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地緣政治Vol.1:島鏈風雲 地理×戰略×大局,在強權競逐中換位思考,秒懂地圖上的叢林法則

地緣政治Vol.1:島鏈風雲 地理×戰略×大局,在強權競逐中換位思考,秒懂地圖上的叢林法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757718
地緣政治編輯部
明白文化
2023年7月26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9757718
  • 叢書系列:Geopolitics地緣政治
  • 規格:平裝 / 168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Geopolitics地緣政治


  • 人文社科 > 國際關係/外交 > 地緣政治�外交











    得島鏈者,得天下

    新冷戰,海陸強權爭逐,島鏈價值正被重新定義

    理解地緣政治,是提供台灣跳脫民族情感與意識形態框架的最佳途徑,秒懂真實處境!



    ▋地緣政治╳島鏈局勢╳半導體產業 ▋

    超強權威「黃金組合」第一手分析

    ── 70張全彩地圖與照片 ╳ 雙面海報地圖──

    地緣牽動大局,大局影響地緣;全年齡,認知世界最實用、最具現實感的途徑



      地球板塊推擠出歐亞大陸東側三條弧形島群,等於是上帝之手為地緣政治競逐畫出了矛與盾。在地圖上可清晰看出,中國就像一支矛,亟欲化身海權強國,往太平洋穿刺;美、日、台、菲、澳聯盟則是一面盾,把島鏈當作層層包圍網,維持西太平洋現狀。

      台灣就位在矛盾的交鋒點上,同時是「陸權矛」前端的鋒芒,也是「海權盾」中心的握把。

      地圖上直看、橫看都一樣,台灣就位在島鏈中心點,也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最中樞。

      地理位置不可能一夕改變,台灣該如何主動掌握局勢,讓地緣特色變身為自己所用的矛與盾,而非被動成為海陸強權抗衡的棋子?

      台灣是島,該使用傳統陸權思維看世界?或是改用海洋戰略掌握主導權?



      ★精彩內容:一次披露三條島鏈的兩種視角、六種換位思考,如何把島鏈推向新境地?

      海陸空立體戰略布局,只會讓衝突更激烈?

      以經濟與文化的力量,可以鎖緊島鏈戰線?

      貿易、戰略、軍事、交鋒,綜觀全局;衝突、盤算、交易、結盟,無一遺漏。

      認知世界最實用、最具現實感的途徑;地圖上一眼即懂的政治學。透過視覺化地圖講解,撥開思考迷霧,頓時清醒。



      ★對台灣來說,地緣政治走勢是極現實的生存問題,比意識形態選擇更為重要!

      價值選擇?島鏈情結?

      民主陣營?親中路線?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都不再是左右國家命運的癥結,台灣人擁有地緣政治的真實認知與洞見,才是扭轉局勢的關鍵。



      ★台灣首次集結地緣政治「超強黃金組合」

      5位國際關係名家、3位地緣政治權威研究員、1位軍事將領、1名最受歡迎的地理老師、3位資深國際觀察者,匯聚全方位智慧結晶,提供全視野地緣解讀:



      中國,為何要積極通往太平洋、在南海建造人工島?

      美國,如何鎖緊三條島鏈、外加把印度也串在亞太戰略裡?

      日本,為什麼通過新安保法、允許自衛隊協防周邊盟國?

      澳洲,既然地處島鏈外緣,何故積極成為棋局新玩家?

      菲律賓,憑什麼玩兩手策略,台灣卻無法複製這種左右逢源模式?

      每個國家眼中的島鏈地圖與價值不一樣,綜合文字與圖片,流暢解謎。



      ★關鍵特色:由淺入深,清晰易懂,深度解析,掌握大格局變化

      【精煉特色】七重點,秒懂島鏈何以牽動大局

      【人氣老師】巫師地理講解,天然地理讓島鏈注定成為戰略要地

      【快速連走】島鏈歷史無一遺漏

      【珍貴照片】超過四十張穿梭古今,如臨現場

      【雙面海報】以上帝之眼俯瞰島鏈地圖全局

      【圖表聚焦】二十張精華地圖與表格,全解衝突熱點與戰略意義

      【換位思考】各國家眼中的島鏈都不一樣

      【四個層次】詳解島鏈現況、問題、未來挑戰與黑天鵝、可能解方

      【幾何棋局】地圖上連一連,各國聯盟與盤算

      【名家銳眼】專家析與論,共同腦力激盪



      ★更多地緣政治專業分析,盡在本書:

      ◎「對海權國家美國而言,台灣是盾;對陸權國家中國而言,台灣是矛。中國不可能坐視台灣加入海權國家對抗中國,美國也不可能坐視台灣和大陸統一,成為陸權刺穿海權防線的矛。台灣也不是一般的島鏈國家,對外關係多摻進了民族情緒的元素。台灣只能是維持現狀,在海權與陸權的平衡點上,保住我們的安全。」──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台灣就像一只魔戒,強權掩不住擁有的渴望。唯有哈比人能駕馭魔戒,但哈比人又是誰?」「新冷戰時期的日本將島鏈視為是三條『利益線』。第一島鏈是與日本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的利益線;第二島鏈是與國家發展有關的利益線;涵蓋南太平洋地區的第三島鏈,則是日美安保體制共同關注的利益線。」── 李世暉(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教授)



      ◎「如果最後是中國統一台灣,台灣會變成中國戰線的最外緣,也成為中國海陸空軍事重鎮,幫中國擋來自於美日砲火的熱線緩衝地帶,是陸權中國掐住東亞咽喉點的工具。」──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中國的珍珠鏈戰略與海上絲綢之路,也都是從島鏈概念衍生發展而來,並且與二次大戰時日本的南向政策類似。為了沖淡外界中國威脅疑慮,北京隻句不提珍珠鏈戰略,強調海上絲路是為了經濟發展,促進區域共同繁榮與福祉。然而,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無形中都是受到美國『島鏈障礙』與『跳板概念』思維的影響,人工島可作為中國的跳板,同時也是他國的障礙。」── 歐錫富(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在地緣政治上,澳洲只要處理好與印尼的關係,就沒有『天敵』,但是隨著中國政治、經濟與軍事力量向南太平洋擴張,澳洲不得不將最大貿易夥伴中國視為主要安全威脅,這造就澳洲目前『經濟傾中、安全依美』的外交政策。」── 黃恩浩(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澳洲墨爾本大學政治學博士)



      ◎「近年來,日本防衛省在西南離島的部署不斷,目的就在鋪設一張『防空和反艦飛彈網路』,以便達到『北反導、南防電』的新軍事戰略目標。」── 張延廷(前空軍中將副司令、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本書特色



      1.台灣第一套常態出版地緣政治叢書,最宏觀、最實用,全方位理解島鏈地緣政治

      以文為主,以圖為輔,由淺入深,順暢進入地緣政治學核心,從地緣特色、地理環境、歷史解析、各國主觀視角、名家精闢解析,深入了解太平洋島鏈的天然環境、戰略、軍事、經濟、文化、產業鏈、衝突點,為讀者建構視角最實用、最具現實感的地緣政治大局觀!



      2. 實用地圖、關鍵數據視覺化,秒懂島鏈地緣政治關鍵眉角!

      以各種視角地圖、雙面海報、數據圖表、關鍵現場照片,搭配解說,描述島鏈各區域地緣政治樣貌,讓戰略衝突與勢力消長一目了然,觸類旁通!

    ?

      3. 現況、問題、解方,在換位思考中形成洞見!

      全方位解析島鏈局勢,以不同國家為中心,描述各國眼中的島鏈情勢與價值,提供換位思考視角,產生台灣在地洞見。



      4. 台灣首次集結地緣政治「超強黃金組合」

      由5位國際關係名家、3位地緣政治權威研究員、1位軍事實戰專家、1名最受歡迎地理老師、3位資深國際觀察者,貢獻全方位智慧結晶,提供全視野地緣解析。



    名家一致推薦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李世暉│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教授、台灣日本研究院理事長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歐錫富│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張孟仁│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延廷│前空軍中將副司令、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呂惠敏│三立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 

      ?謝曜州│TVBS《國民大會》主持人

      ?夏治平│中央廣播電台「早安.臺灣」節目主持人

      ?巫仰叡│「巫師地理」粉專社群版主

    ?


     





    序言 歡迎來到地緣政治新時代

    ?

    1秒懂島鏈地緣政治

    一圖全解:三條島鏈戰略功能

    島鏈風雲再起

    ?

    島鏈關鍵地緣特色

    特色1:海權與陸權的交鋒

    特色2:島鏈國是海權屬性

    特色3:多層次天然緩衝地帶,島鏈國自設緩衝區

    特色4:布滿掐住脖子的咽喉點

    特色5:鏈外有鏈,科技讓時空微變形

    特色6:沒鎖那麼緊,現實和情感正拉扯

    特色7:主權爭議最多,現況浮動

    ?

    2島鏈歷史:冷戰產物,新冷戰關鍵

    海陸兩權東亞戰略史

    ?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