Ali�安永金融服務主管



      「這本綜合性的書使用易於理解的工具和案例研究,來挑戰我們的思維並激發我們採取行動。它既具有專業挑戰性又令人愉快。它抓住了許多領導者和人力資源專業人士當前的熱情,以過去經驗作為真正可持續轉型的催化劑。」——Dean Royles�HPMA 總裁兼戰略人力資源顧問



      「一本真正具有教育意義和啟發性的書,我會推薦給任何領導者或人力資源從業者從頭到尾閱讀!」——Lisa Seagroatt�Assoc CIPD,HR Fit for purpose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



      「為領導者和組織提供了一個走向更好的藍圖。大衛熟練地勾勒出一種不同的、更平衡的工作方式,並提供了一個務實且經過深思熟慮的框架。對於那些相信工作場所可以提高績效,同時促進公平、公正和學習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David DSouza�CIPD 會員總監



      「清晰、直截了當,沒有宏大的主張——只是簡單的工具,以及那些接受挑戰並取得成功的人的清晰例子,並承認雖然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但它會帶來巨大的價值。」——Patricia Grealish�NHS Blood and Transplant 首席人事官



      「下次當我遇到另一個種族主義、不公正問題的藉口時,我將推薦大衛的這本書。我敢於讓每一位領導者、經理、律師和人力資源人員閱讀。他基於對這個疲憊世界所需要的報復性正義,建構嚴格的紀律程序『恢復性正義』,專注於學習和集體組織安全。」——Animah Kosai�Speak Up Collective 創始人和企業顧問

    ?


     





    第一部改變的理由

    01 轉型文化及其重要性

    什麼是轉型文化?

    轉型金三角???

    結論與行動呼籲?

    參考文獻

    02 發生轉變:從懲處到改變——如何利用修復式正義的力量

    什麼是轉型正義?

    修復式正義的力量?

    什麼是懲罰正義?

    傳統人力資源政策和管理系統的批判性分析

    轉型正義如何促進對話、建立問責制和建立信任?

    轉型主義的一些優勢?

    結論和行動呼籲?

    參考文獻 ??

    參考資源

    03 轉型文化模型:公平、公正、包容、永續性和高績效的組織藍圖

    轉型文化模型介紹

    轉型文化中心

    轉型文化的8項推動因素

    結論與行動呼籲???????????

    參考文獻

    04 轉型文化的7C

    轉型文化的7C介紹

    結論與行動呼籲?

    參考文獻

    05 決議框架:解決工作上的狀況、行為問題、申訴與衝突的全新方法

    決議框架介紹?

    什麼是決議框架?

    它如何運作?

    決議框架如何在實務上應用?

    確保問責制和善治

    決議框架如何有助於轉型正義?

    結論與行動呼籲?

    參考文獻

    06 一場不文明的戰爭:有毒的文化及該如何應對

    什麼是有毒的文化?

    控制有毒的文化?

    如何從有毒的文化轉變為轉型文化?

    什麼是有毒的文化及為何會存在?

    看清有毒的文化?

    是否有針對有毒文化的解決方法?如果有的話,該怎麼做?

    簡單三步驟從有毒文化轉變為轉型文化

    結論與行動呼籲???

    參考文獻??????

    07 校準人員、目標、價值觀和行為

    我觀察到、聽到和學到了什麼?

    使文化與氛圍趨於一致:文化流系統

    當價值觀不一致時,悲劇就會發生?

    價值觀:21世紀的組織煉金術?

    使價值觀與行為趨於一致?

    結論與行動呼籲?

    參考文獻

    08 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現代人事與文化職能的出現

    解決人力資源悖論?

    人力資源令人期待的未來?

    人事與文化職能——四大支柱?

    結論與行動呼籲?

    參考文獻

    09 投入領導力:領導力、管理和轉型文化

    領導力大哉問?

    聆聽以提升表現?

    最好的領導者會與他們的員工同在?

    是發揮領導力的時候了?

    為什麼領導這麼難?

    敏捷反應、學習與轉型文化?

    結論與行動呼籲???

    參考文獻

    10 福祉、敬業度和包容性——絕佳員工體驗和世界級客戶體驗的關鍵

    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決定了我們是誰?

    福祉、敬業度和包容性應該視為同一門專業

    幸福感、正向心理學和表現?

    使員工體驗與客戶體驗一致?

    包容性職場?

    結論與行動呼籲?

    參考文獻



    第二部轉型文化策略集

    11 轉型文化工具組 1?

    建構轉型文化的商業論證

    轉型文化商業論證範本

    12 轉型文化工具組 2

    衡量與評估你的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參考資源

    13 轉型文化工具組 3 ?

    建立轉型文化中心

    14 轉型文化工具組 4

    整合決議框架?

    決議單位(也稱為決議中心TM)??????

    治理與問責

    決議代表

    就地決議?

    定義決議途徑?

    集體糾紛

    參考文獻

    15 轉型文化工具組 5

    修復式正義?

    情境:採用修復式原則的管理者?

    參考文獻????

    16 轉型文化工具組 6?

    維他命R——決議(Resolution)維他命

    17 轉型文化工具組 7?

    處理職場不文明行為的最佳方法

    18 轉型文化工具組 8???

    一次就做對調查??

    結論與行動呼籲

    支持轉型文化的模型一覽





    推薦序



      每一位正在讀這本書的人,應該都有聽過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說的「文化將策略當成早餐吃掉了(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雖然他可能從未曾實際說過這些字句(提示:如果你有一句厲害的話希望被人傳誦,你就把這句話歸功給彼得.杜拉克就對了),但他和幾乎所有研究管理或實行管理的人都信奉這句話。沒錯,「文化」是關鍵。



      我們會在以下的狀況中體驗到一個組織的文化:當我們參與我們工作的組織時(我的工作)、當我們購物時(零售店)、當我們外出用餐時(餐廳)、當我們去旅行時(航空公司、旅館)、當我們參與比賽時(團隊或我們關注或參與的團體)以及我們的宗教禮拜的方式(教堂、清真寺或寺廟)。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組織,而一個組織又以其文化而被熟知。

    正如大衛.李德爾(David Liddle)所說的,有數以百萬計關於文化的概念已經被提出。在 1952 年,阿爾佛雷德.克魯伯(Alfred Kroeber)和克萊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ln)即在他們的著作《文化:概念與定義之批判性評論(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中,找出了 164 種文化的不同定義!在我們努力統整適用於組織環境大量「文化」的文獻資料過程中,我們將了解組織文化的演變過程。



      大衛的《轉型文化》一書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探討了文化的所有四個階段,並對每個階段進行了補充:



      文化作為價值觀:他的研究側重於組織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如何塑造個人的行為。他認為要具備真正的轉型文化,需要具備的關鍵價值觀包括公正、公平、包容、永續性和高效。當員工依據這些價值觀行事時,員工不僅會體驗到更高程度的個人安適感和生產力,而且組織也會蓬勃發展。



      文化作為企業的工作氛圍和工作系統:他在這部分的研究成果指出,文化會以一種組織氛圍的形式存在,並且根深柢固在工作系統中。圍繞著人(用人、培訓、職業發展)、績效(評價、獎勵)、溝通(共享資訊、促進員工投入)和工作(工作地點和完成工作之方式)的人力資源措舉,反映並維持了某一種文化。採用這些人力資源措舉並塑造價值觀的領導者,就成為了文化的媒介。



      文化作為模型�規範:大衛在這部分的論述強調轉型文化會在組織內部創造正向的模型和規範。模型會成為比規則和鼓勵更能有效塑造員工行為的管理機制。一個人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就可以感受到豐富的組織文化與有毒的組織文化之間的差異。本書所闡述的轉型文化讓員工能夠充分發揮其潛能。



      文化作為身份認同:這部分研究所探討之文化超越了組織的邊界,並將其與外部利害關係人心目中之公司身份認同連結在一起。僅僅有文化是不夠的,關鍵是要具備正確的文化,為組織在市場中創造身份認同,進而影響職場環境。客戶體驗源於員工體驗,而投資者的信心來自於蘊含在文化中的無形資產,組織在社區內的聲譽則源於創造正確的內部文化。



      透過探討在所有四個層面的文化議題,本書為所有利益關係者定義了文化之成果。員工可以找出符合其個人價值觀的公司並選擇為這樣的公司工作。領導者可以主動創造正確的文化,以達到策略性目標與市場上的成功。客戶可以選擇將公司品牌融入組織實踐的公司合作業務。投資者可以投資具有成功行為模式的公司。社區可以支持那些持續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公司。



      大衛提出的「轉型文化模型」(Transformational Culture Model)為實現這些目標提供了一套思考的藍圖和行動路線圖,幫助組織在這四個層面中創造文化。轉型文化中心變成了一個分享創意的平台,這些創意會創造出文化藍圖。8 項轉型文化推動因素會是以紀律和嚴謹的態度打造文化路線圖。轉型文化的 7C則是推動轉型文化之旅的燃料。



      今天,有許多人已經將組織文化視為存在的現實。而這本書將這些現實面轉化為具有影響力的概念,且這些概念都有深刻的見地,而所提供的工具也很實用。結合本書的概念與工具,轉型文化將成為任何不再只想宣揚「文化很重要」,而是希望邁向實踐讓「文化發生」的人,一套有用的指南。太棒了!


    戴夫.尤瑞奇(Dave Ulrich)

    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Ross School of Business)

    RBL 集團共同創辦人

    dou@umich.edu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