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教授《創藝之道:臺灣南島語族之物、意象與新性的人類學觀點》這本書巧妙地運用八個章節,帶領我們從古典人類學理論注重「社會如何維繫其自身」切入,藉由臺灣南島語族對於造型、視覺、表演、工藝等議題,深入藝術蘊含的社會與文化的意象、價值、真確性(authenticity)、文化新性(cultural newness)以及社會力(social agency),不僅回應了上述博物館與源出社群關係、研究與展示的方式等問題,更進一步帶領我們進入南島文化的創造與藝術領域,從形式、溝通與美感經驗探索南島語族的韌性與生命力。我們可以從書名使用的「創藝之道」(Ways of Making Arts)切入:「創」指的是「創造」,是個人或群體為了適應多變且複雜的環境,便透過奠基於社會文化核心思維進行現狀的改變,或成為與自身及外在社會溝通的媒介;「藝」即為「藝術」,雖然南島語族不必然有直接詞彙直指「藝術」,但仍透過其語言(例如排灣族語的“pulima”為指稱擁有「巧手的人」之意,可延伸為具有藝術能力並以此進行訊息傳遞的人)闡釋了對於藝術的意涵,並且持續影響人的行為、驅動社會關係、改變社群結構等力量,讓我們從本書論述的創造與藝術見解,一同理解臺灣原住民族的現在與過去,在以往形成文化邊界的社會條件下,我們是否能交換或分享彼此的想法,進而成為相互溝通、甚至讓你我成為認同、尊重彼此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