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民國七十九年,台灣社會遭逢解嚴後的大混亂,時報文教基金會本著知識份子關懷家國的嚴肅心情,舉辦「社會重建」研討會,朱雲漢以年輕學者身份,受邀參加,提出了「政治抗爭與民主秩序重建」一文,至今發人深省。
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震出了許多被忽視的問題,也凸顯了台灣社會走向更惡質化的發展。基金會結合民間力量,聚合各界菁英(黃榮村、朱雲漢、王汎森、錢永祥、朱雲鵬、林子儀、林聖芬、倪炎元、余範英)共同催生「公與義的社會」推動,朱雲漢亦在其列。
「公與義的社會」的主題推動,我們分別針對「經濟與環境」、「法治與人權」、「政治」、「社會」、「媒體教育與文化」各領域課題,無分朝野、產、官、學,集結社會各界菁英,共同思考與面對。朱雲漢做為政治組召集人,始終扮演著積極承擔、主動任事的角色,令人感佩。
面對全球重新解構,台灣如何永續經營的未來,朱雲漢怔怔鐵筆下的文章,此刻仍值得我們重新閱讀、思索。故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特別整理雲漢過去曾經發表過的文章,集結成冊,也為他作為台灣知識份子的良心之一,留下駐足的痕跡。
最後,非常感謝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宋翠玉女士、陳純一教授的全力協助,天下雜誌、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思想期刊,在這本書文章集結的過程中,給予我們的支持,讓這本書的出版更加的完整呈現雲漢對台灣定位與未來發展的看法。
序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當國家出現亂象,民心普遍感到不安,知識份子就不能沈默,必須站出來。
一九九○年初,解嚴後國內政、經、社會遭遇衝突、改革、變化,政治抗?不斷,社會運動頻繁,金錢遊戲盛行,貧富差距日大,犯罪案件劇增,治安日壞下。中國時報余紀忠創辦人與時報基金會王作榮董事長立即催生「社會重建」研討會,面對病態社會,在推動政治民主化過程中,力排苟且偏安心態,視混亂為改革必然現象,只見妥適而未加匡正。匯同有志之士以轉移社會風氣為己任,在各自崗位上,為社會重建奉獻心智。余紀忠說,「大眾自我導正,局勢才能轉危為安。」朱雲漢是十五大議題在陶百川、林毓生、勞思光、蔡墩銘、黃煌雄等諸前輩中,是四十五位資深論述學者的第一位提出論文報告的年青學者,報告題目是「政治抗?與民主秩序重建」。那年朱雲漢僅三十四歲。
在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於跨世紀之初,策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為期六週的系列研討會,衷心期盼台灣在被國際社會評價為「亞洲四小龍」的良好基礎上,重建社會運作機制,帶動台灣整體質量的提升,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歷經八個月籌備小組黃榮村、朱雲漢、王汎森、錢永祥、朱雲鵬、林子儀及時報的倪炎元、林聖芬與我,窩在北市府官邸咖啡廳榻榻米上席地而坐,整理各方智庫、校園、民間團體的主張與期許,匯集不同學者、?業的意見,作分組、命題。幾個人的共識是應以錢永祥的倡議建立「公與義的社會」為上位引導,作為航向「廿一世紀臺灣永續經營的主張」。我們相信:唯有公開、無私,全民才能共同參與努力;唯有公平,每個人才有機會各自發揮所長;唯有正義,社會的黑暗角落才不會被忽略。這是我們命名「公與義」的由來,也成為大家多年信守的追求。
研討會的結論報告中表示「一個國家不論在常態的經營運作下或是在面對困境時都需要有一套良好的基礎運作機制來因應各項問題,方不至於臨陣慌亂,有完整的規劃、定期地審視、檢討缺失、發揮執行效率,需要面對全民的公與義,有清楚的「上位原則」,作為檢討及重建的基礎。
朱雲漢擔任的是政治組召集人,仍是年輕真誠的他,堅信新世紀政治改革是最重要的課題:呵護憲政主義的成長、加速國會改革、推動政府再造、防堵黑金政治,重建政治主流價值,以自由主義匡正國族主義,並敦促政治人物的心靈改革。雲漢相信讓台灣重新開啟憲政主義發展的契機,必需堅持信守民主遊戲規則的道德信念。
繼其恩師胡佛院士後自二○一一年雲漢為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延聘擔任董事十二年,在中國大陸興起與全球政經秩序重組的挑戰時刻,在為台灣尋求下一代的群體責任,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與多元的時代轉型下,基金會以「承擔與試煉」期許新一代,發揮關懷倫理、承擔能量與創新價值。朱雲漢主張「台灣要調整國際策略的心態,跳脫西方中心的思維,珍惜台灣經驗,屏除一元思考」,雲漢在他的著作《高思在雲》中曾作論斷:西方國家所熟知的世界,已一去不返了。
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以西方為中心的文明觀,所主張自由主義的民主體制,原本是在歷史進展的必然過程,卻不僅屢見西方國家的爭奪霸權,追逐所謂的國家利益,更是人類意識型態的終點與政府的終結型式。曾試想:如人類社會的共同目的,是在公平與正義的基礎上,為促使人人能過好生活。然顯見的,強行殖民主義及爭取世界霸權的主要國家,常年何止是摧殘公義,已然成為世局紛亂災難之源。朱雲漢院士毫不避諱地指出:過去以西方文明判定「進步」與「落後」的坐標已受質疑,與西方文明接軌的未必是「進步」,與自身文化傳統重新接軌的,未必是「落後」。
近年來雲漢受邀出席歐、美、澳、俄、東亞及中國國際學術會議,深知國際環境變幻的他,近身觀察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與意識型態境?,正經歷翻天覆地的秩序與結構重組,雲漢呼籲「不製造問題、不激化矛盾、不成為他人的負擔。」心繫中國文化憂心台灣處境的他,病情期間仍不忘「從多元性思索台灣的定位與出路。」才能在未來全球舞台走自己的路。
不捨雲漢的離去,與我們的三十年相聚。僅將其多年來在基金會及其他發表的文集、策劃,輯結成冊,紀念其心其志。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余範英 2023 2 12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