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修訂再版)

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修訂再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87299
金恒煒
允晨文化
2023年6月01日
183.00  元
HK$ 146.4  






ISBN:9786269687299
  • 叢書系列:當代叢書
  • 規格:平裝 / 614頁 / 15 x 21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當代叢書


  • 人文社科 > 政治 > 政治評論 >











      1955年4月,胡適在《自由中國》著文,呼籲爭取言論自由,不要學鳳凰的不說話,要學烏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名人推薦



      李永熾•周樑楷•黃進興•王汎森•杜正勝•——隆重推薦



      取材有方,佈局完整,文筆流暢生動。讀來一氣呵成,毫不做作。

      舉凡個人的恩怨、事理的原委、時勢的變遷,處處可見爬梳之功;加上資料搜羅完備,引證翔實,絕無憑空之言,句句可得核實,允為持平可信之論。

      歷來的懸案,經他旁徵博引,抉幽發微,一一得解,讀來宛如一部扣人心弦的偵探小說。

      本書焦點明確,不只有趣味性,也不乏學術的深度。舉其例,﹝下篇﹞第九章的「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的謎中謎。該文鞭辟入裡,條理清晰,極具說服力,令人頗有撥雲霧見青天的感悟,而他卓越的史識於此盡見。——黃進興

      同樣的胡適,從吳國楨案到雷震案,他的自由主義者立場是否有所不同?他與殷海光為兩個世代的自由主義者代表,為何在面對蔣政權時的態度有所不同?這是這本書的切入點,也是最重要的關竅。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推行白話文運動的旗手,中央研究院在台復院的院長……,胡適在許許多多方面的歷史地位及評價,早有公斷,然而,在自由主義者的立場上,他的艱困與掙扎實況又為何?整個上世紀五○年代的台灣處境與國際現實,才是主旋律,在今天重新審視,也有鑑借的價值。——王汎森



      深佩老兄不但政論筆鋒,史學考證工夫亦甚了得。

      我將你的論文推薦給教史學方法的朋友。——杜正勝致金恒煒



      洋洋灑灑三十萬字的鉅著,不只論述吳國楨案,討論「反攻大陸問題」,解析胡殷兩代自由主義者的論點,還詳述胡適流寓美國的苦楚,以及獲得蔣介石以美國帳戶金援的過程。想了解一九五○年代的台灣,從中也可以獲得許多知識。對政論名家的殷海光,同是政論名家的金恒煒似乎更有一分惺惺相惜之情。——李永熾



      一九四九年中共席捲中國,胡適銜蔣介石之命赴美,晚年流寓紐約,在個人生活與政局激盪的交迫下,胡適的工作、經濟,甚至在美的長期居留權,全賴蔣政權提供,遂與蔣介石發展出深層的結構關係。殷海光反是,四九年七月後辭黨報《中央日報》主筆與高薪,斬斷與蔣介石政權所有臍帶關係,原本做過副教授的,寧屈就台灣大學哲學系講師,用心則在推倒專制獨裁的論述上;他的思維直接影響了彭明敏等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本書﹝卷首﹞以胡適之死展開,以殷海光的豹變做結,呈現倒敘的效果。以下各篇由遠而近,次第敘述殷海光與胡適三次錚論:以一九五四年吳國楨事件始,「容忍與自由」論戰終;最後,「雷案」爆發,反對黨夭折,《自由中國》停刊,自由主義集團悲劇結束。把胡適與殷海光的諍論當成主幹,鉤勒盤根錯節、枝枝葉葉的大大小小事件,藉以窺見流動而詭異變幻的當年歷史風景,身在局中的不可化解人物當時不見得可能「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金恒煒



      恒煒書寫臺灣五○年到六○年代這段歷史,難道只是「為歷史而歷史」,僅僅比較胡適和殷海光嗎?恒煒是否也有自己的「大衛像」和「沉思者」?外省人殷海光和外省人金恒煒前後幾十年來都在自問:「我是誰?」「臺灣是誰?」「臺灣民主運動何去何從?」——周樑楷



    ?


     





    周樑楷�修訂再版序 書寫歷史大哉問:《面對獨裁》再版心得

    李永熾�序 兩個世代的自由主義者及其交會

    推薦一�黃進興

    推薦二�王汎森

    推薦三�杜正勝

    李永熾�序 兩個世代的自由主義者及其交會

    書成自記

    修訂再版後記 「把胡適請下神壇!」



    卷首 「雷案」:胡適、雷震與殷海光

    第—章 胡適:難解的謎


    喪禮:胡適之盛遠邁魯迅

    〈本事〉:—首小詩透露時人的心聲



    第二章 「雷案」:胡適不可承受之重

    「初供」:「雷案」事變後胡適的反應

    東京密會:胡適被設計了?

    胡適:從東京密到「大失望 」

    「雷案」與反對黨:胡適最後的政治差使



    第三章 雷震•胡適與殷海光的悲劇

    雷震:十年歲月等閒度,一生事業盡銷磨。

    胡適:四、五十年的努力打銷了,毀滅了。

    殷海光:悲劇性的生涯

    第四章 豹變:從法西斯到自由主義的殷海光�047

    胡適與殷海光的內在矛盾

    狂執之情:一九四九年前的殷海光

    信仰法西斯�崇拜蔣介石�出任《中央日報》主筆�殷海光有

    沒有入黨?�蔣介石召見殷海光始末

    〈趕快收拾人心〉:殷海光一生的轉捩點

    生機何在:從法西斯、民主社會主義到自由主義

    揮自由主義之戈:以《民族報》為舞台

    轉向:心智努力的艱苦卓

    告別黨報:與蔣政權澈底決裂



    小 結 這樣的殷海光與那樣的胡適



    ﹝上篇﹞ 胡適:自由主義者還是蔣政權的捍衛者?

    —從吳國楨事件看殷海光與胡適劍沒有出鞘的交鋒



    前 言 吳國楨:公開挑戰蔣政權的第一聲

    吳國楨幼子被扣為人質

    王世杰「免職」與吳國楨「套匯」

    〈吳國楨啟事〉蹴水而出

    張道藩出手vs.〈上國民大會書〉



    第一章 胡適vs.吳國楨:從《展望》到《新領袖》

    第一階段:胡適對國民黨與吳國楨都有意見

    第二階段:《展望》vs.《新領袖》

    吳國楨:〈你們的錢在福爾摩沙建立了警察國家〉�胡適「嚴厲」指控吳國楨的私函�吳國楨的答辯

    第三階段:胡適致命性反擊吳國楨:〈福爾摩沙有多自由?〉

    第四階段:吳國楨二信一文的無效駁正與反駁文

    吳國楨致胡適第一封信(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二日)�吳國楨再致胡適(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七日)�吳國楨給《新領袖》的反駁文

    胡適沒有把吳國楨後二信給殷海光看



    第二章 蔣經國接班之謎的爭論

    大衛單挑巨人,巨人贏了!

    胡適的「君子理論」:蔣經國不可能是接班人

    「汪漢航事件」的風暴

    第一階段風暴�第二階段風暴餘波



    第三章 殷海光與胡適有基本歧異

    胡適評殷海光:「他是個書獃子」

    殷海光評胡適:沒有「洞察力」

    殷海光再評胡適:妥協的自由主義者

    胡適的「紅線」:爭取言論自由的一個戒約



    第四章 顧維鈞揭秘:胡適在吳國楨事件中的角色

    吳國楨事件的美國效應

    胡適是大計劃中的最關鍵一環

    艾奇遜說胡適已被蔣介石收買了



    小 結 萬馬齊喑究可哀

    美國撐腰下吳國楨出任台灣省主席

    從棟樑之材成為「全民公敵」

    吳國楨事件:胡適、殷海光的歧見



    ﹝中篇﹞ 「反攻大陸問題」:刺入蔣政權心臟的木椿

    —殷海光的 legacy(遺澤)

    前 言 殷海光、「反攻大陸問題」與「雷案」?? ?

    〈反攻大陸問題〉是「雷案」的引信

    九月四日大逮捕

    警總與國民黨炮製「雷案」



    第—章 「雷案」如何從文字叛國躍昇為「匪諜案」

    〈反攻大陸問題〉與「田雨專案」

    所謂的《自由中國》「違法言論」�〈起訴書〉與「白皮書」

    為什麼是殷海光?

    蔣經國出手:帳從〈反攻大陸問題〉算起�殷海光是雷震之外的二號「欽犯」

    「雷案」本質上的轉變

    蔣介石欽點傅正�把雷震釘死在匪諜罪上

    劍底遊魂殷海光

    為什麼是雷震、傅正而不是雷震、殷海光



    第二章 以「反攻大陸問題」始以「反對黨問題」終的﹝今日的問題﹞

    刺入蔣政權心臟的木椿:〈反攻大陸問題〉

    「反攻大陸問題」丹火錄

    殷海光的理論基礎及針對性�殷海光的「公算」

    蔣介石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與蔣介石的「反攻大陸」

    顧維鈞質疑美蘇大戰的可能

    韓戰與蔣政權的命運

    「反攻無望論」的始作俑者顧維鈞



    第三章 「反攻大陸問題」論戰

    第一輪:〈反攻大陸問題〉vs.「反攻無望論」

    第二輪 : 殷海光的反擊

    「反攻大陸問題」的波瀾

    蔣介石與陳誠的「反攻無望論」�《中央日報》火力全開�「反攻大陸問題」成為顯學



    第四章 胡適跳入「反攻論戰」戰局

    胡適對「反攻大陸問題」的「心證」

    第三輪論戰:胡適寶劍出鞘 戰火再起

    第三次世界大戰與反攻大陸

    胡適的四變調

    第一變: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懸測太悲觀�第二變:第二次世界大戰並未結束�第三變:反共要兵力,質問有幾師幾團兵力�第四變:第三次世界大戰在幾秒內發生

    胡適生平的大「斷裂」與「希望」

    第四輪論戰:胡適的挑戰與殷海光的回應



    第五章 從「八二三炮戰」到「不可使用武力」

    國府掩蓋〈聯合公報〉下的「反攻無望」

    「搞個政變,換個人上去。」

    胡適日記剪貼:美國朝野面對的台海危機

    美國輿論呼籲放棄金馬外島�關於杜勒斯的說法�關於艾森豪

    總統的說法�關於「兩份文件」

    雷震�《自由中國》與殷海光的「八二三」反應

    今日反攻其時,他們為什麼又不反攻?�大家認為我們過去反攻大陸問題對了

    國府的謊言與遮羞

    〈中美聯合公報〉促成雷震更努力組黨�殷海光吐了一口鳥氣



    第六章 放棄使用武力反攻之後

    胡適的謹小慎微與雷震的使命感

    塵埃落定看殷胡

    胡適的反應�殷海光的反應

    「反攻無望」的底牌揭穿了之後

    殷海光的「破」與「立」



    第七章 殷海光的 legacy(遺澤):從「反攻無望論」到〈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兩間餘一卒,荷戟尚彷徨。」

    「雷案」與「自救宣言案」

    蔣介石•「雷案」•「自救宣言案」

    〈自救宣言 〉起草主筆人謝聰敏

    彭明敏的回憶�謝聰敏的回憶

    彭明敏•雷震與國際壓力

    《紐約時報》力追�海外的聲援

    「自救宣言案」對獨派的影響

    一九六四年的殷海光與彭明敏

    殷海光!殷海光!殷海光!

    警總懷疑〈自救宣言〉出自殷海光�彭明敏vs.殷海光�「暗殺蔣介石事件」

    〈自救宣言〉與殷海光

    第一面相:謝聰敏與殷海光�第二面相:從警總看殷海光與〈自救宣言〉�第三面相:〈自救宣言〉與殷海光思想的「內在理路」疏證

    謝聰敏證言與殷海光言論的比觀



    小 結 冰山上一隻微細的蠟燭�365



    ﹝下篇﹞ 胡適的「容忍」與殷海光的「自由」

    前 言 胡適晚年非得直面蔣介石不可



    第—章 一九四九年的大流亡

    銜命赴美:被迫去國的胡適

    極目江山空灑淚 傷心離亂此身休

    蔣介石給胡適的favor



    第二章 胡適與蔣介石的深層結構關係

    胡適到美國:為蔣介石做什麼?

    胡適二度銜命使美的任務�胡適在美給國民黨政府作工作�以支持蔣介石始 以支持蔣介石終�《自由中國》內部的最大矛盾:挺蔣�反蔣之爭�胡適:蔣委員長是唯一的領袖�胡適與「自由中國運動」�「自由同盟」

    美國九年:胡適拿的是什麼簽證?

    風景不殊 舉目有江河之異�蔣介石不願意胡適入閻錫山內閣�國務卿艾奇遜拒見胡適�《白皮書》公佈之後的胡適�從沮喪到絕望:《白皮書》的撞擊�從臨時(temporary)身份到長久居留�胡適拿的是「政府官員」的”A1”簽證?�留居美國的懸斷原則

    流寓美國:胡適靠什麼維生?

    蔣介石一九四四年即饋贈六千美元給胡適�胡適二度使美:蔣介石何時開始饋金何時停止?�江冬秀的護照和旅費�胡適:「我在台灣是要住下去」的決定及其時機



    小 結 馬克思「生活決定意識」:胡適晚年的悲劇



    第三章 胡適的雷震銅像被陳懷琪砍了

    給雷儆寰樹個銅像

    言論自由進步功在雷震

    封雜誌、人坐牢:陳懷琪事件

    從投書到興訟�第一波—投書�第二波—更正�第三波—〈警告啟事〉vs.〈簡報社論〉�第四波—興訟

    〈革命軍人為何要以「狗」自居?〉是不是陳懷琪寫的?

    《自由中國》從頭至尾捏造?�國民黨一口咬定是《自由中國》

    做假!�檢查原投書:官方機構:「一定不像」vs. 美軍:「出於一人之手」



    第四章 雷震的挑戰與回應

    搞死雷震:「敗訴而坐牢」

    雷震的三個變應方案

    方案一:「託孤」與「退卻」�方案二:辭發行人與出亡�方案

    三:仲裁與談判



    第五章 蔣介石震怒:黨國機器發動到陶希聖遂行政治交換

    蔣介石生氣了!

    警總、省新聞處、地方法院的三位—體

    陶希聖橄欖枝的袖裡乾坤

    胡適「三連任」這一票

    蔣介石「三連任」:《自由中國》抵死不從!

    陶希聖用「三連任」買斷陳懷琪官司



    第六章 胡適屈膝解厄

    胡適:「準備吃官司,準備封報館。」

    胡適屈膝乞憐:用〈公開信〉拆解未爆彈

    〈公開信〉的拉鋸戰

    胡適勵行「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第七章 胡適:困境(dilemma)與抉擇

    〈容忍與自由〉及〈公開信〉的公案

    胡適〈容忍與自由〉丹火錄

    毛子水的「郢書燕說」

    胡適再談「容忍與自由」:為毛子水的彌爾說定調

    「善未易明,理未易察」與「容忍與自由」有什麼關係?

    「容忍與自由」的深化

    呂伯恭與朱熹的原典

    毛子水的角色



    第八章 殷海光與胡適的第三度論戰

    胡適的新說宛如莊子所謂的「卮言」

    殷海光的出手與胡適的答辯

    朱文伯:是不是連胡適之的言論自由也沒有了?

    胡適到了晚年,再也樂觀不下去了!



    第九章 「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謎中謎�549

    第一個謎團:「容忍與自由」和「陳懷琪事件」

    第一個問題: 〈容忍與自由〉是不是專為「陳懷琪事件」而作?

    第二個問題: 「容忍與自由」是不是在胡適心中「醞釀很久」?

    第三個問題: 胡適是不是受儒家影響,一貫「藉思想、文化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做他底思想的最基本預設(presuppositions)?

    第二個謎團: 伯爾說:「寬容比反叛更重要」,不是胡適轉手的「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伯爾以為「歷史上 toleration 比 rebellion 更重要」�“toleration”與“tolerance”



    小 結 胡適「百年」的蓋棺論定

    余英時:胡適晚年所強調的對今天的台灣還有嶄新啟示

    殷海光在政治上的啟蒙與後來的影響及作用



    〔附錄一〕從〈感事〉到〈本事〉:周棄子以詩證史

    〔附錄二〕青年殷海光是不是「法西斯」?

    誌 謝

    Introduction





    修訂再版代序



    書寫歷史大哉問:《面對獨裁》再版心得

    周樑楷



      奇蹟二加一




      對金恒煒稍有認識的讀者,可能覺得《面對獨裁》這本書能順利完成反映了兩個奇蹟。其一,他抱病,伴隨兩種癌症。按理應該放鬆修養,但卻反其道而行,奮筆疾書,將近六百頁。其二,他一向被定位為政論家,以「探針」專欄評論時事,廣受矚目。如今居然寫就一本歷史著作,而且深獲學界肯定。



      關於第一個奇蹟,金夫人張文翊已經主筆一本傳記性的書籍,聽說即將出版,疑惑自然可以揭曉。(金按,文翊《有情世界渡死劫》與拙著《是「史記」也是「死記」》合為一本,總題是《胰臟癌探戈》,已於二○二二年五月出版)至於第二個奇蹟,當初閱讀《面對獨裁》之後,隨手寫下備忘錄。



      大約相隔只有一年的時間,有天恒煒說書快要賣完了。乍聽之下,覺得又該添加另個奇蹟。這本書裡引文考證,包含思辨分析,必須費神研讀,怎麼可能暢銷呢?



      探針和探究



      恒煒從年輕時代入行新聞事業,長期主編副刊。所以有機會在第一線觀察現實政治以及社會百態,尤其深知新聞製造業的眉眉角角。其實在就業之前,他出身自大學歷史系科班,曾經接受史學方法的訓練,而且耳濡目染,懂得運用歷史思維。



      古希臘希羅多德(Herodotus, 484B.C.-425B.C.)因為撰寫《歷史》(History),享有「歷史之父」的美名。「歷史」這個名詞在古希臘文的本意就是「探究」(inquiry)。可見,探究等於歷史, 歷史就是探究。恒煒在受史學專業洗禮後,從事新聞行業,由編輯轉而撰寫類似「探針」短文,或者在螢幕上針砭時事。知識分子如果既探究又探針,這兩種技藝是否彼此牴牾?還是相得益彰?按理沒有絕對答案,但完全憑個人本事以及心術涵養。



      《面對獨裁》以一九五○年代臺灣三大政治議題所引發的三次論諍為個案,分別檢驗胡適和殷海光怎麼面對當局獨裁者。就本書的內容屬性而言,並非「探針」式的政論擴大版。同時就寫作方法而言,也不是單純地以橫切面、偏重靜態式的對比,拿著「容忍vs自由」兩端對立的天秤,衡量胡適和殷海光孰重孰輕。這本書結合作者長期在新聞媒體工作累積的經驗以及歷史探究的思維能力,因此能以動態式的取向,進行「比較異同和機勢」的工作。在結論裡說:「殷海光由早年的保守、右派走向自由主義;胡適則由激進分子而走向保守??胡適的晚年,其實是很悲涼的??。」(頁 553)這句話其實就是這本書研究所得的結晶, 也是對胡適及殷海光的「論贊」。



      也許有人堅持治史本應據實記載,千萬不可從事道德價值判斷。這是個好問題,值得在方法論上長篇大論。不過如果避開純理論的辯解,不妨先聯想幾個實例。



      遠者如司馬遷的《史記》,在多篇列傳中寫的也是當時的文士,怎麼面對「今上」獨裁者。近者如美國史家小史勒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 1917-2007)在甘迺迪總統期間擔任特別助理,前後多方參與現實政治。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之後,史勒辛格著有《帝王般的總統》(The Imperial Presidency),內容對尼克森總統不乏春秋筆削。



      可見治史與道德價值判斷之間的糾葛問題,不在於理論上「可以或不可以」,而是在實際書寫的成果「得體或不得體」。回覆恒煒《面對獨裁》的第二個奇蹟,也許掌握這個關鍵可以迎刃而解。



      大衛像和沉思者



      西方雕塑史上有兩件知名的傑作。一是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的「大衛像」,另一是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的「沉思者」。前者的典故出自《聖經》〈舊約〉,描述大衛(又譯「達味」)如何眼神專注,起式轉身,準備以小博大,迎戰巨人的那一刻。後者的靈感源起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神曲》(Divine Comedy)地獄篇。單純就表現的主題來說,大衛打擊的對手就在眼前,名叫哥利亞(又譯「哥肋雅」),任何觀眾不必再追問,只要關注米開朗基羅怎樣攫住大衛智勇雙全的神韻就是。然而,沉思者正在琢磨什麼?羅丹沒有留下具體答案,觀眾只能自己填空。不過,沉思者全身肌肉緊繃,右手托著腦袋,看來苦惱的不該為了芝麻小事,而是有個「大哉問」吧!



      學術作品往往和藝術作品一樣,作者殫精竭慮,心中要不是有個「大衛像」,就是有個「沉思者」,否則缺乏創意,不得成就創作。所以閱讀學術作品和賞析藝術作品相似,最好能看出作者所要挑戰的「巨人」是誰?苦思的「大哉問」又是什麼?



      一九二○至三○年代中國史學的「現代性」(modernity)正式形成,人才輩出,佳作勝收。儘管他們政治立場分歧,有文化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右翼、社會民主以及左派,但傳統史學的典範備受挑戰,「巨人」的形象搖搖欲墜。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歷史書寫不約而同,都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角度提問:「中國是誰?」「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神及特質是什麼?」



      從一九四○到五○年代,中國又逢劇變,海峽兩岸對峙。兩個政權分別緊緊抓住當年剛形成不久的史學典範之一,並且刻意庸俗化(vulgarized),成為意識形態。結果一左一右,兩個極端,以至於歷史書寫難得有「大衛像」和「沉思者」。



      恒煒書寫的《面對獨裁》旁徵博引,深入探究臺灣近代史上三大政治案件。這些都屬於歷史研究的第一個層次,然而第二個層次更加幽深,關聯研究者的歷史思維。在《面對獨裁》裡,讀者不難發現殷海光等幾位知識分子如同「大衛」一般,隨著形勢一步一步調整身段,迎戰政治「巨人」。不過,有些讀者可能一時忽略,這些知識分子不乏也是「沉思者」,不斷對原來的大哉問:「中國是誰?何去何從?」提出新的解答。恒煒特地突顯一九六○年這個轉捩點。那一年,雷案大逮捕,加上《自由中國》停刊,促使殷海光再次調整方針,終於腳跟接觸地氣,把心志轉向他所立足之處。恒煒表明本書之所以:「??聚焦於《自由中國》與〈自救宣言〉(按,即〈臺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的簡稱)的香火相承,可說是臺灣早期民主運動的雙重奏。但與其說是『自救宣言案』與『雷案』的相起相伏,不如說是〈自救宣言〉與殷海光政治思想的起承轉合,而其關鍵人物厥在謝聰敏。〈自救宣言〉的起草主筆人是謝聰敏。」(頁 321)



      恒煒同意謝聰敏的理念來自多方,然而本書一方面強調殷海光的政治思想如同薪火相傳遞給謝聰敏,另方面又闡明在實踐行動上,殷海光在一九六○年七月間已經覺悟應該「去地域之見」。殷海光說:「??只有抹除『外省人』和『本省人』這一條人為的界限,臺灣的民主自由人權運動才會成功。」(頁 357) 很清楚地,這位外省知識分子「沉思者」的「大哉問」,已轉變成「臺灣是誰?」「臺灣民主運動怎樣才能成功?」



      上述殷海光政治理念及歷史思維的辨析見於《面對獨裁》的中篇。殷海光的「大衛像」和「沉思者」在恒煒歷史書寫的筆端已經很明確。這一章的標題:「殷海光的遺澤(legacy)」,內容敘述殷海光對謝聰敏等人的影響。然而,幽深之處在本章的結語中,說:「從殷海光到謝聰敏,從『雷案』到『自救宣言案』╱ 『彭明敏案』,隱然看到民主運動不絕如縷的薪火相傳,正像莊子所說『爝火不息』。只是殷海光在『自救宣言案』上的重要性,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本文就歷史的功績簿上還殷海光應有的貢獻,也算『發潛智德的幽光』罷。」(頁 366)



      這段引文看似恒煒一時傾吐為快,書寫個人研究歷史的心得。然而,我們不妨就這段話追問:恒煒書寫臺灣五○年到六○ 年代這段歷史,難道只是「為歷史而歷史」,僅僅比較胡適和殷海光嗎?恒煒是否也有自己的「大衛像」和「沉思者」?回答這個屬於第二個層次的問題,我想本書的「大衛」並非胡適,而是殷海光;同時本書的「沉思者」也是殷海光。胡適以及至今仍然捧著胡適神主牌位的人們則成為本書中的「巨人」,至於政治巨人獨裁者在本書只不過是背景配角人物而已。殷海光從一九六○ 年起開始有個嶄新的「大哉問」,而且適時傳給謝聰敏等人,從此一直遺澤後人。這條內在理路的線索,可以證明外省人殷海光和外省人金恒煒前後幾十年來都在自問:「我是誰?」「臺灣是誰?」「臺灣民主運動何去何從?」



      《面對獨裁》為什麼能夠暢銷再版?這個第三奇蹟,莫非因為這本歷史書寫也能代理回答二十一世紀許多讀者關心臺灣的「大哉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