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開箱歷「食」:食物的遠征如何改變人類飲食,定義文明

開箱歷「食」:食物的遠征如何改變人類飲食,定義文明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590836
德魯.史密斯
陳中偉
世潮
2023年8月02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862590836
  • 叢書系列:閱讀世界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4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閱讀世界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飲食文化/札記











      ★《衛報》的飲食歷史學家和美食作家,曾三度獲得格蘭菲迪獎



      自人類誕生至地球以來就以吃維生,食物可說是人類的基礎,文明發展的根基。追尋食的根源,了解我們吃什麼及怎麼吃。



      這是一部以征服者、海盜、有遠見的農民,與食物所述說的歷史,而這些食物最終定義了人類文明。



      當哥倫布前往新大陸時,在不知不覺中掀起了一場巨大的經濟和生物風暴。他帶來了當地人從未見過的豬、馬和其他動物,並帶回全新的漿果、酪梨、穀物和堅果儲藏室。



      食物從何而來?又為何能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



      如果回到過去,食物會跟現在的完全不同。肉會很柴且煮過頭,魚會又老又臭,麵包吃起來像在啃紙。



      新舊世界的融合,塑造了全世界的人們農耕、烹飪和飲食的方式。



      •蘭姆酒是奴隸所發明,以前還拿來泡屍體?

      •世界是如何嗜甜如命,可可豆以前還是流通貨幣。

      •馬鈴薯在幾百年間被避之唯恐不及,搖身一變成為世界上最廣為食用的碳水化合物。

      •水果不只是水果,甚至能當成藥物?

      •桑葚是帶動世界貿易的大功成!

      •香蕉的背後是一連串的血與淚。



    誠心推薦



      seayu | 即食歷史部落客/歷史普及作家

      金老ㄕ|「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專欄作家

      (依姓名筆畫順序)

    ?


     





    前言

    世界的盡頭

    ?

    第 1 章 蘭姆酒狂熱和砂糖─世界如何嗜甜如命

    16世紀的早期探險者們為了將砂糖送回歐洲,在中南美洲快速建設了蔗糖栽植園和磨坊。一個未曾預料會廣受好評的副產

    品—蘭姆酒。

    專欄:甘蔗的最大競爭對手:甜菜

    ?

    第 2 章 玉米與其姊妹─中美洲三寶解救了移居者

    歐洲移民發現,在中美洲的人造島嶼(漂浮花園)上,有三種對他們的生存有極關鍵幫助的食物。

    專欄:鹼法烹製的魔法

    專欄:豆煮玉米:美洲的本土料理

    ?

    第 3 章 高高在上─美國如何愛上豬肉

    十三種豬在佛羅里達野化,開創了美國的豬肉產業。

    專欄:肋排的由來

    專欄:熱狗與狄克西涼拌高麗菜(Dixie Slaws)

    ?

    第 4 章 蒙特祖馬的祕密─從可可豆到巧克力

    西班牙征服者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an? Cortes)如何偷走阿茲特克帝國的可可豆食譜,與美國人發明了好時巧克力棒(Hershey Bar)。

    專欄:新世界的第一道菜餚

    ?

    第 5 章 有毒的塊莖─歐洲人如何愛上馬鈴薯

    在幾百年間被避之唯恐不及後,馬鈴薯成為世界上最廣為食用的碳水化合物。

    專欄:薯條佐任何東西

    ?

    第 6 章 當東方遇上西方─傳遍世界的奴隸菜餚

    米飯和豆子如何成為哥倫布大交換的象徵。

    專欄:一團豆子

    ?

    第 7 章 火雞的長途慢跑─野生禽類如何成為移居者的大餐

    非常不尋常的鳥類擁有崇高地位。

    專欄:莎拉•約瑟夫•海爾的第一個感恩節

    ?

    第 8 章 小麥的革命─超越黑色風暴事件的科學

    麵包如何成為生命的原料。

    ?

    第 9 章 尋找香料─辣椒、大蒜和香草

    恐懼和迷信如何將香料帶進廚房。

    專欄:調味之地

    ?

    第 10 章 柑橘和壞血病─水果如何成為藥物

    柑橘類水果如何遍及全世界並改變了政治面貌與食物的命運。

    ?

    第 11 章 從果園到栽植園─香蕉、酪梨和番茄

    水果的栽種如何成為龐大的商業生意。危險的香蕉政治。

    專欄:從罐裝到罐頭

    ?

    第 12 章 四足野獸─在靶場上的家

    野牛如何被狩獵到瀕臨絕種。家牛和牛仔成為新世界的諷刺象徵。

    專欄:漢堡的歷史

    ?

    後記─絲綢之路:皇帝的新衣服

    在古代中國微不足道的莓果如何造就從絲綢到紙張的旅程

    哥倫布大交換

    參考書目





    前言



      當哥倫布首次發現新大陸,或他以為是印度的那塊土地,就對自己能帶回去的金銀珠寶—黃金、白銀、香料和珍珠,感到極為興奮。但使所有財寶黯然失色、也更為重要的是他及其他探索者將要帶回的食物。美洲沒有任何馬、豬、麵包的原料小麥、釀造葡萄酒及啤酒的葡萄和大麥。數十年後,船隻逐漸將一些我們今天都習以為常的食物帶回非洲、亞洲和歐洲,像是馬鈴薯、番茄、玉米和辣椒。而在新大陸,也種植從亞洲帶來的作物,像是常見的蔗糖、橘子、大蒜和稻米。新舊世界的融合,在生物學上的意義是細胞核比例的擴張,這塑造了全世界人們農耕、烹飪和飲食的方式—也就是我們最基礎的生活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作為一名廚師和作家,我對於食物從何而來很感興趣,包括是否為有機種植、是什麼品種的、用什麼方式種出來的等等。如果你喜歡更宏大的視野,下一階段的探詢將會令你產生更多疑問。為什麼是番茄?為什麼在這裡?說到底,番茄是什麼?它從哪裡來?為什麼是番茄而不是其他種水果(在臺灣,大番茄屬於蔬菜類;小番茄屬於水果類)?同樣的問題也適用在陳列在超級市場或在小農市集上的兜售作物。它們是什麼?為什麼是這些?為什麼不是其他的?誰烤了第一顆豆子?為什麼要用烤的?又是誰想出炸薯片這種方式的?



      在不久前的幾個世紀,美洲和歐洲並非伊甸園,兩者都生長著無數的灌木叢和森林,令人生懼的蠻荒大地也是凶蠻野獸的樂園。栽種和儲存食物是一件日復一日、消磨生命的任務,這些土地是如何變得可以農業耕作的?以及為什麼—至少在西方—我們的早餐會吃火腿和雞蛋?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我們所找到的食物會跟現在的完全不同。肉會很硬而且煮過頭,菜會又大又無味,魚大概會又老又臭,麵包吃起來像在啃紙,還有奇怪的東西懸浮在果凍裡。日常生活用品也不會一樣。這對已經習慣了生活在現代、有多樣性選擇的我們來說,那個時代的生活實在過於乏味了。



      不光是味道改變,甚至連生活記憶也是(你只須要試著用幾本年代較久的食譜,就會知道我們進步得很快)。同時,細小到難以察覺的改變也正在對我們的飲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種子圖鑑顯示了上百甚至上千種蔬菜品種從未在店鋪裡販售過,畜牧業從農場移進了實驗室,農夫也升級了穀物的來源以提升產量,雖然在麵包烘焙上仍然有一大堆從小麥而來的詞,但今日的小麥已經和幾十年前的不可同日而語,更別提一個世紀或以上的了。它們所生長的土壤也大不相同,朝聖先輩(Pilgrim Fathers)*甚至沒有任何麵包—或沒有我們稱為麵包的東西—可以提供給每天來朝聖的人。這個傳統雖然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但早已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了。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