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富比士談通膨:在萬物齊漲的時代,你如何看對風向,穩穩布局獲利

富比士談通膨:在萬物齊漲的時代,你如何看對風向,穩穩布局獲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173473
史帝夫.富比士,奈森.路易斯,伊莉莎白.艾姆斯
呂佩憶
方言文化
2023年3月31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7173473
  • 叢書系列:智富人生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智富人生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貨幣











    世界權威財經雜誌《富比士》總編輯,近十年最震撼新作

    通膨是政府正在向你徵收的「隱形稅」!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你的錢是怎麼被偷走的?



      本書沒有複雜的貨幣原理,不講央行怎麼運作,

      直接告訴你這兩年全球通膨高漲的成因,

      以及過去幾十年來政府操弄通膨的方式,

      如何讓我們付出沉痛的代價!



      你是不是經常聽到以下說法:

      ? 2%的健康通膨有助於經濟發展。

      ? 沒有通膨的話你的薪資也不會提升。

      ? 有通膨才能促進經濟繁榮,增加就業率。



      上述這種「特意製造」一點通膨的概念,

      是多數經濟學家長久以來信仰的教條。

      政府也樂得用通膨來減輕債務壓力,

      資方則可以利用通膨壓制勞工實質薪資所得,增加營收。



      而這種走鋼索般的手段在沒碰上黑天鵝事件時,或許能相安無事;

      不過一旦發生全球性危機,如新冠疫情、俄烏戰爭時,

      這種「特意製造」就很容易失控,形成高通膨的培養皿。



      ★ 東西變貴、錢變薄只是通膨的結果,不能倒果為因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部分產業的勞動人口提早退休或因病死亡,

      導致勞動市場出現結構性失衡問題。

      如今後疫情時代開放後,這些勞動力缺口無法立即補足,

      造成缺工不斷,服務費用大幅上漲;

      加上美國先前為了紓困肆無忌憚地大印鈔票,更加重了貨幣的貶值。

      

      2022年的俄烏戰爭,更對著疫後經濟復甦的希望搥了一記重拳,

      國際原物料價格大幅震盪,不斷動搖著命懸一線的經濟環境。



      這場風暴不僅占據了各國新聞頭條,更影響著你我的工作、生活與錢包。

      一些觀察家甚至擔心現在正處於惡性通膨的邊緣,

      那種可怕的災難已經讓許多國家社會四分五裂了。

      這是真的嗎?如果是,我們該怎麼應對?該如何為未來做好準備?



      ★ 「通膨不平等」正在懲罰著你我!

      現任權威財經雜誌《富比士》的總編輯史蒂夫.富比士,

      因為對貨幣和經濟的洞察而廣受讚譽。

      他深憂通膨繼續高漲將造成的苦果,於是決定站出來揭露鮮為人知的事實:

      美國聯準會長期以來信奉的教條,正是導致這次通膨危機的原因。

      包括:央行可以透過人為「憑空」創造貨幣,以助長經濟繁榮,

      以及經濟穩定需要少量通膨等概念。



      但在疫情發生前,事實似乎並非如此。

      那時的通膨不到2%,所得卻同時成長飆升。

      2019年,美國家庭所得成長中位數是6.8%,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增幅;

      不過這段美好時光已成為過去。



      富比士直接表明,幾十年來,「特意製造通膨」一直是華府的聖諭;

      但今天的高通膨卻證明了央行被這些理論大大誤導了。

      更指出為什麼現代貨幣理論所鼓吹的印鈔風潮,可能導致社會走向災難。



      ★ 股6債4比不再安全!錢變薄時,你一定要知道的抗通膨投資思維

      價格具有僵固性,一旦上漲,就很難再回去了。

      大通膨時代已然來臨,你過去的投資方式仍然管用嗎?小心:



      ? 盲目堅守「股6債4」的比例 → 股債雙殺,買什麼都賠。

      ? 一籃子股票全是相同產業 → 存股變存骨。

      ? 無腦傻多,不管合理價位 → 身家財產隨著市場上沖下洗,頻頻蒸發。



      因應市場變局,你應該要有不同的思維;

      甚至了解到,在高通膨的時候,不要賠錢就算成功守護了資產,以及:



      ? 尋找獲利空間高的股票變得更重要。

      ? 了解投資的產業是否具「定價能力」,能否將成本轉嫁出去。

      ? 通膨會侵蝕掉固定收益,所以投資固定收益標的時需仔細斟酌。

      ? 把退休的儲蓄和非退休的投資組合分開。

    ?????? 退休金進行長期投資;非退休的投資組合則可以冒一些風險。

      

    ??? 「通膨不平等」正在懲罰領固定薪資的人、儲蓄者與領退休金的人。它不僅侵蝕你的所得,又推升了生活必需品與各種服務的價格,偷偷沒收你一大部分的財產。在通膨高漲的現在,你需要了解通膨的真相,方得以看對風向,守護資產。



    好評推薦



      「富比士這本書重新啟動消失了40年的通膨經濟學,他試圖對通膨的討論另闢蹊徑,去質疑當前通膨背後的一些思維。他的這些質疑開拓了新視野,讓讀者可跳脫華爾街與財經媒體上的老套,既不要以為目前的高通膨是短暫性的,也不要以為財政刺激就真的可以填補供給短缺。這本書指出通膨問題應有的觀察角度,引導讀者直面問題,別被主流論述限制了獨立思考能力與想像力。」——吳嘉隆|總體經濟學家,時事評論家



    權威推薦



      吳嘉隆|總體經濟學家,時事評論家

      周岐原|風傳媒財經中心主任

      孫明德|台經院 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蘭德.保羅|美國參議員

      茱蒂.謝爾頓|美國前總統川普經濟顧問

      肯.布萊克威爾|美國第一政策研究所顧問

      亞瑟.拉弗|經濟學家、美國總統自由勳章獲獎人

      約翰.艾利森|加圖研究所退休總裁

      喬治.吉爾德|美國經濟學家

    ?


     





    前言 那些年,政府培養的高通膨溫床

    ?

    Chapter 1親愛的,他們把錢變小了

    逐漸被削弱的美元�真正的通膨vs.人們以為的通膨�兩種通膨?�看穿通膨的「金錢幻覺」�黃金是重要通膨指標的原因�通膨的連鎖效應�當金錢失去其價值

    ?

    Chapter 2 通膨史上不太好的時刻

    那些被通膨毀掉的國家�然而「印鈔票」不等於通膨�沒有超額供給,貨幣卻「貶值」�失去信心的恐慌性奔逃�當貨幣死亡�印鈔成癮�現代的「通膨主義者」�凱因斯學派聯準會的失敗�從「凱因斯學派主義」到「人為強化的通膨」�「擔心通膨不夠高……」�為什麼不能印更多鈔票維持社會福利?

    ?

    Chapter 3 為什麼沒有健康」的通膨?

    聯準會的過時思想�沒有通膨的「黃金」年代�通膨令人毛骨悚然的不公平�市場被金錢的幻覺誤導�好泡沫與壞泡沫�稅金也膨脹了�導致的結果:停滯性通膨�「低通膨」的緩慢停滯�管制型國家的興起�墮落的社會�強人與獨裁政權興起�還沒有人開始擔心的危險

    ?

    Chapter 4 高通膨的痛苦如何結束?

    拯救通膨失敗的案例�透過「撙節」措施打擊通膨的迷思�國際貨幣基金開給亞洲的一帖不良藥方�「撙節措施」有什麼不對?�該如何真正解決通膨�戰後的德國與日本的金錢奇蹟�保羅.沃克如何打擊一九七○年代的停滯性通膨�俄羅斯:意外的成功案例�現在該怎麼辦?�終止通膨的絕佳方法�黃金:未來的路�打破黃金迷思

    ?

    Chapter 5 你的錢該怎麼辦?

    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最佳的通膨指標�該再平衡我的投資組合嗎?�黃金與其他貴金屬�那麼加密貨幣呢?�當通膨結束時該怎麼做�通膨對經濟的一線曙光

    ?

    Chapter 6 終結通膨未來的路

    ?

    致謝

    ?

    參考資料





    推薦序



    吳嘉隆|總體經濟學家,時事評論家




      富比士這本書重新啟動消失了40年的通膨經濟學,他試圖對通膨的討論另闢蹊徑,去質疑當前通膨背後的一些思維。



      第一,他挑戰聯準會的2%溫和健康的通膨目標,認為這樣的通膨目標在沒事時會為寬鬆鋪路,而在有事時卻會來不及緊縮,會使通膨惡化。第二,他批評拜登的政府支出論,拜登認為基礎建設投資可刺激供給端,來緩和疫情所造成的供給短缺,於是可緩和通膨壓力,令人回想雷根經濟學以減稅來刺激供給的思路。



      我認為他的這些質疑開拓了新視野,讓讀者可跳脫華爾街與財經媒體上的老套,既不要以為目前的高通膨是短暫性的,也不要以為財政刺激就真的可以填補供給短缺。這本書指出通膨問題應有的觀察角度,引導讀者直面問題,別被主流論述限制了獨立思考能力與想像力。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