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館典藏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總督府專賣局、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以及臺灣總督府(官)報、總督府專賣局報、朝鮮總督府專賣局報及大藏省專賣局報等官方刊物,為研究臺灣近現代歷史重要的第一手史料。然而,日本統治時期,官方的記錄文字是以日文為主,儘管戰前日文有大量漢字,但是書寫於公文上的候文體,就算是當今政府的公文是中文寫的,其格式與公文用語,一般人仍不易理解,更何況是日文的公文書寫格式與上下敬謂語,若再加上手寫字體,尤其毛筆字下的草行書,更讓人二丈金剛摸不著頭緒。
為此,本館自1990年代起,先進行總督府檔案的逐卷翻譯工作,希望能夠排除語言障礙及手寫辨識困擾,推廣總督府檔案,提供學界或社會大眾運用。但是,然因總督府檔案數量龐大,無法全數翻譯完成。自2011年起,改採專題,以史料彙編的方式,譯介總督府檔案。嗣後,又以主題選編方式,挑選重要或較艱澀難懂的檔案史料,進行翻譯,並加以詮釋研究,使民眾易於閱讀及掌握重要文獻資料。
美國史學家Carl L. Becker(卡爾•貝克)於1931年美國歷史學會年會上,曾以"Everyman his own historian"(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史家)為演講主題,揭櫫歷史定義,簡而言之,就是對於說過或做過的事情的記憶,而這些記憶對於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卻是極其簡單而重要。如果將之應用在總督府檔案,儘管這些都是官方的文書,但是它所處理或是記載的,都是與人民息息相關的典章制度、經濟生活、文化風俗習慣、社會教育及土地財產等。
普羅大眾或許不是像歷史學家一樣鑽研特定或客觀議題,但是,知道自己先人的曾經走過或生活過的足跡,更能夠對現在當下生活的自己有一份主觀認同感,對自己的土地有歸屬感,從而確立自己的定位,思索自己的未來走向。
本館長期致力於總督府檔案的推廣工作,期能藉由不斷的整理詮釋,將無聲的文獻檔案,化為社會大眾可以吸收汲取的知識。《日治•日誌》一書係以日期為主軸,就總督府檔案中,查找相關的人、事、物等各類議題,擇取每日重要紀事譯介,以瞭解總督府日常行事,反映日治時期臺灣的樣貌。為增加內容多樣性,還從中發掘爬梳較少人關注的議題,促進相關延伸研究,以及創意發想題材。呈現日治時期臺灣每一天的風貌,認識歷史、認識臺灣。欣聞付梓之際,權為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張鴻銘謹識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