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長年將引導運用在教育領域上,對學校現場有深入的觀察,他發現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改變中,他們能很容易地在網路上取得資訊。本書所介紹的許多方法,可以協助老師調整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與表達,在課堂上創造自主學習的環境。此外,老師可以參考團隊活化結構,將設計流程運用在社群共備或行政會議中,藉以建立信任和安全感,且敢於尋求協助,培養傾聽與回饋技巧,讓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做出貢獻。
翻譯甘苦
我們原以為這本書的引導方法很簡單,預計半年就可以完成翻譯工作,沒想到實際花費的時間竟然長達一年!這也是我們首次翻譯一本書,本以為掌握引導專業知識就能輕鬆翻譯整本書,其實不然,原來翻譯的水很深。在翻譯校對的過程,來來回回至少讀了十次,也因而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回首昔日準備升學考試時,都不曾把書讀過這麼多遍!在翻譯過程中,為了解讀者會怎麼閱讀這本書,我們邀請國文老師毓瓊以第一位讀者的身份,閱讀我們已經翻譯完的部分,幫助我們校正錯字和改善文字的流暢性。每每在討論過程中,我們都想再次向以前的國文老師懺悔,有些語詞錯了多年竟不自知,感謝毓瓊讓本書兼具中文教育的責任。此外,翻譯過程中有些英文段落或因文化、脈絡而無法理解時,我們很幸運地找到董齊來幫忙解讀,在她的協助下我們能深入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涵,而非只是流於字面直譯而已。我們的團隊有中英文老師們的幫助,讓我們對於翻譯品質更有信心。最後要感謝我們的引導導師 Lawrence Philbrook,他為了幫我們寫序,邀請Gail 老師與Evelyn 老師也一起看這本書, 他告訴我們,他在農曆春節時已經看完整本書 —— 令人敬佩的研究精神!他也協助我們理解某些結構,甚至在他的線上分享會上,也即興地實踐了幾個方法都有令人驚喜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