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恐龍變成鳥:從鳥巢看演化的故事

恐龍變成鳥:從鳥巢看演化的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610880
鈴木守
陳幼雯
遠流
2023年4月26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3610880
  • 叢書系列:鈴木守的鳥世界繪本
  • 規格:精裝 / 48頁 / 25 x 25 x 0.9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鈴木守的鳥世界繪本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圖畫書 > 知識繪本











      一本從鳥巢形狀和築巢生態探索遠古世界的繪本

      日本知名繪本作家暨鳥巢專家鈴木守

      帶你走進恐龍演化成鳥類的神奇之旅

    ?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經存在著恐龍。

      但在6600萬年前,突然「轟」一聲,

      一顆超巨大隕石重擊地球,恐龍從此掰掰了。

      為什麼這場浩劫讓牠們因此滅絕,而鳥類卻倖存下來?

      一般認為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這到底又是怎麼演化的?

      其實,從築巢、下蛋、育兒這些行為可以看出,

      恐龍和鳥類的關係匪淺……

    ?

      ●獨特視角解讀恐龍演化祕密

      根據研究,現代鳥類是從恐龍演化而來,但恐龍究竟如何學會飛行,以及鳥類如何在大滅絕中倖存,這個問題仍然存在。知名繪本畫家、同時也是鳥巢研究家的鈴木守,在眾多鳥巢中發現了與人類母親懷孕的肚子形狀相似的窩巢,他很好奇這種鳥為什麼會做出這種形狀的巢,而這個疑惑也讓他想到了從恐龍到鳥類的演化。鈴木守認為,透過研究鳥巢、蛋及育兒方式的不同,或許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恐龍會滅絕而鳥類倖存下來,進而推斷出遠古時代恐龍演化的祕密。本書展現他獨特的視角,以全新的觀察剖析恐龍演化的奧祕。

    ?

      ●是科學繪本,也是鳥類與鳥巢圖鑑

      本書除了有豐富的演化知識,鈴木守以充滿藝術性的繪圖,讓讀者看見生物的生存特性與自然的美,並透過簡單明瞭的文字,引導讀者走進動物的世界。既是一本科學繪本,也是精彩豐富的鳥類圖鑑。

    ?

      ●大自然生命教育的展現

      恐龍因為巨大隕石的衝擊而滅絕,鳥類則存活下來,透過鈴木守老師的精緻繪筆與圖解,小讀者們將看到各種生物拚命維護生命、養育後代的過程,也能體悟生物為求生存與大自然抗衡所做的努力。

    ?

    不思議推薦



      丁宗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彥如姐姐︱《童話夢想家》故事頻道主持人

      洪志銘︱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副研究員

      張東君︱科普作家

      曾文宣︱玉里高中生物老師、泛科學�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曾振富︱臺北市國小自然科學領域輔導團召集人、臺北市金華國小校長

      楊子睿︱古生物學家、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楊宗榮︱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臺中市國小自然輔導團輔導員、臺中市翁子國小教務主任

      蔡政修︱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ErA︱BIRD ERA《鳥時代》萌禽畫家

      呂軍逸(蝌蚪老師)︱蝌蚪池塘自然文創創辦人

      黃一?︱金鼎獎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生態節目主持人、科普書籍作家



      *適讀年齡:8歲以上


     









      某一天,我偶然在自家附近發現一個棄用的鳥巢。我是畫畫的人,平常喜歡做東做西,看到這麼可愛的巢型,我驚奇又好奇的想知道鳥巢是怎麼打造出來的,於是開始著手查起資料。



      以前鳥類學世界切入鳥巢的角度比較像是在做人口普查,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產下的鳥蛋數量」、「領地內的鳥巢數」或「與10年前相比是增加或減少」等等。這些研究當然都很重要,但鳥巢不易被發現又容易毀損,所以似乎比較少人對鳥巢結構感興趣。黃胸織巢鳥的鳥巢和孕婦這麼相像的原因是什麼?經過我的調查,推測這與恐龍演化成鳥類息息相關,因此創作了這部繪本。



      各式各樣的巢型不但代表鳥類適應了多樣的地球環境,也是漫長演化歷程的成果展,訴說著「鳥類」生命的誕生,由此可見,鳥類、鳥蛋、鳥巢和雛鳥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鳥巢同時也教導我們「何謂生命」,給予我們生活與人生的啟發。大自然的一切有形物,都自有其意義。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