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憤怒的大日子:莫內、芙烈達、歐姬芙、巴斯奇亞……從壞情緒轉生出的藝術創作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031698
蘇西.霍奇
官妍廷
典藏藝術家庭
2023年5月05日
160.00 元
HK$ 144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031698
叢書系列:
See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See
分
類
藝術設計
>
繪畫
>
繪畫欣賞
同
類
書
推
薦
漫畫.圖解「被消失」的藝術史:花朵、毛毛蟲和疼痛也能成為創作主題!23位女藝術家挑戰時代與風格限制,讓藝術的面貌更豐富完整
游藝.逸遊:日本名畫家?世界 2
游藝.逸遊:日本名畫家?世界 1
花、蝴蝶與昆蟲經典繪本:博物學家梅里安60幅絕美科學銅版繪圖,永世典藏之作!
圖解嶺南繪畫與書法
內
容
簡
介
72件撫慰人心的藝術作品,72個藝術家療癒自我的故事。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自我療癒的解方,你可以看見藝術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而這些作品也會在某個時刻改變你!
「我日日都在和痛苦、焦慮和恐懼奮鬥,我發現唯一能緩解病痛的方法就是不斷創作。」──草間彌生
「總有些失去或我沒有得到的東西在折磨我。」──卡蜜兒.克勞黛爾
「我終其一生都非常害怕,但我從未讓恐懼阻止我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喬治亞.歐姬芙
「藝術來自於歡愉和痛苦……但大多是來自痛苦。」──愛德華.孟克
本書談及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們在不盡如人意的日子裡,向內在探索,與恐懼共存,和焦慮為伴,甚至在身心受辱、遭遇病痛、貧乏困頓的生命歷程之中,仍未放棄創作。每一件創作,對他們而言,都像賣火柴少女的最後一盞燭光,但這些藝術家的能量並未隨燭光乍滅而逝去,而是繼續為人們點亮前路。
作者蘇西.霍奇以通透的筆觸描繪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從嶄新的觀點剖析藝術品,她讓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得以用更誠實的心態去面對自身情緒,接納新的觀點,從而嘗試與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握手言和。
?
目
錄
導論
?
消解憤怒
喬托.迪.邦多納《從聖殿趕出兌換銀錢的人》
法蘭西斯.培根《以維拉斯奎茲的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為藍本之習作》
阿特米希雅.真蒂萊希《友弟德割下敖羅斐乃的頭顱》
喬治.格羅茲《葬禮:獻給奧斯卡.帕尼薩》
皮皮洛蒂.瑞斯特《曾經就是一切》
約翰.馬丁《祂憤怒的大日子》
?
克服恐懼
凱瑟.珂勒維茨《紡織工人的遊行》
因卡.修尼巴爾《最後的晚餐(向達文西致敬)》
路易絲.布爾喬亞《細胞(眼睛和鏡子)》
薇妮芙瑞德.奈特《大洪水》
海倫.謝爾夫貝克《有紅點的自畫像》
法蘭西斯科.哥雅《農神吞噬其子》
正視焦慮
克勞德.莫內《日本橋》
芙烈達.卡蘿《戴荊棘和蜂鳥項鍊的自畫像》
傑克森.波洛克《1號,1950(薰衣草之霧)》
古斯塔夫.克林姆《加爾達湖上的馬爾切希內》
草間彌生《無限鏡廳》
卡蜜兒.克勞黛爾《沙恭達羅》(或《維爾圖努斯與波摩納》)
緩解壓力
喬治亞.歐姬芙《灰色線條以及黑色、藍色和黃色》
尚–米榭.巴斯奇亞《憤怒的人》
安德魯.魏斯《克莉斯蒂娜的世界》
艾格尼絲.馬丁《夜海》
?
保羅.克利《紅氣球》
胡安.米羅《丑角嘉年華》
抵擋孤單
愛德華.孟克《吶喊》
卡斯伯.大衛.弗雷德里希《霧海上的旅人》
康絲坦斯.瑪麗.夏龐蒂埃《憂傷》
費絲.林戈德《街頭故事故事被》
珍.亞歷山大《非洲探險》
安森.基佛《森林中的男人》
戰勝
悲傷
馬克.羅斯科《深紅中的黑》
米開朗基羅《聖殤》
巴布羅.畢卡索《哭泣的女人》
阿爾布雷特.鮑茲《七苦聖母》
馬薩喬《逐出伊甸園》
卡拉瓦喬《聖母之死》
?
自我反思
沈周《廬山高圖》
芭芭拉.赫普沃斯《穿透的半球體 I》
文森.梵谷《星夜》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憂鬱 I》
亞倫.道格拉斯《審判之日》
約翰尼斯.維梅爾《持天平的女人》
?
學習同理
亨利.泰納《天使報喜》
約翰.辛格.薩金特《毒氣之後》
卡拉.沃克《為荒廢和廢墟歡呼雀躍的殉道者》
伊莉莎白.卡特列特《佃農》
阿姆麗塔.謝吉爾《三位女孩》
瑪莉.卡薩特《配戴向日葵的女人
》
?
獲得靈感
亨利.盧梭《意料之外!熱帶暴風中的老虎》
華金.索羅拉《浴馬》
揚.范艾克《根特祭壇畫》
安迪.沃荷《100罐康寶湯罐頭》
寶拉.雷戈《時間:過去與現在》
盧貝娜.希米德《為錢命名》
?
創造能量
愛德加.竇加《舞蹈課》
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洛磯山風景》
皮特.蒙德里安《百老匯爵士樂》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
賈克–路易.大衛《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
馬克.夏卡爾《散步》
?
尋找希望
奧古斯特.羅丹《沉思者》
瓦西里.康丁斯基《色彩研究:正方形和同心圓》
奧古斯塔.薩維奇《豎琴》
佩瑞.伯瑞爾.德卡索《逃脫批評》
林布蘭《牧羊人朝拜》
威廉.透納《楚格湖》
?
擁抱幸福
朱迪思.萊斯特《歡笑的孩子與貓》
亨利.馬諦斯《生之喜悅》
妮基.桑法勒《黑色維納斯》
阿克塞利.加倫–卡勒拉《凱泰萊湖》
法蘭茲.馬克《牛、黃色、紅色、綠色》
喬治.秀拉《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
?
圖片目錄
引言出處
圖片版權
序
導論
視覺藝術能以單憑文字無法達成的方式與我們溝通交流,其內容可能深具啟迪性、鼓舞人心、挑戰既有價值,使我們增廣見聞,引人入勝亦或妙趣橫生。視覺藝術能夠提供深刻見解,分享回憶,提出創新的想法並發揮治療的作用,幫助我們解決情緒、行為或心理層面的問題。其影響之大、用途之廣,連醫生都將參觀博物館和美術館納入處方,以幫助患者減低壓力、倦怠和孤獨感等負面情緒,或緩解身體疾病如失智症等病徵,這種治療方法即稱為「社會處方」。博物館和美術館每年也會出於各種原因吸引大量的參觀民眾,這更證明了藝術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藝術與情緒
藝術遠不只有視覺上的刺激,它還具有治癒的力量,能帶來希望、改變或重建人們的信念和心態,發人深省並使我們想起可能已經淡忘的價值。藝術亦反映社會,時常展示新的觀點,呈現社會中的現實和掙扎;藝術可以提供新的想法和見解,也經常讓人留意到可能被忽視和無形的角落。從早期的心理學研究來看,心理學(或自十九世紀末期濫觴的心智及行為科學)即認可藝術是種抒情表意、探索個人內心感受、心態和行為的重要方法。數百年以來,藝術家已然理解藝術的治癒力量,許多藝術家也透過藝術來面對人生中的各種挑戰。在近幾世紀中,藝術家更著重在這個特點。例如愛德華.孟克曾寫過這段話:「從有記憶以來,我就深受焦慮所苦,而我一直嘗試透過藝術創作來抒發這種感受。」
喬治亞.歐姬芙亦思忖:「我發現我可以用色彩和形狀來表達我無法用其他方式表達的想法;也就是那些無以名狀的事物。」路易絲.奈佛遜則如此解釋,「突然之間,我看見有一隙光線……然後看到光亮之中的輪廓。我才意識到,原來並沒有黑暗。因為黑暗中,永遠有光。」崔西.艾敏也曾思考過,「唯有藝術才能支撐我度過難關繼續前行,讓我得以肯定自己的存在。」相同的道理,藝術也能用來幫助其觀者。
強大的影響
英國神經科學家森米爾.澤基(Semir Zeki)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大腦如何處理色彩和動作等狀態,並展示欣賞藝術作品時的大腦活動。這項實驗在受試者觀看康斯特勃、安格爾、波希、莫內、林布蘭、達文西和塞尚等藝術家的畫作時,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澤基教授表示:「當你注視藝術作品時,大腦中和愉悅感受有關的部分出現強烈的活動,這種反應非常迅速。血液流速會因為看到一幅美麗畫作而增加,就如同我們看著所愛的人也會加快血流。……直到我們做了這項實驗,才發現藝術對大腦的影響如此強烈。」從這項研究看來,觀看藝術作品可以降低體內壓力賀爾蒙皮質醇的濃度,增加快樂激素多巴胺的分泌。
2016年的另一項實驗則顯示,觀看自然界的圖像可以降低壓力,特別是陸上風景和海景,從而有助於預防慢性壓力及壓力相關疾病。這是由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醫學中心發起的研究,團隊招募了46名受測者參與實驗,試圖了解觀看含有自然界景物的圖像如何使心神安定下來。除了這兩個例子外,還有其他眾多相關研究,在在都證明了藝術有其治療功效。
情緒管理
藝術帶給我們的好處不計其數。透過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動機或過程,甚至花些時間仔細研究某些藝術作品,我們能夠從中學會調伏自己的情緒,接納新的觀點,並學會如何更正向地應對某些狀況和信念。即便是令人不安的藝術作品,也能激發另類思維,使我們能夠使用不同的方法來管理情緒。幾千年來,藝術家一直在傳達思想、感受、夢想、故事、經驗、觀察和想望,而本書將協助你用有別於以往的方式「閱讀」他們的作品,進而重新思考並理解如何處理自己的感受。本書收錄了阿特米希雅.真蒂萊希、因卡.修尼巴爾、法蘭西斯科.哥雅、莫內、芙烈達.卡蘿、古斯塔夫.克林姆、卡拉瓦喬、梵谷、伊莉莎白.卡特列特、安迪.沃荷以及亨利.馬諦斯等超過七十位藝術家及其作品。他們的作品和思維就如同我們每個人一樣獨特,而這就是透過藝術來管理情緒的優點之一,雖然情感或許是個普世現象,但我們個人對情感的詮釋和反應卻是獨一無二的。就讓我們一起徜徉於本書的藝術世界中,發掘更多新鮮和奇妙的方式和藝術互動吧。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