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AI世代的創意教養:以色列教育專家全新未來人才培育提案

AI世代的創意教養:以色列教育專家全新未來人才培育提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144620
埃亞爾.多倫
駱香潔
木馬文化
2023年7月05日
140.00  元
HK$ 112  






ISBN:9786263144620
  • 叢書系列:親子課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親子課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在ChatGPT 可於4秒內提供答案的世界裡,

    我們的孩子需要培養的能力是:

    創造力、獨創性,以及能夠提出還沒人想過的問題。



    為了幫孩子在未來世界中站穩腳步,

    AI世代的父母需要跟著升級,

    把孩子養育成擅長「邊做邊學」、「持續自我升級」的人才!



      ◆孩子成長於AI世代,父母不該還有傳統的教養迷思!

      科技的革新,全面加速了世界的變化,也加深了父母的教養焦慮:

      擔心自己沒幫孩子做好迎向未來的準備。

      但為什麼,許多孩子從小的學習處境仍和真實世界相異?

      •父母認為創意思考很重要 

      →卻讓孩子花時間在重複性高、有標準答案的作業上?

      •我們同意要善用科技去解決問題 

      →卻覺得電視、電玩是侵蝕孩子心靈的洪水猛獸?

      •大人肯定YouTuber的熱情投入 

      →卻希望孩子選擇安穩(但未來可能會消失)的行業?



      ◆升級教養思維與策略,為孩子準備好迎向未來新世界的能力!

      AI世代的父母必須為孩子提供自我實現的工具,

      並且使他們成為有能力持續自我升級、自我更新的人。

      首先,我們要成為升級過的新版本父母,為孩子提供獨一無二的價值。



      創新之國以色列教育專家邀請你思考以下問題:

      •什麼是未來會消失的職業?YouTuber的出現給我們什麼啟發?

      •為什麼未來世界的舞台,將會是有熱情、有執念的孩子大放異彩?

      •如何用電玩精神來育兒,讓孩子不怕挫折、善作選擇,並體驗到專注的美妙?

      •最適合你和你孩子的教養方式是什麼?為什麼要用價值觀而非規則來教孩子?

      •哪些是最具你們家庭獨特風格的創意活動?如何讓孩子藉此持續發現新觀點?



      ◆成為充滿創造力的父母,樂於和孩子一起在新世界中發現事物

      「創意教養」是一種充滿喜悅與動力的成長模式,

      它鼓勵所有父母為自己和孩子量身訂做最有自己風格的教養模式,

      讓你脫離「怎麼做都不夠」的教養焦慮。

      與其糾結於自己是不是表現得夠好的家長,

      不如成為和孩子一起「邊做邊學」的父母,善用四種「創意教養工具」,

      陪伴孩子養成不怕失敗的韌性、靈活應變的創意,從實做中累積自我更新的能力。



      ◆以「創意教養」來育兒,讓親子都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

      父母不是已過人生巔峰的成年旁觀者,而是因育兒經驗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成年人。

      養兒育女從來沒有正確解答,但我們可以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發揮創意,

      使自我的人生更具意義,成為最展現自己風格的父母;

      同時,也更幫助孩子有能力面對未來挑戰,讓孩子發展出獨一無二的他自己,

      成為不容取代的人才──這正是「創意教養」的價值所在。



    本書特色



      ★創新之國以色列教育部顧問、芬蘭HundrED世界教育創新獎得主劃時代創新之作

      ★了解AI世代孩子五大必備能力:好奇心、內在動機、創造力、社交技巧和科技力

      ★作者專為繁體中文版撰寫新序,邀請父母「享受」教養兒女的人生階段



    名人推薦



      專序推薦

      蔡依橙|新思惟國際 創辦人



      共鳴推薦

      任恩儀 博士|美國布里吉斯認知多樣性教育研究所教師與研究生院副院長、「N1的田野筆記」臉書專頁板主

      吳媛媛? |瑞典達拉納大學中文助教、《思辨是我們的義務》作者



      「如果你想開始系統性思考「教育」這回事,並希望確定好自己的價值後,再做資源的分配與取捨的話,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對於教育本質的反思,以及如何真正支持孩子面對未來高科技且變化快速的世界,都很有幫助,非常值得一讀。」──蔡依橙



      「這本書可以放鬆地讀,它鼓勵父母掙脫瘋狂完美主義的綁架,發展適性的家庭互動。育兒可以是探索和實踐自我價值觀的共同旅程。」──任恩儀


     





    繁體中文版作者序

    為孩子勇敢擁抱不斷改變的世界



    推薦序

    如何養出有創意且能面對未來的孩子? ──蔡依橙



    前言

    學會適應一個需要持續自我創造的世界



    第一章 你好,新世界

    只有鴕鳥才對急速改變的世界視而不見

    孩子夢想中的職業,在未來可能是夕陽職業

    與父母的成長經驗背道而馳

    YouTuber來了──給予孩子全新的世界觀!

    執念與熱情:「偏執狂」大放異彩的世界

    偏執的孩子:他愛上了什麼?

    玩下去就知道了:讓孩子邊做邊學



    第二章 我是糟糕的父母嗎?──如影隨形的罪惡感

    瘋狂的完美主義

    冒牌者症候群

    沒有孩子的人生

    「母親焦慮症」是怎麼發生的?

    寶寶的關鍵「第一年」?

    讓科學證據說話:陪伴的關鍵是「重質不重量」

    總被指責的「現在的青少年」與「現在的父母」

    父母沒有自以為的那麼重要?

    為了扮演受害者,所以我們抱怨

    逆向思考:挑戰基本假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讓育兒方式變得更個人化、更有創造力



    第三章 功課寫好了嗎?

    功課的迷思

    一模一樣的作業不是最好的練習

    誰將是誰的老闆:由內在動機決定

    孩子在家裡有多少學習機會?

    恩威並施:何時需要外在動機?

    與孩子一起做不一樣的家庭作業

    內在動機將帶來美好感受



    第四章 螢幕是機會之窗

    ADHD都是看電視的錯?

    電視對孩子的正面影響比你想的多!

    電視中的虛構與真實如何影響孩子?

    什麼事物會讓你的孩子感到害怕?

    觀影能力的分期培養

    證明螢幕裡的現實規則與真實世界不一樣

    只能透過遊戲學會,有些事沒辦法用教的

    請為棘手的對話做好心理準備

    孩子想看暴力動畫,可以嗎?

    如何好好看透螢幕



    第五章 遊戲玩家才是贏家

    打電玩的孩子成績比較好

    電玩汙染孩子的靈魂?──過時的觀念是孩子的絆腳石

    為什麼電玩以外的事情都這麼無聊?

    孩子沒做錯:電玩就是有這麼多好處

    到底有多好玩?好玩到不怕挫折!

    打電玩是縮小版的現實人生

    從電玩中體驗「心流」

    電玩之外,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心流」?

    電玩學校:學習就是不停挑戰升級

    讓生活有更多「沉浸式體驗」

    用電玩精神來養兒育女

    明天起床後,爸媽也該試試



    第六章 怪獸爸爸,老虎媽媽

    消失中的父母權威

    放任、專制、權威:在自由與規則之間進退兩難

    教養方式五花八門:哪種更適合你?

    父母別忘了獨立思考:每個孩子的方式都不同

    亞洲式教育下,馬雲的人生是巧合嗎?

    中國父母的教養故事:為了孩子的自由而奮鬥

    當你的孩子想買重型機車

    「如果當個乖孩子,就可以……」

    神話與棉花糖實驗:崇拜控制與延遲享樂的能力

    你能以本心採取行動嗎?

    你是怕犯錯的父母嗎?

    如何處理原生家庭帶來的恐懼?

    不可以對孩子說的話

    教導價值觀,而不是規則

    不拘泥於規則的「創意教養」父母



    第七章 創意教養工具

    一號工具:刪除「可有可無的東西」

    二號工具:「一加一」

    三號工具:創意儀式

    四號工具:打破日常習慣

    ?

    第八章 安排「創意慣例」

    讓變動成習慣:「四年搬一次家」

    初來乍到的第一步:社區地圖

    以小博大:「帶孩子上班日」

    打破日常:歡迎意外收穫



    第九章 把好奇心變成一門課

    不要害怕與「正確」背道而馳

    因為育兒經驗,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參考資料



    ?





    繁體中文版作者序



    為孩子勇敢擁抱不斷改變的世界




      我們都知道重大的改變正在發生。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熟知的世界。從古至今,人類經歷過無數次變革,例如蒸汽機與印刷術的發明。今日我們有幸見證另一場即將改變人類的變革:人工智慧(AI),更具體地說,是ChatGPT。ChatGPT引發諸多恐懼,很多人都對懂得寫故事、生成圖像、最終淘汰所有專業的AI感到害怕。在習慣的驅使之下,我們喜歡有把握的事,恐懼變化。我們懷念過去沒有手機和3C的日子。往日總是看起來特別美好、讓人安心,未來似乎充滿威脅與未知。



      這樣的設想大錯特錯。科技進步延長了壽命,提高生活品質,使我們有能力與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聯繫。我們害怕孩子沉迷的3C螢幕,其實也是學習語言、文化與知識的絕佳工具。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電玩可以培養兒童的決策能力、心智靈活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這些還只是打電玩帶來的部分好處而已,但肯定會令許多人大喊:「怎麼可能?我們完全不知道!」



      在每一個世代眼中,下一個世代總是膚淺、不愛溝通又懶惰,這一點著實有趣。這個常見的模式不斷重複,代代相承。事實上,現在的年輕人確實在許多方面都超越了以前的年輕人,例如參與志工活動的比例、氣候意識與環保意識、不願意為高汙染或是不道德的組織工作等等。



      這些都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面對的情況,我們有責任關心孩子正在經歷的事,同時維持開放的心胸。改變不一定都是邪惡的化身,當然也不一定全部都是好事。生活在ChatGPT四秒鐘就能提供答案的世界裡,我們的孩子需要開發創意思考、原創能力,還要有能力提出不曾有人想過的問題。機器再怎麼聰明,也只知道如何對已知的事實做出回應,處理不了尚未被發明出來的東西。



      那麼,如何培養出創意思考、解決問題、具備創業者特質、好奇、頭腦靈活、道德上知所進退、擁有社交能力、善用新技術的孩子?想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先成為有創意的父母,喜歡陪孩子在這個新世界一起探索的父母。



      我為這本書翻譯成繁體中文版感到無比興奮。希望這本書分享的見解與想法能讓讀者有所啟發、找到方向,也能為孩子的生活帶來喜悅。



      動筆寫這本書之前,我考察了九個國家的教育制度,與數十位頂尖研究者交流想法,還曾用SEISEI學習法(這是我博士後研究的一部分,並獲芬蘭非營利組織HundrED世界教育創新獎肯定)在以色列輔導過數萬名兒童和青少年。



      我寫這本書的另一個靈感來源,是需要不斷創新改造的以色列生活型態。這種精神鼓勵我們的孩子發揮創意和獨立思考。以色列的父母並非不擔心3C,他們也像其他父母一樣為3C的影響感到煩惱。他們同樣害怕改變與未知。但他們也有一種無畏,這種勇氣鼓勵他們打破常見的假設,如同一種生存本能,他們為了孩子勇敢擁抱這個不斷改變的世界。



      我們當然應該保有自己的評斷,但我們也必須了解這些創新做法對孩子可能帶來哪些好處,以及我們可以如何與(嘗試創新改造,但不一定成功的)學校一起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對需要持續學習與自我成長的父母(和人類)來說,這亦是一場令人期待的旅程。



      透過這本書,我們將走過為人父母的重要路口,打造屬於自己的創意方法來歡慶我們正在經歷的變革。我們將提出與好奇心、動機、創意、社交技巧和科技有關的問題。我們必須了解身邊正在發生什麼,應該注意什麼,以及在哪些地方必須換個角度思考。台灣的父母,請接受我誠摯的邀請,發揮創意、建立自己專屬的教養觀念。

    ?

    推薦序



    如何養出有創意且能面對未來的孩子?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教養世界的矛盾論述



      常聽到的教養主流言論,如果去深思的話,會發現許多矛盾之處。例如:專家分享如何限制孩子 3C 產品與網路使用的實用技巧;老師感嘆現在的孩子都在滑手機跟看影片,專注力下降趨勢很嚴重,呼籲要多讀書。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產業,都跟 3C 有關係,民用的像是 Apple、Google、Microsoft、線上購物或點餐系統,軍用的像是無人機、匿蹤戰機、精準火炮、加密通訊。半導體、手持裝置、網路服務合力改變世界,學者們大聲疾呼人工智慧的重要性,孩子都該認識。



      但是,不准孩子用 3C,跟希望他們精通數位科技才好找工作才能面對未來,是矛盾的。



      又例如,我們作為家長,出社會幾年後,在工作上的專精技能,都不是學校教的。像是問題判斷、故障排除、公關直覺、創業經營,都是因為我們自己有興趣,沒日沒夜研究出來的,接著就靠這些技能維生,獲得收入。實際經驗讓我們知道,內在動機很重要,「這是我想學的、這是我想做的、這是我想努力去超越既有限制的」,這樣的想法很重要。



      但相對的,我們卻沒給孩子這樣的時間跟空間,從內在動機開始探索、努力、體會、決定、負責,甚至適應失敗、調整後再出發。他們的生活,就是學校規定的時間表,下課或放假時有大量的作業填滿,部分同學繼續在補習班度過平日晚上和假日。如果孩子偶爾有些自己的興趣,師長大人們會告訴他,「那個又不會考!那個有意義嗎?那些事情上大學以後再說。」



      我們自己對社會的體會,跟我們為孩子安排的生活,是矛盾的。



      教養:戰略應優先於戰術



      如果我們在教養的閱讀上,只專注在「如何減少孩子使用網路?」、「如何讓孩子專注在課業上?」這類問題,一開始一定有些效果,畢竟都是戰術層面的好技巧。但如果價值觀的問題沒有解決,也就是戰略層面沒有先制定好方向的話,越是成功的戰術,會更加深戰略的錯誤。像是很成功的禁止了孩子用 3C,但卻也同時斷了孩子精通數位科技並整合發揮創意的可能。很成功的讓孩子照表操課,但卻澆熄了他的內在動機,一切都被父母安排好的他,開始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是個怎樣的人。



      如果你和我一樣,想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根本意義,這是一本很好的書,協助各位起步。



      我在教養初期遇到一樣的困境,決定從教育的本質開始思考起,建立出自己對小孩教養的價值觀,再根據這個價值觀去分配資源,並做出教養路途上各種大大小小的決策,以應對每一次的機會、危機和衝擊。這個過程我在臉書專頁「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以及我的部落格,都有長年的分享,如果您看過我的文字,也看一下這本書的目錄的話,會發現作者很多概念是跟我一樣的,像是對網路的看法、對 YouTube 的看法、對 3C 產品、電動遊戲的看法、對教育系統的看法,幾乎都一樣。



      創新與信任之路,是可行的



      這位以色列作者跟我有一樣的思考,也有類似的價值,並在生活中實踐。太太和我當年有了共識後,一起帶著孩子實踐了幾年,我可以很確定,書中這種對未來持開放與探索態度的路,是可行的。



      我的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平板、筆電,想看 YouTube、Netflix,也都有完全的自由。但這麼多年過去,他們並沒有沉迷在遊戲或者是網路影片之中,反而學會了英文、日文、呈現手法、各種只能用影片傳遞的觀念和技巧。對於新科技與新的網路服務,也都能去嘗試熟悉,甚至用於創作。



      在個人發展上,機器人競賽都會自己安排時間做研發跟練習,做好硬體寫好程式,把握住世界賽的機會,拿下兩次世界第一。ChatGPT 開始流行時,他們主動去接觸並在 AI 協助下開發幾個實用的小程式。對於考試,他們很清楚知道這些是為了自己的未來在打拚,也會自己找資源來補強。我們先給予了信任、自由跟支持,他們意識到人生在自己的手上,該為自己的人生奮鬥。



      孩子變好,家長也要變好



      整本書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提到「家長」的部分。大部分的家長會認為,作為親職工作就該持續的付出,甚至經常瀕臨耗竭,才是好爸媽。關於這點,書裡提到的「受害者心態」很精確,觀念有點複雜,但非常精彩。其意思就是說,我們每次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家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對不起小孩的爸爸或媽媽,於是他們想要玩什麼或做什麼,我們都會盡量去支持、去陪他們。這是因為,我們認定自己是這個社會工作系統的受害者之一,也因此對孩子感到抱歉,永遠都是在罪惡感裡去實踐親子關係。



      但這個罪惡感是有害的,也是不必要的。我們並不需要去扮演一個「跟別人一樣」的爸媽角色,我們可以成為一個「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做到」的爸爸角色、「只有自己能夠做到」的媽媽角色,根據我們自己的特色、自己的資源,好好地去提供各種對孩子的輔導跟支持。



      工作真那麼疲倦,就不用太委屈自己,用身教讓孩子了解到,照顧好自己也很重要。如果我們真的覺得孩子的哪些活動很重要,我們應該把時間好好排開幾個小時甚至保留好體力,全心全意地參加。如果你的專長是跟孩子談心,並給予鼓勵和支持,那你並不需要在自己非常疲倦的時候,花幾個小時,只為了陪他玩其實你不喜歡的遊戲,又因你自覺委屈,過程缺乏有意義的交流,甚至爆發衝突。



      作者提出的觀念很好,教養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但同時我們做為家長的,也要成為更好的人。



      在這些年的教養過程中,我從一個為自己累積能力與成績的工作狂,以遊戲來說,就是 ADC 或主力輸出,逐漸轉換成一個專業的「輔助」,懂得做好後勤、設定戰場、注意成員狀況,然後看著孩子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更為成熟,看事情比以前更全面、更理解我自己,在團隊帶領上,也開始更為賦權的風格。



      孩子長大了,我也長大了。做一個只有我們自己能做到的家長,也發展出獨一無二的孩子。



      結語



      如果你想要開始系統性思考「教育」這回事,並希望確定好自己的價值後,再做資源的分配與取捨的話,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對於教育本質的反思,以及如何真正支持孩子面對未來高科技且變化快速的世界,都很有幫助,非常值得一讀。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