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多角度看動物(思想47)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69736
聯經出版公司
2023年7月13日
120.00 元
HK$ 102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0869736
叢書系列:
思想
規格:平裝 / 372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思想
分
類
人文社科
>
社會議題
>
其他議題
同
類
書
推
薦
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求生之書經典重現版)
無神之地: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日常與無常
性與欲望的中國:從性事看見真正的中國
記疫: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
我是醫生,在監獄上班
內
容
簡
介
本期的專輯是「廣角度看動物」,共有10篇論文,分別從歷史與生態的角度,重新反思動物議題的定位、聚焦討論科學知識如何幫助動物個體及學生的教學、應用社會工作、法律及服務設計等領域的方法,建構各種機制,以便動物在人的社會中被友善對待。動物議題的多元與跨域的特性,能發展出非常豐富的知識領域,但多元與跨域也有可能代表矛盾衝突與不可妥協性,值得探討與反思。本期還有「思想訪談」、「思想評論」專欄,以及三篇論文發表。
?
目
錄
儒家傳統與信任社會(李明輝)
科學與人生觀:1923年論戰及其世紀遺產(張千帆)
頂殘:中國市場和產權的構造及邏輯(吳 思)
思想評論
韋伯與日本:讀日本出版的幾本韋伯研究有感(王? 前)
思想訪談
華語流行音樂�產業在中國四十年:邵懿德先生訪談錄(黃文倩、溫伯學)
廣角度看動物
跨學科的動物研究(吳宗憲)
後人類世代下的史學新局──渴望生物知識:以英國近代農場動物移動經驗研究為例(李鑑慧)
更宏觀的思考動物保護──生態保育(顏士清)
偏心後遺症──人擇動物的處境與管理 (黃文伯)
動物福祉流行病學於動物福祉議題之應用(鄧紫云)
動物法醫:實務、研究,與教育(黃威翔)
環境教育、動物行為與人類之關聯性(蕭人瑄)
動物保護教育在學校教育與社會議題的性質(山夢嫻)
動物與助人工作的交織 (陳懷恩)
台灣動物保護立法運動發展和缺失的關鍵環節 (吳詩韻)
面對社會問題的新思路:服務設計思維(王韋婷、陳沁蔚、唐玄輝)
致讀者
?
序
致讀者
一百年前的1923年,中國一些重要的知識分子爆發了一場「科學與玄學論戰」或者「人生觀論戰」,今天很少有人提起了。張千帆教授在本期重訪這場論戰,整理雙方的主張,並且指出論戰兩造所共有的一種教條主義:雙方都「僭越了人類的認知限度」。張教授進一步認為,百年之後這種教條主義在中國仍然影響深遠。
所謂「人類的認知限度」,說法很多,但化繁為簡,人類認知能力的首要特色就是會犯錯;其次一個特色,就是大家的觀點會不一樣。因此,在提出一己的主張的時候,先假定自己可能犯錯,其次期待別人提出不同的意見,大概就可以避免教條主義。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能做到的人不多,100年前的張君勱、丁文江等先生沒有做到,100年後的我們也經常流露出「教條主義」。今天張千帆先生帶我們重溫百年前的這一課,其價值並沒有磨滅。
本期《思想》刊登了吳思先生的長文,談中國市場制度與產權制度的發展歷程。這篇文章涉及的範圍遼闊,所用的理論框架跟史料都很複雜,讀起來比較辛苦。不過這個主題很重要,吳思先生的分析也非常有見地,值得撥出較大的篇幅來發表。吳思先生早年所著的《潛規則》等書膾炙人口,也曾擔任大陸《炎黃春秋》雜誌的總編輯。我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刊發他這篇力作。
這一期《思想》的專輯較為特殊,不僅以動物為主題,並且是用跨學門的角度從事動物研究。一般認為動物畢竟屬於邊緣議題,用來組織專輯似乎小題大做了。不過換個角度看,這個專輯每篇文章都是從動物折射出人類在社會、文化、歷史、法律、環保,乃至於人際照顧等方面的各種問題:畢竟,動物問題與人類的問題原本就是同一個問題,只是切入的面向有別而已。值得強調的是,這個專輯的作者來自多個學門,其中多數跟《思想》的文史哲取向隔得比較遠,如今有這個機會請他們來跟本刊的讀者交流,我們感到別有意義。這些文章脫胎於吳宗憲教授在2021年11月所組織的一次線上研討會,在此要感謝吳教授以及助理黃愷羚的大力協助。
王前教授在日本講授中國思想,不過他對當代西方20世紀的思想界也十分熟悉。此前他在《思想》曾發表過數篇文章,本期他撰文介紹日本的韋伯接受�研究史。韋伯在台灣(以及中國大陸)都曾經流行過,可惜一時流行後船過水無痕。但日本的情況就很不同。不僅一個世紀以降研究者後浪繼前浪推陳出新,並且透過如大塚久雄、丸山真男這樣的一流學者�思想家的吸納轉化,豐富了日本的學術與思想。相形之下,中文學界就顯得失色了。
本刊曾經在第24期推出由王智明先生規劃的「音樂與社會」專輯,不過整體而言流行音樂很少進入我們的視野。本期刊出黃文倩、溫伯學兩位對邵懿德先生的訪談,回顧港台流行歌曲進入中國大陸的歷程。邵先生曾在台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擔任華語流行音樂的幕後操盤手多年,親身參與華語流行歌進入大陸的整段歷史,對流行音樂界的人物、機構、軟硬媒體的進化、潮流趨勢的起伏轉折,以及各種「眉角」瞭如指掌。這篇訪談是珍貴的第一手見聞,有其歷史價值。在訪談最後,邵懿德列出了他心目中過去50年來「改變華語音樂的50張專輯」,讀者無妨拿來跟自己的記憶對比參照。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