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魔法森林(《秘密花園》第二集,中文版獨家附贈32頁練習本)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孩子盧,你要比他更盧:16種典型的孩子問題,非典型的教養解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72493
蘇文清
格子外面
2023年5月26日
127.00 元
HK$ 107.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9672493
叢書系列:
教養新觀點
規格:平裝 / 160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教養新觀點
分
類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同
類
書
推
薦
天賦就是你的超能力:陪伴青少年認識自我,成就最好的自己
我們的孩子可以比AI更聰明嗎?
培養孩子的「內在力」,不愁未來沒有一席之地:自主選擇、善用時間、勇於質疑……擁有八種軟實力,孩子才具備了跑第一的能力!
笨小孩不是天生的,只是大腦尚未開發:專注力×實踐力×好奇心,用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孩子離夢想更靠近
爸媽這樣說最有效!七堂溝通課讓孩子專注學習、衝出好成績:CP值最高的親子對話法,引導孩子突破情緒×人際×學習障礙,建立高效讀書習慣
內
容
簡
介
爸媽&教育工作者必讀!16則常見案例分享,
教養沒有公式,看懂孩子出招,才知道怎麼接招!
教養之路並不簡單,孩子各樣無理的行為常讓家長與教育工作者頭痛。一句話或一個指令就能解決問題是大人渴望的教養魔法,但現實生活只有滿滿的無力感。
?為什麼溝通還是無效?
?取消罰與賞,效果卻有限?
?凡事尊重孩子,卻讓孩子爬到頭上?
?都照書養了,怎麼跟預期的不一樣?
情緒行為的處置沒有標準公式,也沒有萬用公式,
只有因應孩子狀況的應變策略。
先辨識孩子情緒行為的真正原因,才能知道如何應對。
作者藉著16種常見的案例,傳授重要的「教養四力」:
? 您看出端倪了嗎──啟動觀察力,綜觀事件脈絡,找出背後的緣由。
? 當下的教學策略:您可以這麼做──激發思考力,隨情境發展採取動態對策。
? 家長要注意的事──啟發判斷力,找尋最適合孩子的教養觀念。
? 治療師的溫馨小Tips──帶動自省力,大人也要練習管理情緒和態度。
每則案例都涉及不同的教養理念,包含尊重、處罰、溝通、快樂學習、正向教養等,每個觀念各有優缺點,無法靠單一招式就一勞永逸,唯有懂得見招拆招、靈活運用正負向策略,才能有效引導孩子好好表達情緒。
名人推薦
「書中的16則故事,文清學長用他神一般的角度寫出各樣行為背後的『端倪』、使用你所不知道的『教學策略』,同時細心提醒『家長要注意的事』和『溫馨小Tips』。他將這些年來的專業與經驗濃縮在這本教養祕笈裡,而你,是否準備好放下手機和工作、拋開大人的執念和面子,和文清老師一起來趟提升親子關係的改變之旅呢?」──習惜親子教育中心創辦人、職能治療師 徐瑜亭
「如何面對孩子的問題,見招拆招,最後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增進彼此的親子關係,透過作者專業且務實的治療經驗分享,將是父母邁向優雅教養的寶貴捷徑。」──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我跟文清治療師都是『蘇老師』,也都對治療現場抱持著『務實』態度,堅持用專業『盧』到底,提供給每位當事人量身訂製的協助。推薦本書給為孩子情緒行為困擾所苦的家長,以及從事兒童青少年服務的專業人員們。」──四季心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蘇琮祺
?
目
錄
推薦序
自序
01被誤解的孩子
──不要只看見壞的結果,而忽略了孩子努力想要好好表現的過程
02很「盧」的孩子
──善用現有的籌碼,引導孩子練習適當的問題解決方式
03容易破壞的孩子
──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再來想想要怎麼好好處理
04不喜歡被注目的孩子
──適時的忽略,反而會更成就孩子的表現
05越幫越忙的孩子
──不要只看見孩子幫倒忙,試著去看見孩子想幫忙的企圖
06容易分心的孩子
──利用策略與規範,打開有效的感官通道,以提升孩子接收訊息的能力
07容易退縮,缺乏自信心的孩子
──不用急著要求孩子參與,給予足夠的時間來做準備
08不肯分享玩具的孩子
──分享要從心甘情願的交換開始,避免孩子產生被剝奪的感受
09說謊的孩子
──營造信任的氛圍,累積孩子說實話可解決問題的正向經驗
10自以為好玩的調皮孩子
──協助孩子建立合宜的行為觀,正確的行為給予肯定,錯誤的行 為要求改正
11活動量大的孩子
──拖慢孩子的步調,打開有效接收訊息的感官通道
12故意哭鬧的孩子
──讓孩子體會哭是無效的手段,引導他們用說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13愛好面子的孩子
──利用優缺點穿插交替的說話策略,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能力
14沉默不語的孩子
──利用「孩子帶孩子」的策略,幫助孩子漸漸融入互動模式
15愛講反話的孩子
──講反話是為了引起關注,揭穿孩子的同時要給予臺階下
16自以為是的孩子
──愛的教育不等於溺愛,堅定的態度才能塑造規範
【用愛推薦】
親子作家|彭菊仙
四季心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蘇琮祺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習惜親子教育中心創辦人、職能治療師|徐瑜亭
序
自序
非常感謝格子外面文化出版社的邀約,讓我可以完成這本書。記得第一次接到邀約時,我愣了許久,並再三確認:「我對於教育的想法很直接,跟現在的主流教育不太一樣,您們確定要出這本書嗎?」沒想到出版社很大器的回應:「教育本來就要有不同的聲音,蘇治療師,您就寫吧!」於是這本書就這麼展開了。
這些年受邀至大大小小不同的講座擔任講師,每次演講時,開場白我總是這麼介紹自己:「我不是主流教育者,也不是理想主義者,我只是一位務實的療育者。」
說「務實」是因為情緒行為的教育,目前在全世界還沒有哪套理論或者治療手法保證有效,加上處在教育現場的您,當孩子出現嚴重的情緒行為問題時,您還能耐著性子好好思考哪一本書、哪個章節、哪段話寫了哪些教戰守則嗎?我想當下怒火應該都快滿到喉嚨了吧,可能只差一步就要動手。
所以我不喜歡講理論,也不喜歡說專業知識,因為情緒行為的處置沒有所謂的標準公式,也沒有萬用公式,只有因應孩子的應變策略。
所以我不喜歡講理論,也不喜歡說專業知識,因為情緒行為的處置沒有所謂的標準公式,也沒有萬用公式,只有因應孩子的應變策略。
我想透過書中的實際案例告訴各位讀者,面對孩子的情緒行為,您要懂得見招拆招,引導孩子的情緒行為,更要懂得正負向的策略運用,教導孩子學會因應。希望透過故事的分享,讓讀者能感同身受當下不知所措的不只有您,也希望透過故事的講解,讓讀者有如身臨其境,知道可以如何應對與處理。
這本書分成五個架構:「實際案例」、「您看出端倪了嗎」、「當下的教學策略:您可以這麼做」、「家長要注意的事」、「治療師的溫馨小Tips」。
「實際案例」,會引領讀者發揮想像力。透過真實故事的分享,先製造一個身處其境的歷程,再跟隨故事情節一起感受事件發生的所有脈絡,包含情緒、行為、對話、語調、氛圍……等,同時希望能勾起讀者似曾相識的經驗。
「您看出端倪了嗎」,會啟動讀者的觀察力。歷經故事歷程後,站在第三者角度綜觀整個脈絡,想想發生什麼事。每則事件都有它發生的緣由,只要能找出核心問題, 後續處置策略的擬定才會有明確的方向。
「當下的教學策略:您可以這麼做」,會激發讀者的思考力。情緒行為的發生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同時間點衍生的處置策略會不一樣。透過時間軸的討論,逐步說明什麼時間、什麼行為狀況,我們可以採取哪些適當的應變策略。
「家長要注意的事」,會啟發讀者的判斷力。教育會涉及教養觀念,每個教養觀念都是對的,但都有它各自的優缺點,不見得都適合您家的孩子。所以我們要學習辨識,從中找尋適合自家孩子的最佳概念。
「治療師的溫馨小Tips」,會激起讀者的自省力。孩子的情緒沒有對錯,只有表達適當與否的問題。在情緒行為發生時,大人要先克制自己的脾氣,不要跟著失控,學會釐清事件的過程,知道孩子怎麼了,才能做出有效的處置技巧。
由於每則故事都會涉及不同的教養觀念,包含尊重、溝通、講道理、快樂學習、正負向教養等,因此懇請各位讀者以客觀的角度看待故事中的處置過程。當您保持中立,將使您對目前熟知的教養觀念會有更深入的見解。例如:
要不要尊重孩子?我們要尊重孩子, 但不是完全尊重,而是在尊重孩子之前,先教導孩子學習尊重別人與規則。當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時,為什麼別人還要尊重您家的孩子呢?
可不可以處罰孩子?請不要把處罰給汙名化,誤以為處罰就等於打孩子,日常的暫停與剝奪孩子權利都是一種處罰。處罰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它的教育意義存在。
需不需要跟孩子講道理?我們要跟孩子講道理,但您要辨識是教導還是要求。當孩子不懂的時候,我們要盡到教導責任,告訴孩子為什麼;但當孩子明知不可為而故意為之,這時需要的是要求,否則很容易成為永無止境的辯論現場。
有沒有快樂學習?學習當然有快樂,但不是每個階段都會感到快樂,有些能力的養成是需要辛苦付出而來。當您獲得能力就會產生成就,有成就就會驅動自己再去執行,這時才會有快樂可言。
什麼事都要立即溝通嗎?我們要跟孩子溝通,但必須先判斷對的時機點;也不用急著在情緒行為發生的當下就立即安撫孩子,否則容易造成事件的誤判,也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觀念與行為連結。
認不認同正向教養?我們要學習正向教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只有正向存在,而是正負向都會出現。所以在追求正向教養之前,我們更要學習「正確教養」,教導孩子正負向的因應策略。
因此在閱讀本書時,需要讀者靜下心思考:若故事中的主角換成是您會怎麼做?這本書不是要來宣導哪種教育才是對的,而是要告訴各位,先搞懂孩子再來教;也不是要來說服大家非得遵循某項教養觀點才正確,而是要傳遞一個訊息:教孩子沒有您想像中那麼難,而是您要放下工作、放下身段、放下面子比他盧!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