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

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97920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
謝德宗
五南
2023年3月28日
173.00  元
HK$ 164.35  






ISBN:9789571197920
  • 叢書系列:經典名著文庫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經典名著文庫


  • 人文社科 > 經濟學 > 經濟學概論 











      ☉剖析實際經濟脈動,開創總體經濟學的里程碑。

      ☉影響現今人們對於經濟學,以及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應該扮演角色的看法。



      剖析實際經濟脈動、批駁古典學派的謬之處,進而援用同期間的古典異端說法,率先建立符合實際經濟脈絡的完整總體理論體系。



      凱因斯主張在嚴重蕭條環境下,為避免資本主義經濟崩盤瓦解,淪落成為以犧牲個人選擇自由與經濟效率為代價,用以紓緩失業問題的極權經濟制度,應當擴張政府職能,主動以擴張政策來醫治蕭條與失業問題,進而確保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原有的經濟效率與個人自由。凱因斯將古典學派斷簡殘篇、散落四處的總體思維,整合建立完整體系的總體理論,掀起研究總體理論的革命性狂潮,從1950年代迄今,在主導總體經濟思維與政策擬定上,已經成為躍居主流的顯學。


     





    導 讀

    譯者序

    原 序



    第一篇 導 論

    第一章 正 名

    第二章 古典學派的前提

    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則



    第二篇 定義與觀念

    第四章 單位的選擇

    第五章 預期與就業

    第六章 所得、儲蓄及投資的定義

    附錄:論使用者成本

    第七章 再論儲蓄與投資的意義



    第三篇 消費傾向

    第八章 消費傾向:(一)客觀因素

    第九章 消費傾向:(二)主觀因素

    第十章 邊際消費傾向與乘數



    第四篇 投資誘因

    第十一章 資本邊際效率

    第十二章 長期預期狀態

    第十三章 利率的一般理論

    第十四章 古典學派的利率理論

    附錄: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原理》與其他人論著中的利率理論

    第十五章 流動性的心理與商業誘因

    第十六章 泛論資本的性質

    第十七章 利息與貨幣的基本特質

    第十八章 就業的一般理論重述



    第五篇 貨幣工資與物價

    第十九章 貨幣工資變動

    附錄:論庇古的《失業理論》

    第二十章 就業函數

    第二十一章 物價理論



    第六篇 一般理論引起的幾篇短論

    第二十二章 循環隨筆

    第二十三章 論重商主義、禁止高利貸法、貼印花貨幣與消費不足理論

    第二十四章 結語:《一般理論》可能導致的社會哲學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年表

    索?? 引









      本書主要是為經濟學同行而寫,希望別人也看得懂。本書主要處理一些理論上的難題,至於如何應用於實際則在其次。如果正統經濟學錯誤,其弊病不會在上層建築,而在於前提不明、不夠普遍,然而上層建築在邏輯上通常很難非議。為使經濟學者以批判態度,重新思考其一些基本假設,我不得不運用極度抽象的論據,配合許多爭辯,但寧願後者可以少一些。我覺得不僅必須說明自己的觀點,還得指出哪些方面不符合現行理論。我預期那些與「古典理論」結下不解之緣者,或將認為我錯誤百出且了無新意。誰是誰非只能由他人判斷,而下列爭辯目的就在提供一些資料,讓他人判斷有所依據。為使各種理論儼然有別,我的爭辯不免流於尖銳,若有這種情事請多包涵。我也曾經深信現在攻擊的理論多年,故不至於忽視其優點。



      有關爭論事宜的重要性可稱無以復加,但我的解釋若是正確,則須先說服經濟學同行而非普羅大眾。現階段的論爭只能歡迎人們旁聽,聽取參加論爭的一方,明白提出經濟學者彼此間的意見分歧點。這種意見分歧讓經濟理論在目前幾乎喪失實際重要性,而且一日不去,實際重要性就難以恢復。



      本書與我五年前的《貨幣理論》(Treatise on Money)有何關係,或許本人要比別人明白些。在我看來,這些只是歷年思索的自然演化;但從讀者來看,也許會覺得是觀點改變,迷離無所適從。這種困難不因更換名詞而紓解,名詞非改不可之處將在下文中指出。兩書間的關係可以簡述如下:當我開始撰寫《貨幣理論》時,還是依循傳統思維,將貨幣視為供需理論以外的一種力量。隨著該書完成後,我已有若干進步,傾向於將貨幣理論推展為體系總產出理論。不過當時先人之見已深而不易跳脫,是以並未充分討論產出變動引發的後果。現在看來,這是該書理論部分(即第三、第四兩篇)的顯著缺陷,其「基本公式」是假設產出固定下而獲得的剎那圖,那些公式在該假設下意圖指出:「何以會有若干力量造成利潤失衡,促使產出非變不可。至於動態發展而異於剎那圖,反倒不完全且非常模糊」。本書則是關注何種力量引發總產出與總就業改變;至於貨幣雖然在經濟活動中占有重要特殊地位,本書卻略而不論其技術細節。在經濟體系中,貨幣經濟特徵是人們改變未來看法,不僅影響就業方向,甚至還改變就業量。當前經濟活動雖然深受人們對未來看法的影響,而且看法又經常在變,但是分析當前經濟活動的方法,仍不外乎供需交互反應。如此一來,我們的分析方法將與價值理論銜接,從而形成一般理論,而素來熟悉的古典學派則只是這個一般理論的特例而已。



      撰寫這本書,作者須自闢蹊徑。事屬草創,為避免錯誤不致於太多,作者亟需倚賴他人批評與討論。人們若單獨構思太久,即使頗為可笑,但也會暫時深信不疑。各種社會科學皆然,經濟學尤其如此。我們不能以一己思維,以邏輯或實驗方法作決定性試驗。本書得力於卡恩(R. F. Kahn)建議與批評,較之《貨幣理論》或猶過之,書中許多地方都是依據其建議修訂。再者,本書也承蒙羅賓遜(Joan Robinson)夫人、郝特雷(R. G. Hawtrey)及哈樂德(R. F. Harrod)校閱而獲益甚多。書末索引則由劍橋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Cambridge)班舒珊—布特(D. H. Ben-susan-Butt)編排。



      作者撰寫本書深陷長期掙扎,尋求跳脫傳統思維與說法。若作者努力不虛,則大部分讀者閱讀此書,想必會有同感。書中含蓋思維表達方式雖然甚為複雜,實則異常簡單,應當為人所共知。我們大多數是由舊理論薰陶出來,而舊理論早已深植人心。是以困難不在新理論本身,而是在擺脫舊理論。


    凱因斯

    1935年12月13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