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愛的69種玩法(I、II雙重魅惑夾鏈袋限量版)
定價227.00元
8
折優惠:
HK$18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苦難與十字架:關於信仰、生命、愛和意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72008
榮.羅海瑟
曹志誠
光啟文化
2023年3月01日
77.00 元
HK$ 65.4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272008
叢書系列:
靈修叢書
規格:平裝 / 176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靈修叢書
分
類
心理勵志
>
個人成長
>
心靈成長
同
類
書
推
薦
創造人生奇蹟的100日冥想書寫:當心一靜,好運也跟著來了
假裝自己很外向,你在迎合什麼?:外向孤獨者的勇氣之書
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修訂版】:Bowen家庭系統論與案例詮釋
致獨特的你:愛、生活與學習,完整自己的13堂課(2版)
禮物【25萬冊暢銷紀念增訂版】:「寓言之王」史賓賽.強森不朽經典!
內
容
簡
介
當一個人恨自己的時候,還能愛他嗎?
當環顧四周,看到的都是背叛時,還能繼續信任嗎?
當內在的感受說天主早就遺棄我們了,還能繼續對祂保持信心嗎?
當完全感受不到來自人或天主的支持時,還能交出自己的靈魂嗎?
?
耶穌知道自己會死,但重點是,要怎麼死:
他還能繼續順服天主,順服他曾經宣講,但卻被身邊這些事掩蓋的真理嗎?
他還能繼續信任嗎?最後他會交付出什麼樣的靈魂呢?
他的遭遇是個恩賜,還是苦痛?他該寬恕,還是報復?
他該繼續愛,還是開始憎恨?他該繼續信任,還是變得偏執多疑?
他該充滿希望,還是徹底絕望?
?
苦難與十字架,不只是耶穌的試煉,也是我們的。
?
目
錄
前言�11
第一章 受難與革責瑪尼莊園
受難是耶穌以順服所給予的禮物�16
愛人的痛苦�19
愛人的故事�22
頂尖運動員的熱身�26
最難的一件事�31
承受精神上的孤獨�35
接受試煉�39
汗如血下�43
眾人如投石那麼遠�46
從神聖的角度來看�49
第二章 十字架,道德典範的革命
歷史上最重大的道德典範革命�56
能理解所有事物的深度奧祕�59
試著了解奧祕�63
第三章 十字架作為天主最深的啟示
褪去「面紗」�66
揭示脆弱是通往親密的路徑�68
啟示了天主是同苦者、救贖者,而非拯救者�72
啟示天主認同受苦者,並認可受苦者是屋角的基石�75
啟示了我們自己難以突破的無知�79
啟示天主「下降陰府」的力量�83
第四章 十字架和拯救—「被羔羊的血洗淨」
一些比喻和圖象�88
除免世罪的耶穌�93
耶穌的臨終之言──「完成了!」�99
耶穌的死釋放出血和水�103
和瑪利亞一起站在十字架下�106
效法耶穌揹起我們的十字架�110
幫忙基勒乃人西滿揹十字架�114
十字架臨在於我們的羞辱中�118
擁抱聖週五�121
因他被鞭傷,我們得醫治�125
第五章 復活—打開每個墓穴!
復活和耶穌苦難的迴響�132
原子改變了!�136
寬恕流溢�139
天主才是仲裁者�143
諸多空墳�146
看見復活�150
催生復活�153
等待復活�157
超越我們的十字架而生活�161
天天復活�165
我相信復活�170
誌謝詞 �175
?
序
導讀
第一章
受難與革責瑪尼莊園
?
受難是耶穌以順服給予的禮物
我們把福音中耶穌從最後晚餐直到他的死亡與被埋葬的這段記載,稱為他的「受難」(passion)。在聖週五,讀經員以這樣一段話開始:「恭讀聖若望所記吾主耶穌基督受難史。」
為什麼我們會稱耶穌死亡前這段時間的記載為他的「受難」呢?
通常這原因並沒有好好地被理解。我們會覺得「受難」指的是耶穌遭受極大的痛苦。這樣說沒有錯, 但沒有講到重點。受難(passion) 這個字源自拉丁文PASSIO,其意思是被動、順從,非主動做些什麼,而是承擔、接受他人所做之事。耶穌的「苦難」指的是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我們的意義,不再取決於他做了什麼,而在於別人對他做了什麼。這是什麼意思?
耶穌的公開生活可以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個部分:學者估計,耶穌在死前,大約花了三年的時間宣講和教導。除了最後一天之外,大多數時間,他都是一個行動者:指揮、積極作為、從事教導、醫治、行奇蹟、安慰、與罪人同席、與經師和法利塞人辯論,以各種主動的作為,邀請當時的人進入天主的生命。他非常忙碌。福音描述,來找他的人,多到他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大部分耶穌的公開生活,都在主動做些什麼。
然而,從他離開晚餐廳,進入革責瑪尼(客西馬尼)莊園祈禱開始,他主動行事的時期就結束了。他不再是那個一直為別人做些什麼的人,而是接受別人對他的所作所為。在革責瑪尼莊園,他們逮捕了耶穌,綁住他的手,帶他到大司祭那裡,之後又去了比拉多(彼拉多)的總督府,被鞭打、羞辱、脫光衣服,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去。這就是他的「受難」。在他的公開生活和使命的期間,這段時間的他,不再是一個行動者,而是被動地接受別人對他所做的一切。
這一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基督信仰教導我們,他的受難(死亡與種種痛苦)比他公開傳教及行奇蹟的生活,更能拯救我們。這是怎麼成就的呢?
讓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十年前,我的姊姊海倫,一位吳甦樂會(Ursuline)的修女,因為癌症而去世。她當了三十多年的修女,熱烈擁抱著她的召叫,也在這個身分中享受愛。作為一個修女,三十多年的時光中,多數的時間,她是修會裡數百位讀書修女的培育導師。她深愛著這些年輕的修女,對她們來說,她就像一位母親、一位大姊姊、一位心靈導師。在我的母親過世之後,她也成了我們家二十多年來的大家長,將我們凝聚在一起。這些年來,她一直是一個積極的行動者,別人倚賴的支柱。她喜歡自己的角色,也樂於為他人服務。
在她過世前的九個月,癌症殘酷地襲擊了她。最後的日子,她只能終日躺臥在床上。這時的她,只能被動地接受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切。醫生、護理師、修會的姊妹,和其他人輪流照顧她。如同耶穌被捕之後,一直到他死在十字架上一樣,她的身體也遭受了羞辱,被別人帶著上上下下,赤裸著身體被戳來戮去,還要面對陌生人好奇的眼光。真的,就像耶穌一樣,她死前口乾舌燥,只能靠別人用海綿沾溼她的嘴唇,來讓她舒服一點點。
這就是她的受難。這個數十年來為別人服務的修女,如今只能順服地接受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切。然而,最重要的是,她如同耶穌一樣,可以在她生命最後這段期間,在她最無助且無力付出的時刻,用更深刻的方式給予別人生命與意義—這是她在身體健康且活力充沛時,所無法給的。
這給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不止是我們該如何看待帶領我們走向生命盡頭的疾病、嚴重的殘疾以及生病的人。這也教導我們,當自己陷入疾病、無助、得要接受他人的照顧時,如何自處。
十字架教導我們,如同耶穌一樣,在受難時,也能像在活躍時一樣,有能力給予。當我們不再握有實權、被打趴在地上、飽受羞辱、受苦、無力讓所愛的人理解自己時,我們正在經歷自身的苦難,並且有機會以一種更深刻的方式,將我們的愛和我們自己給予他人。
?
愛人的痛苦
如同上一節提到的,耶穌的受難指的是他在生命末刻,必須忍受的無助,對他和對我們,都帶來極大益處的無助。
他的第一個無助發生在革責瑪尼莊園,最後晚餐結束後。福音上說,那時他帶著幾個門徒走進這個莊園,祈求力量,幫助他面對那即將到來的考驗。
苦難發生在「花園」(garden),這值得我們注意。在文學意象中,花園不是採摘黃瓜和洋?的地方。在文學原型裡,花園是一個令人愉悅的地方;一個充滿愛的地方;一個喝葡萄酒的地方;一個情人在月光下約會的地方;一個表達親密的地方。花園就像天堂。這也是為什麼,亞當和厄娃(夏娃)仍處在天堂般的狀態時,《創世紀》(《創世記》)會說他們在花園中。
所以,耶穌最終得在花園中流血,就不令人意外了。正因為他是一位愛人者,所以他在花園裡受苦。耶穌不是以偉大君王的姿態,因著羊群不願跟隨他而受苦,在花園裡流下他的鮮血;也不是偉大的賢者(magus),因沒有人願意聽從他揭露的真相而難過;他也不是偉大的戰士,因無法抵禦罪、死亡、黑暗的勢力而感到挫折。這些痛苦和挫敗只會發生在別的地方,像是在群眾中、在聖殿中、在沙漠裡。花園是屬於情人的,不是屬於君王、賢者、戰士的地方。
正是這位如同愛人般呼喚我們和他建立親密、喜悅關係的耶穌,在花園裡流下他的鮮血。這也是為什麼福音的作者在描述耶穌受難中的痛苦時,不會把焦點放在身體上的痛苦。真的,馬爾谷只用一行字來描述這種痛苦:「他們帶他出去,把他釘在十字架上。」(谷�可十五20)福音作者強調的不是皮鞭、釘子、茨冠造成的身體痛苦。他們想要強調的是,耶穌隻身一人、被誤解、孤零零的、疏離、孤立無援。所強調的是作為情人的痛苦。一個敏感的、溫良的、渴慕的、體諒的、溫暖的、吸引人的、渴望擁抱每一個人的情人,但最終卻遭受誤解、遺棄、孤立、憎恨、殘害、謀殺的痛苦。
這是最常在靈修與獻身上被忽略的一個重點。我記得小的時候,一位很好的修女告訴我們,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汗如血下,是因為他的神性已幫助他清楚且痛苦地預見很多人不會接受他的犧牲。這是一個很有信仰深度的想法,但它忽略了革責瑪尼莊園中耶穌經歷的重點。
在革責瑪尼莊園,我們看見耶穌像個愛人般受苦。他的痛苦不是因為他是天主子,人們卻不接受他的犧牲而感到挫折,也不是因為清楚地看到即將遭受的苦刑,而感到恐懼。不,他的痛苦就是一個被誤解、被拒絕的情人所會承受的羞辱,如同利刃刺進胸膛的致命打擊。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所承受的一切,或可說類比於一個善良、忠信、敏感、絕對尊重愛人的男士或女士,被誣指有戀童癖,遭到公開審訊,並被判有罪,只能無能為力地、孤獨冤屈地站在世界、家人、朋友、愛人面前。這樣的人當然會說:「若是可能,就讓這杯離開我吧!」(瑪�太廿六39)
革責瑪尼莊園中的痛苦有很多面向,但其中首要的,是耶穌進入了人性中最黑暗的黑洞,那個痛苦地被誤解、被拒絕,隻身承受孤獨、羞辱,而且無力對抗這一切的黑洞。革責瑪尼莊園的黑洞中,有的是敏感被冷酷無情強暴,愛被恨強暴,良善被誤解強暴,天真被錯誤的判斷強暴,寬恕被謀殺強暴,天堂被地獄強暴。這是孤獨最深沉的黑洞。這黑洞把我們內在的情人壓倒在地,痛苦地乞求被釋放。
但是,當我們也被推進黑洞,整個臉被壓到誤解與孤獨的灰土中時,記得,耶穌在我們之前就經歷過這一切,嘗盡了我們正在經驗的孤獨。
?
愛人的故事
多年以前,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製作並執導了一部廣受歡迎的電影《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這部電影的主軸放在耶穌的逾越奧蹟──從他在革責瑪尼莊園裡懇切地祈禱,一直敘述到他走到各耳各達(各各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電影特別強調了耶穌身體上所受的折磨。這部電影用很多血淋淋的畫面,呈現了一個人接受十字架的酷刑時,得要忍受多少被鞭打、凌虐和羞辱的折磨。
當多數的教會團體稱讚這部影片,並為了終於有人願意忠實地呈現耶穌為了救贖所承受的苦難,而表達欣慰的同時,許多聖經學家和靈修作家卻極力批評這部電影。為什麼呢?用士兵將長釘穿透耶穌的雙手與雙足飛濺的鮮血,讓大家身歷其境地體會耶穌為我們所受的苦有多麼可怕,這有什麼不對呢?
這沒有不對,只是不對勁。《受難記》呈現了耶穌肉體上的痛苦,而這正是福音的作者所不想呈現的。我們可以從四部福音的受難史中發現,四位作者並沒有把焦點放在耶穌身體上的痛苦。他們對於耶穌肉體上痛苦的描述都很簡短:」與他一起還釘了兩個強盜。「(谷�可十五27)」(比拉多)把耶穌鞭打後,交給他們,釘在十字架上。「(谷�可十五15)這些描述為什麼那麼簡單? 為什麼不仔細說說耶穌所受的痛苦?
四位聖史不去強調耶穌肉體所承受的痛苦,是因為他們希望讀者專注在別的事情上,也就是耶穌在情感與精神上所承受的痛苦。耶穌的受難,就其深意來看,是一段關於精神,而非關於肉體的故事;它描述的是一個愛人的苦,而非運動員所受的苦。
因此,我們發現耶穌在面臨苦難時表現出的焦慮,不是來自他將被鞭打、被鐵釘穿透手足的想像。真正讓他痛苦與焦慮的,是他將面對那些聲稱愛他、對他忠實者的背叛、遺棄;面對他將變成的模樣,即神學家吉爾•貝利(Gil Bailie)所說的結局:」棄兒中的棄兒「(unanimity-minus-one)。
耶穌受難的故事也在其所發生的場景中,顯示出它」愛「的特徵。它從耶穌在一個花園汗如血下開始,並以在另一個花園被埋葬結束。從原型的象徵意義來說,花園主要的功能不是栽種蔬果、培育花木。花園是讓愛侶們約會,讓他們在其中享受同在的愉悅、歡飲美酒的地方;是亞當與厄娃赤身裸體,放鬆地悠遊其中的地方;是愛人們透過身體親密接觸來表達對彼此情感的地方。因此,聖史在耶穌的受難史中將花園放進故事的開頭與結尾,以強調這位愛人耶穌所經歷的是什麼樣的痛苦。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什麼?當耶穌在花園裡汗如血下,懇求他的天父免去這杯時,他所指的不是「我到底要接受死亡,還是運用神力,保全性命?」他面臨的抉擇是:「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死亡?是帶著憤怒、怨恨苦毒,不原諒的心?還是一顆溫柔、寬恕的心?」
當然,我們都知道耶穌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他選擇寬恕那些置他於死地的人。即使在痛苦的黑暗中,他依然堅持自己過去所宣講的生命態度:愛、連結、寬恕。而這些態度終將帶來最後的勝利。
此外,耶穌在那齣偉大的精神戲劇中所做的,不只是讓我們佩服、欣賞他做出的抉擇,更是讓我們能學習他的榜樣。因為這齣戲也會是我們自己生活中愛的演出,以各種方式,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這個故事要告訴身旁的人:在我們生命的終點,我們會如何死去?是帶著憤怒、偏執、怨懟、難以寬恕的心,無法接受生命中那些不公平的事?還是一顆寬恕、感恩、同情、溫柔的心,如同耶穌跟天父祈求」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的意願成就「(路廿二42)的那顆心?
這不只是我們面對生命終結時刻的單一抉擇;這也是我們面對每天生活中諸多挑戰時,要做出的抉擇。在我們每天面對人—親人、同事、朋友、社群成員—時,我們會因著他們的冷淡、誤解、不公、未達我們的期待而受苦。這樣的時刻包括家人對我們的熱情冷漠以對、以傷害為目的的諷刺評論;工作場域中明顯的不公對待;成為偏見或霸凌的受害者。我們的餐桌、工作場所、會議室,甚至街頭的每個角落,都能讓我們發現自己正處於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中所經驗到的:棄兒中的棄兒。在那些黑暗的時刻,我們會放開自己的光明嗎?在面對憎恨的時刻,我們會放下愛嗎?這些才是基督受難劇的核心,而非關繩索、皮鞭和鐵釘。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祈禱:最深的渴望
2.
不安的靈魂:從慾望、罪惡感與自我中得釋放 Forgotten Among The Lilies: Learning to Love Beyond Our Fears
3.
四碎之燈:重新發現天主的臨在 The Shattered Lantern: Rediscovering A Felt Presence of 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