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我等待著你:韓國科幻先驅金寶英中篇小說選(博客來獨家書封,隨書限量燙銀鉛筆,作者手寫金句)

我等待著你:韓國科幻先驅金寶英中篇小說選(博客來獨家書封,隨書限量燙銀鉛筆,作者手寫金句)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991120625055
金寶英
馮燕珠
小異出版
2023年6月28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991120625055
  • 叢書系列:SM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5 x 21 x 2.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M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韓國文學











    比光速更懇切的,是思念。



      「她的小說有電影般的畫面,稱得上驚人傑作,令人不禁想起《駭客任務》、《全面啟動》帶給我們的世界觀。然而它的故事又仍原創性十足,提供讀者高度開創性、文學兼具影像的不可思議體驗。鉅力萬均,又精細雅緻。」──《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



      「支撐一個人從絕對的孤單與絕對的壓迫中撐過來的,都必然是信念,而在這兩個故事中,那個信念則是愛。」──作家 劉芷妤



      如果看不見等待的盡頭,該如何調整奔向你的速度?



      為了與數光年外的未婚妻在正確的時間點相會,他登上「等待之船」。出發那日,他寄出充滿思念的第一封信。可是旅途中的各種變數難以預料──未婚妻的船隻發生意外,將延遲十數年才能抵達地球,他悲傷地回家,卻發現韓國──或說全世界已化為廢墟。於是,他決定乘坐破爛的救生艇在軌道上繞行,在無垠的太空中等待著她歸來。──〈我等待著你〉



      只要我還記得你,無論你在哪個時間帶,我們都在一起──



      她的夢想就是與他共組美好家庭。然而,她從未想過這趟旅程會如此艱難。發生意外後,她為了想快點回家而換搭船隻,卻在快到地球時發現家園已毀。從那一刻起,船上的氣氛就變了──乘客被區分等級、船長進行獨裁統治。在這弱肉強食的世界,唯一能讓她活下去的,只剩下對男人的思念。──〈我朝你走去〉



      他們是先知,世界是學校,生活是遊戲。先知來到下界是為了學習,因為只有親身體驗,才會知道怎麼讓這荒蕪的世界變得更好,讓人類更加完美。然而,先知不能忘我,不能感情用事,一旦有了愛恨嗔痴,那就是墮落的開始。──〈墮落的先知〉



      與其說金寶英的故事談論科幻與太空,不如說她述說的是無法測量的人類情感。一如書末解說──「閱讀金寶英作品的方法,不是打開筆記本,計算各章節小標題中的飛行速度和地球時間的差距,確認這是多麼嚴謹的科學理論,而是悠閒地欣賞根據科學理論判斷的特殊相對論這一概念,所創造的時空裡展開的驚奇冒險。」當我們閱讀她的故事,會忘記那些科學細節,投入主角所在或殘酷、或孤獨的世界,為他們緊張害怕、悲傷喜悅。當我們忘記標籤,就踏上了一場真正的閱讀體驗。



      精美贈品

      限量燙銀「我等待著你」鉛筆.作者親筆書寫超越光速的思念──



    本書特色



      1.奉俊昊最愛的韓國科幻作家�《雪國列車》電影顧問

      2.限量燙銀鉛筆,作者手寫金句

      3.入圍全美國家圖書翻譯文學獎首名韓國作家,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韓國科幻代表人物



    專文推薦



      〈跋:獻給不值一提,卻仍義無反顧的我們〉──作家劉芷妤



    好評推薦



      韓文譯者 Molly、作家 李屏瑤、作家 邱常婷、小說家 陳雪、作家 許菁芳、作家、編劇 游善鈞、作家 蕭瑋萱、寫作者?編輯? 蕭詒徽、作家 蔣亞妮、作家 薛西斯──推薦

    ?


     





    我等待著你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第五封信

    第六封信

    第七封信

    第八封信

    第九封信

    第十封信

    第十一封信

    第十二封信

    第十三封信

    第十四封信

    第十五封信

    ?

    故事外的故事

    ?

    我朝你走去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第五封信

    第六封信

    第七封信

    第八封信

    第九封信

    第十封信

    第十一封信

    第十二封信

    第十三封信

    第十四封信

    第十五封信

    ?

    故事以外的故事

    ?

    墮落的先知

    第一個我

    以前的我

    第二個我

    第三個我

    ?

    唯一的人生

    ?

    名詞表

    ?

    跋 獻給不值一提,卻仍義無反顧的我們

    ?





    推薦序



    解說:像地球一樣孤單的男子,關於他的等待

    徐熙元(音譯,文化評論家)




      《我等待著你》與《我朝你走去》,講述了各自以光速航行,在速度創造的時差中等待並尋找彼此的男女的故事。就像透過「結婚」這種愛情約定而結合的男女被稱為「夫妻」,這兩部小說既是個別文本,同時也是能合而為一的故事。如果進一步擴大範圍,將這對夫妻的兒子「星河」的故事──《走向未來的人們》捆綁在一起,就是個「家庭」了。



      根據情況,有時在地球外看地球,比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在地觀察更有意義。這部小說亦是如此,在《我等待著你》最後,〈故事以外的故事──作者的話〉,就像告訴人們金寶英的Stella Odyssey Trilogy是如何誕生、如何找到伴侶、以及如何與過去結緣、成為三部曲的一種「神話」。簡而言之,這兩人身為金寶英作家的忠實粉絲,提出委託,希望寫一部「求婚時朗讀用途」的小說,金寶英欣然接受,創作了「科幻求婚小說」的跨界文本《我等待著你》。金寶英表示,「以前在創作《走向未來的人們》時,曾想過寫關於主角父母時代的故事」,於是將它具體化後寫了該文本。之後將《我等待著你》中沒能講述的女子的故事,寫在另一個單獨文本《我朝你走去》中。一部小說加入實際男女結合的緣分,在此過程中,又與之前的文本相結合,就像男女創造家庭一樣,拓展新的緣分,完成三部曲的過程本身就是充滿刺激與趣味的故事。



      〈故事以外的故事〉提到,金寶英很清楚這部小說的創作最重要部分是為了「求婚」而「朗讀」的前提。朗讀與默念不同,故事透過說者的聲音,進入聽眾的耳朵,進入耳朵的聲音會經過識別,留下痕跡後揮發。因此「用耳朵讀的人」與「用眼睛讀的人」不同,故事必須經過聲音傳達才能理解。也就是說,無法像「用眼睛閱讀的讀者」一樣,對於不理解的部分可以翻到前面、重新閱讀,或者一次看好幾行,受到行間某個詞句的間接影響,然後停下來思考。因此,朗讀用故事應該更直觀,比起以插曲和細節分散注意力,更應該強調敘事的路線,讓讀者好比在一個能穩定前進的單行道一樣進行。



      而「求婚」這個目的,會將注意力更集中在聲音上,必須創造有號召力的氛圍,就像進行愛情告白的人,不會在乎隨風飄揚的頭髮和周圍人的反應,把故事進行的背景拿來和主角的行徑和內心相比沒有意義,只能被忽視或縮小,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而這一點也是從十八至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出發的小說(Novel),以及起源於宮廷戀愛的羅曼史(Romance)在體裁上的差異。文學評論家諾思洛普.弗萊(Northrop Frye)這樣說:「小說家(Novelist)處理人格(personality)。在這種情況下,登場人物都戴著角色(Persona),也就是社會性的面具。小說家需要穩定的社會框架,因此,大部分優秀的小說家都尊重習俗,甚至可以說過於小心謹慎。而羅曼史作家講述的是個性(individuality)。在這種情況下,登場人物存在於真空,透過夢想實現理想化。另外,無論羅曼史作家多麼保守,在他的文章中都可能出現某種虛無或野性的東西 。」如果用金寶英的作品來解釋,重視小說可能性的讀者會認為,被這樣一個人的行徑感動──他只是曾在「船舶零件製造企業」工作,而且不過是個內勤職員,然後親自駕駛(!)自嘲為「帆船」或「小船」的小太空飛船,有時還要自行修理(!!)還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長時間在地球周圍航行、等待女友(!!!)──乾脆直接說這一切不符合科學事實和社會的「舊習」。但是,浪漫的讀者會更重視主角固有的意志和理想,從字面上來看,心懷感動地閱讀在「真空」中展開的冒險,直到結出果實,是具有意義的。



      再加上,所謂的科幻小說就像很多研究者的看法一樣,是為了「創造賦予想像力新觀點的神話,將科學作為敘事使用 」,而不是將生硬的數學轉換成文字,用故事來解釋。引領現代理論物理學的學者之一,愛德華•威頓(Edward Witten)曾形容,這便是比起計算、更注重夢想;比起算式、更重視冥想的工作方式。「非物理學專業的人可能會認為,物理學家的一天都在非常複雜的計算中度過,但物理學的核心不是計算,而是概念。從概念上理解這個世界運轉的道理,這就是物理學的目的 。」所以,我在此囑咐讀者,閱讀金寶英的Stella Odyssey Trilogy三部曲的方法,並非打開筆記本,計算各章節小標題中的飛行速度,以及地球時間的差距,確認這是多麼嚴謹的科學理論,而是悠閒地欣賞根據科學理論判斷的特殊相對論這一「概念」,以及其創造出的時空裡展開的驚奇冒險。比起時間的無常流逝,更能認同有價值的人類意志和愛情。簡單來說,如果聽到求婚者說「我願為你摘星星」這種話,別急著追究是否可行,不如握住那個人的手,凝視他這樣的意志指向的未來。



      《我等待著你》與《我朝你走去》用開發了可光速航行的宇宙飛船,實現星際旅行的「二十一世紀」,但是又離我們不遠的近未來韓國為背景。之所以可以判斷小說的背景在不是那麼遙遠的未來,是因為主角的思想、記憶、生活中處處留下「高考」或「Hanmail」等社會符號,給我們一種處於同時代的感覺。如此看來,在這部小說中,二十一世紀是具有科學指引的可能性未來,二十世紀則是被記錄在歷史上的事件封閉的時間,並未迎合我們實際經歷的嚴格時間變化。



      金寶英的小說選擇了星際旅行這個素材,而科學穩定發展使得這個可能的目標並非位於遙遠的未來。金寶英想透過光速的時差,展現我們現在常說的失去事物,也就是以浪漫熱情為基礎的愛,不,應該是時間或社會變化也無可奈何、絕對價值的愛,而不是遙遠未來人類要進行的網路型態男女相悅。這種愛是透過寫信給對方的書信體小說,以及在無重力太空船中倚在窗邊與星星擦肩而過、用鉛筆寫下信件、珍藏的結婚戒指、在教堂舉行的虔誠婚禮,等等浪漫文學、浪漫素材讚美的目標。不是在看不見的未來,在沒有人情味的後代子孫身上發現那種像無線充電一般形態的交集。



      在可以進行光速星際旅行的時代,他們約定在地球時間「四年六個月後」舉行婚禮。女子為了送別移居到其他星球的家人,必須先去離地球最近的另一個太陽系「南門二星」;男子為了減少在地球上不得不經歷的「九年」時間,選擇乘坐「等待之船」在太陽系光速旅行兩個月。在愛因斯坦的宇宙中,時間會根據物體的速度以不同的速度流動,男子與女子相信他們即將在一起,於是各自出發。經歷以光速進行移動的男子,將自己如此美麗卻又帶著恐懼的心情記錄下來。



      在船內感覺不到船的移動。沒有風,沒有聲音,眼前看到的所有星光都往一邊傾斜,整個宇宙的星星都聚在一處閃閃發亮。在這裡,以光速掠過我的是整個宇宙、地球、我的家和朋友,我有一種靜止不動的感覺,連時間似乎也靜止了。



      有人說,時間和空間其實是一樣的。(第二封信)



      但宇宙並不是如他們那樣樂觀的想像,並非像在平坦的二次元紙上算式一樣穩定。他和她乘坐的船根據彼此的情況反覆停止加速數次,他和她為了減少彼此的時間,轉到其他船上,而看似瑣碎的時間誤差漸漸變得無法控制。正如他在信中哽咽寫下的那樣,宇宙中的幾分鐘就等於地球上的幾年。「因為船長的失誤,我們進入錯誤的時間線。我問他會延遲多久?他說其實差距不過幾分鐘,但會在三年後才抵達地球。」(第三封信)



      為了等待將與自己結婚而飛向宇宙的女子,男子選擇乘坐對自己釋出好意的船長給的「小船」,獨自展開在宇宙漂泊的冒險。不必注入燃料,用「太陽風和太陽能電池」就可以航行,但是「要達到光速,就要加速一年」因為船太小,「無法裝載兩年的糧食」,因此,那是一艘絕對無法達到光速、「差不多像一個房間那麼大」的小船,但他甘願承受漫長的等待。在反覆糧食短缺、返回地球的過程中,男子幸運地找到了與「3D列印」原理相似,不管「把泥土還是什麼放進去,就會出現以分子為單位,分解重組後可以食用的東西,像狗飼料一樣」的「飯鍋」。乘坐這樣以最小限度滿足衣食住行需求的「帆船」,男子在地球及其周圍漂流,懷著說不定有一天會相遇的一絲希望生存下來。



      男子經歷的是實在無法稱之為生活的悽慘生存,因為那彷彿是生活在真空中的絕對孤獨。在小太空船上能找到的聊天對象,只有分裂的自己,或自己的幻想。在這絕對孤獨的時間裡,他勉強活了下來。以地球的時間為單位,這段悽慘的生存持續了近十年。在此期間,地球的時間像「略估」(第十二封信)或「也許」(第十三封信)這種空前的算法一樣快速流逝,經過了「兩百二十三年」之後,已經變得無法計算、無比遙遠。男子乘坐小船度過的近十年,很類似很久以前因波塞冬的憤怒而延遲,歷經十年才得以歸鄉的奧德修斯,但是更像因絕對孤獨而被困二十八年的魯賓遜。當然,嚴格來說,男子的時間不可能像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筆下的魯賓遜那樣,透過合理又慎重的性格和縝密的計畫,將無人島打造成可以經營的文明之地,以及「甜蜜的家」。《我等待著你》裡的男子,比起帶著開墾荒地的開發商心態經營地球,更想和經歷核電廠爆炸、戰爭、隕石衝擊與急劇崩潰的地球文明一起消失。能救他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與她再相會的約定。在此過程中,他的內心就像經歷時間風化的事物一樣迅速崩潰。在記錄這些的過程中,他使用「像瘋子一樣」、「失魂落魄」等詞句,並非單純的修辭,而是更準確地表現出在孤獨中勉強堅持的自我內心檢視。從這一點來看,如果把他當成魯賓遜的後裔,那麼他並不是笛福筆下的魯賓遜,反倒更接近米歇爾.圖尼埃(Michel Tournier)重新撰寫的《禮拜五:太平洋上的靈薄獄》(1967)中的魯賓遜展現出人類的孤立與癲狂。



      在〈第七封信〉中,可以看到最能體現男子經歷的孤獨和內心崩潰的場面,令人印象深刻。為了穩定航行而回到地球的男子,在修理小太空船的途中突然看到一座建築物,「有如水裡堆起的沙堡,也像壽命已盡的枯木」、「無聲無息地倒塌」、「房子好比因孤單而一下子變老」,好像在說,既然這麼孤獨,還值得活下去嗎?不期不待的孤獨慢慢侵蝕他的心,把他變成生命力枯竭的化石。



      這樣撕著花瓣,一邊說「她會來、她不會來……」的無常時間這樣流逝,在港口等待女子的他看到以前乘坐的「等待之船」抵達。雖然船上的人沒有好好款待男子,男子卻得到了和他們一起離開的機會。男子說:「我們就像在無限寬廣的河流上朝同一個方向平行前進,祈禱著可以偶然相遇,可是這條河沒有盡頭,船也無法迴轉。」他明確地感受到「如今見不到妳了」──不,是「妳沒辦法來找我了」。但是他最後並未乘坐「等待之船」,在新的時空裡展開社會化過程。相反地,他找了個瑣碎的理由,也就是船長偷看了傾訴對她的思念和抱怨、等待以及絕望的信,決定不隨他們離開。



      就我個人而言,這個場面比小說結尾強烈暗示的兩人相遇更讓我受傷,讓我暫停了一段時間。因為不管是用「羞恥」、「侮辱」、「羞愧」這些詞句,我都覺得無法正確解釋男子的懇切心情。因為等待成為存在的理由,所以欣然選擇孤獨,他的這種心情既非堂堂正正,但也不卑劣、不空虛。在這個場面中,我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就像遙遠的時光,有意義的東西處於看不見的遠方,所以不能說看不見,你彷彿從某個地方過來而徘徊,而我為了尋找那樣的你漂泊不定。如果連男子的等待都沒有,那整個宇宙將有多麼無常?在等待和絕望的盡頭,有如自己尋找死亡之地的大象,男子把腳步轉向約定立下終身誓約的教堂,「教堂獨自矗立在廢墟中間,彷彿訴說這數百年的歲月不算什麼,對颱風、暴雨、風雪、戰爭嗤之以鼻。它好像獨自穿越了不同的時間帶,雖然殘破不堪,一邊的房頂還塌陷,依然屹立不搖。」(第十五封信)。雖然有些破舊,但被整理過的教堂內,牆壁上覆蓋著長期以來無數次來訪痕跡的黃色紙張。小說最後,就像預示著兩人相遇一樣,以金色光芒四射的教堂牆壁結束。「一陣風吹來,褪色的舊紙片簌簌飄落,襯著陽光的照射,上面的字閃耀金黃色的光。」(第十五封信)。在這最後的場面,我想起了東尼奧蘭多與黎明合唱團(Tony Orlando And Dawn)的歌曲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e Oak Tree中出現的黃色蝴蝶結,像秋天的葉子一樣懸掛在古老的樹上 。覺得老套?那又怎樣?那正是我曾度過的時光的OST。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