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不在乎不要怕

不在乎不要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474035
釋見額
大千
2023年5月19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574474035
  • 叢書系列:生活禪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生活禪


  • 宗教命理 > 佛教 > 生活佛法

















    勇於面對最在乎、最害怕的事,積極改變,徹底翻轉生命



      ●別人可以給你快樂、給你憂傷,你可以給自己什麼?

      撕掉身上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標籤,回復一身的輕盈與自在,一絲不掛。



      ●你知道有人在恨你嗎?

      我們免不了在無形中與他人結下冤仇。但是,更多時候是我們不經意地與他人糾纏在一起,不肯放開。



      ●你願意原諒傷害你的人嗎?

      放下不是遺忘,放下是不再計較。不讓仇恨在傷口上留下疤痕,放下與原諒是身心復原的最佳良藥。



      ●有沒有哪一個壞習慣是你一直想修正,卻總是無法付諸行動呢?

      以「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為自己打氣,把順流的易事和安逸轉為逆流的難事和勇氣。逆流的盡頭,就見到青天的寬闊無限。



      ●是不是本來一無所有的人,愈不害怕失去?是不是擁有一切的人愈擔心失去?

      這世上的所有東西都是來來去去,沒有永遠的主人,也沒有永遠的所有物,真的沒有一絲一毫可留戀的。



      ●你害怕自己變老嗎?

      老與無能並非同義詞,老與年輕也只是比較級;身體變老與心的衰老不可劃上等號。只要願意改變,就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心。



      ●你的心比較常在天堂或是地獄呢?

      態度左右著所處的環境與人際,心念掌握著自己的生活狀況與命運。



      ●如何看待老病死,才能好好照顧我們的心?

      人生唯一的「常」,就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無常」。正念是無常的良藥!



      本書集結了三十多則真人實事,每一個故事都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到相似的影子。書中的各個主人翁,無不面臨自身的困境——衰老、病痛、親人逝世、婚姻危機、轉職的猶豫……等等。然而,他們都能夠勇於提出難點,與作者深刻地對話;在作者的同理與引導思惟之下,都能以優雅的姿態來處理煩雜的事物與面對負面的情緒。



      「不在乎,不要怕!」是作者遍嘗雜陳五味人生,而淬鍊出來的務實人生哲學,是她處事不驚不懼的智慧和力量泉源。「不在乎」是不戀棧、沒有執著,是「放下」的豁達和清明的智慧;「不要怕」是不逃避、沒有恐懼,是「提起」的大無畏精神。「不在乎,不要怕!」這如此白話又具有正能量、積極涵義的六字箴言,充滿光明與希望。



      ●你正面臨挫折、困頓,而自嘆時運不濟嗎?

    ??? ●你有多少放不下的煩心事,讓你深夜仍無法入眠?

    ??? ●你是否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因找不到方向而恐懼或躊躇不已?

    ?

      作者以一顆同理的柔軟心,歡喜分享自己的「不在乎,不要怕!」心銘,鼓勵讀者以開放的心態運用這六字妙方,創造屬於個人的「不在乎」智慧,以及擁有「不要怕」的精進力量,突破瓶頸,直下承擔,一心向前。



      本書作者見額法師,出家二十多年,這段期間曾到美國進修,獲取博士學位,並到多個國家參訪、講學。她長年以生活禪為心要,除了潛心修行福德、智慧與禪定,並以悲心和願力為大眾開啟智慧之門。書中一個個的小故事,都述說了人們所在乎、所害怕的事,而作者運用「不在乎,不要怕!」的正向態度,引導他們正視潛意識裡在乎、害怕的種子,突破束縛身心的藩籬,讓生命恢復安然與自在。



      在本書的每一篇文章最後,作者皆特別附一則提點短文「一心一思」,針對不同的處境,帶領讀者回歸自心,換位深度思惟,內化成為自己生命的養分。只要牢記這些心要,當遇到困頓的時候,即能自然而然地起作用,幫助我們安度一切境遇,在醒覺中無畏無懼地生活!



      在這充滿天災地變,以及諸多衝突、戰爭、病毒、爭鬥、詐欺的社會中,有太多動盪不安的事故持續在發生。《 不在乎不要怕》這本書能帶領讀者照顧好自己的心,進而產生堅實無比的安定力量。



    ?


     





    推薦序一:自己的功課,自己做

    推薦序二:人生解方

    推薦序三:甘露法語伴我行

    推薦序四: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推薦序五:做到是真修行

    自序

    ?

    1: 撕掉標籤

    2: 孔子也有跌破眼鏡的時候

    3:「我」根本不重要

    4: 你知道有人在恨你嗎?

    5: 放下不是遺忘,放下是不再計較

    6: 弱勢不是退卻的藉口

    7:缺角的圓滿生命力

    8: 逆流的盡頭

    9: 笑著過苦日子

    10: 廢材與菁英,只隔一條線

    11: 既退且休

    12: 夢是被無明草遮覆的夜晚

    13: 朝四暮三的心猿

    14:每臨大事有靜氣

    15:從生到死有多遠

    16:生命力,在遠離顛倒夢想處

    17:輕輕地,我走了

    18: 吠舍離難離

    19:這樣,也很好

    20:給予的心

    21:一天就從小小利他開始

    22:永遠十八歲的老人

    23:一個兒子,兩個媳婦

    24:光速與重力加速度拔河的關鍵

    25:心是一支畫筆

    26:擁抱內在受傷的小孩

    27:換位,我懂你的心。

    28:變動是世間不變的真理

    29:正念無求減病痛

    30:人際關係的蝴蝶效應

    31:眼中塞滿了虛空

    ?





    推薦序



    自己的功課,自己做

    黃淑玲

    中山醫學大學 心理學系 教授




      初次見到見額法師是在精舍的禪修課上,當時她是精舍的住持。我完全被她那悅耳的音聲以及接地氣的說法風格給攝服了。但,聽法的福報僅限那一次。隔週再前往,她已被調回山上了。甚感可惜!後來,兩位英國友人來訪,因為想更瞭解在地文化及佛教,輾轉邀到了英文底子深厚的見額法師前來解說。這次見到的是一整個親切、隨和的法師。友人們當然因此對本土風情及佛教有了較多的認識,尤其對臺灣法師的程度更是讚歎不已。再後來,於線上學習法師開設的「始終心要今說」課程,心中就更加欽佩法師的佛學及說法功力了!



      這次,法師要出書,期望能接引更多的大眾,真是大家的福報!我身為大學老師,深知要吸引學生專注地學習有多難。但法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行雲流水般地說小故事、講大道理,竟會令人無法停止閱讀。尤其,古今中外、旁徵博引,信手拈來都是發人省思的人生大課題。這也讓我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定力,才能擁有如此的學問以及良好的記憶力呢?



      閱讀此書,看到幾個主角正在受苦,會向法師請教該如何面對、因應。我著實為法師捏了一把冷汗,這不就像是個案來尋求諮商的過程嗎?以心理治療的觀點來說,要協助人們形成改變,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要與來談者建立良善的專業關係,這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並輔以心理學的理論與技巧,才得以慢慢地累積來談者對自己問題的理解,以及改變想法或行為,進而改善心情。而面對這些疑難雜症、各式各樣的身心困擾,例如癌末的老長輩、有婚姻問題的美國男子、須以英語在國際會議中作報告的博士,法師一律以佛法來開導,果真無往不利!



      我試著分析法師的作為是如何產生功效。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本來就是為了對治人們的煩惱、苦難而產生。但佛法不會自行產生作用,中間的媒介就是法師的接引。法師對來談者真摯的關懷,誠懇地想要協助的態度,引發對方想親近、想聆聽、完全信任、卻又不敢太放逸的這種狀態,這樣的互動就是投契關係(rapport)的最佳體現。法師和來談者有了這個基礎,再提供培育正念的方法,或者一起設定行程、模擬、練習、熟悉,再一步步地往目標前進。雖然沒修過臨床心理學,法師已然把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應用得恰到好處!



      「不在乎,不要怕」是本書的精髓,法師藉著各類小故事,帶領大眾走向去除我執的境界。每一篇文章都引人入勝,雖然會忍不住想往下看,但我建議讀者可考慮一天看一篇即可,並認真思惟每篇的「一心一思」,這樣或許可以得到更大的成效。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自己的功課,自己做,相信我們自在過人生的功力一定會大大進步的!



    人生解方

    湯豐誠醫師

    中興大學 學士後醫學系 教授




      這是一本描繪人生百態的書,可以窺見眾生的執著、師父的灑脫。眾生在煩惱如滾滾江河中,載浮載沉;師父的開示,如一葉扁舟,承載著眾生的悲歡離合,讓眾生得以安渡彼岸。



      能有機會親近見額法師,聽經聞法,是人生一大樂事、大福報。再深奧的佛理,法師總有辦法深入淺出,化繁為簡、為要,用淺顯易懂的話語,使聽者領悟其中奧祕。也因此,法師身旁總不乏慕道者、困惑者,盼能經由她的點撥,找到人生關卡之鑰。



      知聞法師欲將化導大眾煩惱障礙的經驗,轉化為文字,讓無法親臨教誨、卻身處人生困頓關卡的大眾,可以藉這本如反思之鏡的書,如實映射鏡中之我,著實眾生之福。



      身為醫療人員,我在醫院經常面對病人的生老病死。這當中的共通點是色身的痛,有的真讓人痛徹心扉、痛不欲生。



      深受肉體劇痛煎熬的病人,總有無盡的疑問……。

      問:「很痛的時候,怎麼保持正念?」

      再問:「師父,知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啊。」

      又問:「我還是很怕到時候會痛到喪失正念,怎麼辦?」



      該如何?法師叮嚀:



      「你會預設劇烈疼痛,就是信心不足。你既然已經有勇氣面對死亡,更要慢慢說服自己完全接受死亡,真正看開。 色身會有亡泯的一刻,但是我們心中的真生命──自性清淨體──這是不生不滅的,不要怕!正念是無常的良藥!」



      法師如此慈悲地安慰:

      「要勇於承認自己還是一介凡夫。身體真的很痛就要表達,不要隱藏。否則只會加深恐懼,擔心病情會不會加重、變質,那就適得其反了。佛陀在圓寂之前,身體也是承受了苦痛,雖然佛沒有呼天搶地,但是他也很直白地告訴侍者阿難,自己的色身不舒服,需要躺下休息。皮肉之身本來就會有痛感,這是正常的,不需刻意隱瞞。但是,佛無論遇到任何大事都能保持正念,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對於各類色身障礙,諸如聽覺、視覺、言語、閱讀、肢體,甚至癌末、癱瘓、失智等大眾,法師提出她經由多年修為淬鍊出來的「不在乎、不要怕」解方。當然,法師化解大眾的煩惱,不僅止於生理障礙。心理、精神上無法輕安,纏纏繞繞的大眾,也常從法師的慈悲眼神、智慧言語,找到人生的出路。



      在紛亂、幽暗的人心世道,有盞明燈,讓大眾漫步自性體驗的人生路程;倦了、慌了、病了,有個心靈安穩明靜的依止處;摔跤了、絆倒了,不在乎身上塵埃,再起。帶著法師的智慧之語,不要怕,勇敢地邁向下一階段旅程。



      玄奘大師遠涉西域,經歷萬難赴天竺取經,帶回諸多寶貴佛典,後由大德協助翻譯、整理,為中華佛地土壤,撒下無量功德的種子。師父日夜汲汲講經,化導眾生。甚者,在極其緊縮的時間空檔,不倦寫作,將講學及實務經驗,化為文字。師父,猶如現代唐三藏,撥種台灣佛地,廣傳佛陀留給後世的正知正見。



    甘露法語伴我行

    蔡雅惠

    資深牙醫師/臺灣大學 牙醫系 兼任講師




      認識見額法師是她在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講授〈始終心要〉的時候。師父既是傳遞佛陀正知見的法師,也像是啟迪人心的心靈工作者。也許是法師專業的背景素養和雲遊四方接眾的豐富經驗,法師說起法來,次第分明,旁敲入理﹔課後的思惟題,更是希望我們把文字般若的法義轉成觀照般若的人生智慧。這樣的說法風格令我非常相應。記得我初學佛的幾年,就深深地感受到佛法的苦、空、無常、無我等法義,如果可以應用在諮商心理學而幫助到芸芸眾生的話,不知該有多好。



      見額法師在說法時,也常常傳遞正向心理學。例如某一堂課中,她為我們介紹《大般涅槃經》的一句話:「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便會以不同的面向和大家討論這個主題,讓大家思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挑戰會如何應用。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也很普遍地被運用在我醫學的養成過程,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式。



      這本新書《不在乎,不要怕!》,就像是法師個人「知客室」的思惟筆記,同理大眾的苦,隨喜大眾的樂。當我一看到書名,心中頓時起了莫大的鼓勵,很想趕快翻閱此書為自己充充電。法師說,「不在乎,不要怕」是她一路走來安頓身心的良方妙藥。在我看來,這六字箴言和聖嚴師父的「四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要怕」就是「面對它、處理它」,「不在乎」就是「接受它、放下它」,有積極的心態,也有隨緣的自在。



      佛法是心法,要從心地上下手。有位善知識告訴我,「人們要健康抗老知道要鍛鍊肌肉,卻很少有人知道要訓練自己的心」,就如同本書的第24、25個故事一樣,這兩個故事都告訴我們心念的強大力量,如果我們能常常去覺知起心動念,安住在正念之中,安樂的一方淨土一定會常在我心的。故事3「我」根本不重要,讓我想到自己在學習薩提爾的冰山理論時,覺得西方心理學的內涵很重視個人的自我價值,這樣和佛法的「無我」是不是有衝突呢?我在聖嚴師父的教導中得到了解答:「我們要從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後,內在達到一致的和諧,進而昇華到消融自我的狀態」。這個從自我到無我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在提升自我價值上不斷的精進用功而得到的美好果實。佛法和世間法在這樣的詮釋下,有了一個很好的對話平臺。



      感恩見額法師以她敏銳的心和好奇的眼,寫出了這麼多好聽的故事,把看似高高在上的佛法變成落入凡塵的甘露,讓我們從別人的故事中,得到滋養與啟發。每則故事後的「一心一思」,也提供了我們反求諸己的機會,讓我們行於世間可以趨吉避凶,化險為夷,少走冤枉路,我想這就是法師栽培大家聰明聽故事的初衷吧。期盼在跟隨法師學習的菩提道上,心中永遠不要忘記,烏雲的背後總有一片廣袤無邊的朗朗晴空等待著你。祝福大家!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張元玫

    馬偕醫學院 長期照護研究所 副教授




      這是一本面對自己與生命教育的書,如同自己面對日常生活中遇見的人事物,起煩惱時,隨時調整心境。這本書非常生活化,我讀了兩遍,每次都有不同體會,尤其是「一心一思」,讓我重新審視自己。



      初讀見額師父書稿的那一天上午,我正好在學校指導幾位研究生,其中一位準備上臺報告的學生說:「老師,我好緊張,我的手好冰。」我和她分享「『我』根本不重要」那篇故事的幾個段落。讀了之後,她體會到自己的緊張是因為太在意面子,於是馬上調整心態。我鼓勵她:人在那裡,心在那裡,用歡喜的態度專心做好每一件事。她從師父的文字得到了正能量,後來的臺上表現可圈可點。她能如此快速地突破恐懼,我感到非常欣慰。



      以下是我讀這本書時隨手寫下的個人經驗與思索,而心中的體會遠遠超過文字所能表達的。



      我在學校教授靈性課程中經常提到身與心的調整,見額師父引用Mobius strip緊密的和合,相容(融)如一的境界,引起我的共鳴。《金剛經》雲:「應無所住」,保持正念,才會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只有能作主的心,無人能幫得上忙。讓念頭緣起緣滅,安住自心,誠實地面對心念和情緒。不開心的時候,深深吸一口氣,數數1至10,靜靜觀照自己的心,緩和即將發作的脾氣。師父說:「一切取決於心」,反思自心與初心,能更有智慧放下我執與無明迷惘。



      我的專業是臨床護理管理和長期照護,每天面對死生與衰老。人一出生就邁向死亡,有生必有死。但是身體的凋零和無常,卻難以面對;能不能面對自己的死亡,更是一個重要課題。這本書使我對老有不同的體悟。書中提到慧光法師為「老」所下的註解:「真正的衰老,是你的心不願意改變」,所以心可以選擇不衰老,「活到老,學到老」。



      人際關係建立需要社會經驗與歷練,我們往往在無形中得罪人,讓他人心生不悅,而有怨結。好似書中提到的如癌細胞擴散,小結節變成惡性腫瘤,一發不可收拾。解結只要放手就好,師父說:「放下不是遺忘,放下是不再計較,放下與原諒是身心復原的最佳良藥。」



      在職場上,不少人因為熟悉工作而掉以輕心,師父教我們運用「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跳脫舒適圈,面對多方位挑戰,把熟稔的易事和安逸轉為逆境的難事和勇氣。當想要放棄時,能再堅持一下下,自能破繭而出,見到無限寬闊的世界。



      現實生活中,要確實做到「不在乎,不要怕」,真的很困難,因為習性一直跟著你我。師父說,要勇於承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但是有誰願意真心提醒我們,幫我們改正呢?書中每個主角好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被我忽視的毛病和問題,從他們的故事我也學到突破的方法和動力。



      我願心中充滿真善美,深化「活在當下」的自在,細心注意每一分一秒的人生。期待遇事圓滿,努力後順其自然,當自己生命的主人。



    做到是真修行

    李采洪 ?

    時報出版前總編輯




      緣份真是很奇妙。



      我二十歲即皈依佛教,但並不虔誠,從未認真閱讀或念誦佛經。直到新冠疫情發生後,念佛的緣份漸出現。先是三年前,一位朋友召集百人在百日內每天念《心經》,回向祈願臺灣風調雨順、疫情消散,百日後活動結束,我倒是養成晨起念經的習慣。二○二一年旱災缺水時,中部一家佛寺發起念《藥師經》祈雨,我雖不解為何誦《藥師經》可以祈雨,還是應老同學之邀,跟著每天至少念一遍《藥師經》,眾人的願力果真無限,一百遍念完之後,下雨了,旱象解除。



      接著,聽一位老友說她每日早晨的心靈儀式是念一遍《金剛經》,我本來就想讀《金剛經》,於是也每天讀一遍,並依她推薦,上線聽一位法師解說《金剛經》,至今約兩年。後來又想,若背起來,忘帶經書時,隨時隨地可以念,於是也將經文熟背起來。



      開始規律的念佛經之後,我和見額法師的緣份就來了。早曾聽表妹提過,見額法師是她高中同學,大學畢業不久即出家,後來到美國修宗教學碩、博士,我內心其實很讚嘆她,但無機緣相識,沒想到,我們的因緣發生在法師寫作《不在乎,不要怕!》一書。



      因為這些年稍有涉略佛經,見額法師透過表妹找我推薦此書時,我才敢答應。同時我發現,人生的困難、疑惑,佛經中都有答案。此書淺顯易懂,法師信手拈來,為故事中主角的煩惱與痛苦,從佛經中找到解方。印證了星雲法師所言:「有佛法就有辦法」。



      閱讀此書,我感受到慈悲與柔軟,這是見額法師多年吃苦換來的智慧。年紀輕輕出家,吃苦是免不了的;後來以亞洲女性比丘尼的身分在美國修學,更是吃苦當吃補。見額法師在國外受委屈時,她告訴自己「莫怨別人,而是記住這苦感,要對所有人更好。」因為「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也就是,再怎麼壞的事都有好的一面;對我們不好的人,是逆增上緣,因為他們的惡劣對待,我們得以成長更快。



      我覺得,學佛最難之處,並不在於深入浩如煙海的經藏,而是如何去做到。例如,我們都知道不能執著,但還是執著;知道要放下,卻總是放不下;都說煩惱即菩提,卻無法將煩惱轉為智慧。



      這本書沒有提到艱深的佛理,而是用一個個做到的故事去印證佛理。一般人以為出家人才須修行,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處事,就是修行。待人處事取決於我們的心,我們怎麼想,就會怎麼做,就有什麼樣的個性脾氣,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所以淨空法師說:「修行,是修心而已。」透過閱讀此書的案例,回看自己,觀照內心,即早修正,相信您的人生路會走得篤定且平順。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