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尊重生命X培養思考】生命教育套書:戰爭來的那一天+媽媽,死亡是什麼?

【尊重生命X培養思考】生命教育套書:戰爭來的那一天+媽媽,死亡是什麼?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0010952509
尼古拉•戴維斯( Nicola Davies ),宮絲.高蒂納Conce Codina
水滴文化
2023年3月30日
233.00  元
HK$ 233  






叢書系列:繪本滴
  • 規格:精裝 / 88頁 / 21 x 28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4歲~8歲
    繪本滴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知識學習漫畫 > 其它











    ★符合108課綱 閱讀素養★

    ★「好書大家讀最佳兒童讀物 ★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紐約時報最佳圖書得主作家 真實事件改編★

    ★英國水石童書繪本大獎得主 【蕾貝卡•寇柏】最新作品★

    ★金鼎獎兒童文學作家 幸佳慧 翻譯、感動推薦★

    ★用哲學思考的方式談論死亡,給孩子不帶恐懼理解死亡的機會★


    ?

    ∼透過繪本瞭解人權教育、生命教育,

    奠定閱讀素養和對社會議題的關心∼

    再微弱的光 也能溫暖每個孤單心房


    ?

    ▍故事簡介



    《戰爭來的那一天》

    戰爭來的那一天,

    花兒靜靜在窗台上,爸爸哼歌哄弟弟睡覺。

    媽媽幫我做了早餐,

    親親我的鼻子,陪我走路上學。

    ?

    那個早上,我認識了火山,

    唱了一首蝌蚪變青蛙的歌,

    還畫了一張小鳥的圖。

    ?

    然後,午餐一結束,戰爭就來了……

    ?

    我想,戰爭就是這樣吧──

    它會帶走你的世界和身邊所有的人。

    ?

    我不停逃跑,跑到不能再跑,

    可是戰爭一路跟著我。

    它闖進我的夢裡,

    它,已經佔據了我的心。

    ?

    我來到一間學校,

    我從窗戶外頭看進去,他們正在

    ?

    認識火山、唱歌,畫小鳥。

    我往裡面走,走廊滿滿是我的腳步聲……

    ?

    在那裡,會有什麼等著我嗎?





    《媽媽,死亡是什麼?》

    媽媽,所有活著的東西都會死嗎?

    是啊,花朵會死,蒼蠅、樹木、

    行星、地球、星系、細胞、細菌……也會死。



    媽媽,告訴我,誰會死?

    人都會死,像是媽媽、爸爸、小孩、爺爺、奶奶、叔叔、阿姨、

    兄弟姊妹、表弟、堂姊、老師、學生、士兵……



    媽媽,我們會怎麼死呢?

    白雪公主死於毒蘋果、小紅帽被大野狼吃掉、

    小鹿斑比的媽媽被獵殺而死、藍鬍子的十二個太太離奇死去……

    瑪麗?安東妮王后上斷頭台而亡、人魚公主化作泡沫消逝在大海中。

    吸血鬼德古拉不會死,但是他成了陰影。



    媽媽,死了以後會怎麼樣?

    如果說死亡是失去?

    我們失去絨毛娃娃,我們失去筆記本,我們失去時間,

    然後有一天,我們失去生命。

    你看,在遊戲裡,我們也會死。



    ▍套書特色

    ★【符合108課綱閱讀素養】:透過繪本瞭解人權教育、生命教育,奠定閱讀素養和對社會議題的關心。再微弱的光 也能溫暖每個孤單心房。

    《媽媽,死亡是什麼》:透過法國哲學式的問答,一如親子間各種日常對話,讓生死議題不再是禁忌,賦予自在討論的空間。不只培養思辨能力,更能引導孩子想一想活著的價值。如何跟孩子談論死亡?這部作品或許正是你的解方。一本談論死亡,卻充滿生命力的繪本!

    《戰爭來的那一天》:藉著溫暖而富含詩意的動人文字,並融合英國水石童書繪本大獎得主蕾貝卡•寇柏的溫馨插畫,搭配本書譯者.金鼎獎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的翻譯,孩子得以想像跟他們處於不同世界的生活處境,期許良善的人性繼續傳遞愛與希望,讓不完美的世界,仍存著一分美好未來的溫柔想望。暢銷得獎繪本必備收藏!



    ▍單書介紹

    《戰爭來的那一天》



    最感人的溫暖繪本

    ──再微弱的光 也能溫暖每個孤單心房──

    將本書獻給孤獨無依的孩子以及對他們伸出援手的人。

    願自由、平等、和平,終會綻放。




    「戰爭來的那一天,花兒靜靜在窗台上,爸爸哼歌哄弟弟睡覺。

    媽媽幫我做了早餐,親親我的鼻子,陪我走路上學。

    那個早上,我認識了火山,唱了一首蝌蚪變青蛙的歌,還畫了一張小鳥的圖。

    然後,午餐一結束,戰爭就來了……」——《戰爭來的那一天》

    ?

    2016年春天,英國政府拒絕發出庇護權給3000個沒有家人陪伴、從各種難以想像的幽暗世界中逃離的兒童難民。同一時間,榮獲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獎肯定的英國繪本作家尼古拉•戴維斯聽說有學校拒絕難民兒童,而理由是──沒有椅子,終於忍不住提筆寫下這個繪本故事,並將其詩作搭配一張空椅子的插畫發表於《衛報》(The Guardian);文章發表後,上百成千的人也在網路社群上分享各種空椅子的圖畫,都想為那些失去依靠、沒地方去也無法受教的孩子發聲。

    ?

    藉著溫暖而富含詩意的動人文字,並融合英國水石童書繪本大獎得主蕾貝卡•寇柏的溫馨插畫,如同本書譯者幸佳慧老師導讀中所說,只盼望一束微光可以驅走一整片黑暗。

    ?

    戰爭或許離安穩幸福的我們很遠,但是透過這個繪本故事,孩子得以想像跟他們處於不同世界的生活處境,期許良善的人性繼續傳遞愛與希望,讓不完美的世界,仍存著一分美好未來的溫柔想望。

    ?

    【淚光閃閃 感動推薦】

    王怡鳳│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總幹事

    林玫伶│臺北市國語實驗國小校長

    邱伊翎│台灣人權促進會祕書長

    柯倩華│兒童文學評論家

    游佩芸│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葉嘉青│臺灣閱讀協會理事

    劉安婷│「為台灣而教TFT」創辦人兼理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

    ◆有時候,孩童的眼睛比大人看世界的方式還要清晰透徹、符合人權價值。透過繪本中的椅子,搭出一座橋,讓孩子們想像跟他們處於不同生活世界的孩子的處境,理解自由、平等、和平,不是必然,而是需要有人去促成。──邱伊翎│台灣人權促進會祕書長

    ?

    ◆一本驅動人思考、起而行的繪本。讀完,我問自己,是否願意提供一張「椅子」給難民孩子嗎?我願意。你呢?──游佩芸│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

    ◆戰爭的無情奪走了人們生命的保障,而人性的溫暖與接納為生命點燃了希望與愛。《戰爭來的那一天》詩性的文本與充滿表徵的畫面展現戰爭的摧毀力量,令人震撼!當誠摯的關懷化為實際的行動時,良善的友誼與和平感人至深。──葉嘉青│臺灣閱讀協會理事





    《媽媽,死亡是什麼?》



    「媽媽,誰發明了死亡?」「生命。」

    是不是所有活著的都會死去?

    我們會怎麼死呢?死亡跟生命在玩躲貓貓嗎?

    死了以後會怎樣?我們可不可以殺死死亡?



    透過法國哲學式的問答,一如親子間各種日常對話,

    讓生死議題不再是禁忌,賦予自在討論的空間。

    不只培養思辨能力,更能引導孩子想一想活著的價值。

    如何跟孩子談論死亡?這部作品或許正是你的解方。



    一本談論死亡,卻充滿生命力的繪本



    ▍專文導讀

    林偉信|台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



    ▍驚喜推薦

    林希陶|臨床心理師

    徐永康|國立政治大學實驗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兼執行長

    徐瑜亭|習惜親子教育中心創辦人

    芬妮說書|閱讀推廣人

    陳欣希|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曾品方|臺北市萬興國小閱讀推手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兒童哲學家

    盧本文|台灣兒童閱讀學會理事長

    蒙特梭利媽媽在北加(Jocelyn)|蒙特梭利教師、教育碩士、親子部落客



    ▍本書特色

    .用繪本跟孩子談論死亡:這個議題一直是童書會重複出現的主題,但大多數會利用溫暖但略帶悲傷的故事來切入,譬如祖父母、父母或寵物的離世。這本書卻能跳脫以情緒主導的固有模式,反而用世界萬物的凋零與消逝來讓孩子理解,別出心裁。

    .哲學式的問答討論,文字中性不煽情:藉由孩子不斷的提問、媽媽耐心的回答,就像親子間討論各種日常大小事一樣,不帶預設立場,引導孩子逐步釐清死亡的定義。

    .2D平面圖像,色彩繽紛:和過往同類型主題不同,反而利用高彩度的中性畫風來表現,同時以黑色代表死亡,譬如落葉、市場上的魚、故事裡的白雪公主等,讓議題的討論更加輕鬆自在。彩色世界與黑色世界的並存,更暗示了生與死本是一體兩面。



    ※適讀年齡:4-6(學齡前)親子共讀、7-8(國小低年級)自讀

    學習領域:語文-國語、社會課程、藝術課程

    議  題:人權教育、生命教育、家庭教育、閱讀素養

    關 鍵 字:繪本、人權、生命


     





    【導讀】

    一束微光可驅走一整片黑暗

    幸佳慧│本書譯者、金鼎獎兒童文學作家


    ?

    這幾年,我們都曾被大批中東難民的畫面給震撼過,電視上傳來的是人們因受迫而移動的瞬間,但「一路被刀槍抵著逃命的感覺是什麼?」「如果是我,會遇到什麼事?」在閱聽更多資料與紀錄片後,我才為這條陌生的旅程填上一些風景。

    ?

    ▲尋找生命受得尊重的新家園

    會逃難,是你已無政府可靠,第一時間只能找上走私者。你繳出足以傾家蕩產的費用,跟著數十人擠上破車連夜趕路、和黑壓壓一群人疊坐在塑膠充氣船渡過汪洋、徒步穿越碎石璧崖和荒野沙漠,若你摔落車船或懸崖,隊伍並不會為你停下。你看到眼前險象,想中途退出卻求也不得,走私者會用槍械抵著你、要你聽命於行事。

    ?

    你明白你不只是難民,也是俎上肉,但你也是賭徒,因為當中你會換上好幾輪的走私者。運氣好的,只要不求溫飽與保障,便咬牙吞下他們一再的哄騙、變卦與勒索。你總是安慰自己最糟的已過去,但結果常是更驚悚的還在後頭。運氣差的,你會在中途被侵犯、被拋棄、被逮捕,遇上車禍、沉船,或被其他份子綁架,青壯婦幼者就等著被私販交易,甚至像家禽一樣公開拍賣。

    ?

    你疲憊不堪,心裡被未知不斷質問「這世界到底有多糟?人類到底多壞?」面為眼前的威脅與恐懼,你只有一對空洞眼神和一雙勉強能移動的腿,走一步算一步。這當中,有很多人帶著孩子,忍辱負重是想搏一個有光的未來,一個生命能受得尊重的新家園。

    ?

    ▲良善的力量 

    2011年以來,敘利亞人對民主改革的渴望招來一連串的鎮壓與內亂,致使有六百多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五百五十萬人流亡海外。聯合國統計這是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然而,2016年春暖花開時,英國國會卻拒絕收留三千名來自敘利亞的無依兒童。這,就是戴維斯寫下這首敘事詩的背景,她的政府讓她蒙羞,她認為這不該是曾展現高貴人性的英政府該做的決定。

    ?

    1938年二戰期間,納粹正展開大規模迫害猶太人,英國國會緊急通過一項救援法案,接受來自德國、奧地利、捷克、波蘭等國近一萬名猶太兒童與青少年。這些孩子成批搭乘火車離開家鄉,沒有人有父母在旁,有些孩子還帶著嬰兒。你能想像多數孩子自此沒見過家人,但慶幸的是他們至少沒淪為毒氣室裡的一坏白骨。很多人成年後,成為英美社會具有相當貢獻的公民。

    ?

    作者寫下難民兒童的故事,填充其他人對於苦難的陌生,也提醒我們該有的良善力量。「這世界到底有多糟?人類到底多壞?」也是她想問我們的,她很清楚答案不難,僅僅取決於一瞬間的念頭:你可以轉身關門,但也可以開門伸手。

    ?

    ▲我們都是傳遞故事的一員

    戴維斯和寇柏,還有很多人與你我,都相信我們沒那麼壞,這世界可以更好,所以才成為傳遞這故事的一員。若我們對故事裡那些孩子獲得椅子而感動,別忘了故事外那些仍無法抵達彼岸、還呼著「救我」的人們與小手。

    ?

    任何人都可以是推門的小男孩,一張椅子能鋪成一條道路,一束微光可驅走一整片黑暗。





    【專文導讀】理性思考「死亡」的兒童哲學繪本

    台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 林偉信




    《媽媽,死亡是什麼?》是一本與兒童談論死亡議題的極佳繪本。它不同於以往這類型的童書,多以傷痛療癒或是情感修復做為故事主軸,而是邀請兒童理性的來思考「死亡」這件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繪本中的媽媽為教養者做了一個與兒童討論時的絕佳示範,她認真面對孩子的提問,藉由各種實物的舉例與不同可能性的分析,引領兒童去探究死亡的發生與狀態,進而了解死亡是大自然的一種必然現象,人終會死去,但生命仍會繼續。在死亡來到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握生命,好好活著。



    當我們和兒童共讀這本書的時候,對於繪本中的媽媽透過各種實例,對孩子說明「什麼會死?」、「所有活著的東西都會死嗎?」,或是「會怎麼死?」等問題時,我們可以在每一張畫頁都多做一些停留,邀請兒童來搜尋圖畫裡所隱藏的文字元素,並且想一想,除了媽媽所舉出來的例子之外,還有什麼會死?或者,還有可能會以哪些不同的方式死去?等等。



    而在繪本的後半部分,當媽媽針對孩子一連串的「死了以後會怎麼樣?」的提問,做各種可能性(消失、分解、無限、深層睡眠、失去、第二幕等)的分析時,我們也可以和兒童逐一的討論這些分析是否合理,能否被他接受?同時,也鼓勵兒童再想像一下,死了以後,還有沒有其他什麼樣的可能狀況會發生?



    最後,讀完繪本,我們還可以和兒童聊聊:以他的看法,在他們這樣的年齡,要怎麼樣過生活,才叫做「好好活著」。



    藉由上述的閱讀討論,我們引領兒童對書中的觀點,不要只是單向的接受,而是要不斷的再想一想:「一定是這樣嗎?」,或者「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的可能?」。當兒童逐漸習慣這樣的思考作為時,他不僅能在閱讀中深化理解,同時也能在生活中養成為自己思考、以及為自己的思考找意義的思辨習慣。



    【推薦語】

    《戰爭來的那一天》


    ◆有時候,孩童的眼睛比大人看世界的方式還要清晰透徹、符合人權價值。透過繪本中的椅子,搭出一座橋,讓孩子們想像跟他們處於不同生活世界的孩子的處境,理解自由、平等、和平,不是必然,而是需要有人去促成。──邱伊翎│台灣人權促進會祕書長

    ?

    ◆一本驅動人思考、起而行的繪本。讀完,我問自己,是否願意提供一張「椅子」給難民孩子嗎?我願意。你呢?──游佩芸│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

    ◆戰爭的無情奪走了人們生命的保障,而人性的溫暖與接納為生命點燃了希望與愛。《戰爭來的那一天》詩性的文本與充滿表徵的畫面展現戰爭的摧毀力量,令人震撼!當誠摯的關懷化為實際的行動時,良善的友誼與和平感人至深。──葉嘉青│臺灣閱讀協會理事



    /

    《媽媽,死亡是什麼?》

    ◆此書對於死亡的叩問,深入人心,也可回應小孩的疑慮。──林希陶 臨床心理師



    ◆無可避面地我們都需要面對生命的消失,內心傷痛如同自我割裂,需要時間療癒。故事中的媽媽很有智慧的讓孩子理解,隱喻的說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珍惜生命也就是要能好好活著!──徐永康 國立政治大學實驗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兼執行長



    ◆哲學是通往幸福的捷徑,卻是臺灣家長陌生的道路。《媽媽,死亡是什麼?》以哲學式的對話,示範親子對談的多種可能,為看似難言、沉重的死亡議題,增添了自然、輕快的生命色彩,透過親子共讀,將能喚醒住在孩子心中的哲學家,讓孩子從小累積豐厚的幸福素養。──楊俐容 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對許多事物感到好奇,包括生命與死亡。孩子藉由不斷發問來探索世界,而父母通常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本書描繪出法國人重思辨和理性對話的親子互動典型,值得東方父母和師長參考借鑒。──潘小慧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兒童哲學家



    ◆對於沈重的死亡議題,這本書,用敞開的態度談論,用平和的口吻訴說,用鮮明的色彩襯托,讓孩子認識死亡就像認識動物、認識氣候、認識朋友一樣自然。生命有開始,也有結束,帶孩子看見生命旅程的全貌,才是完整的生命教育。──蒙特梭利媽媽在北加(Jocelyn) 蒙特梭利教師、教育碩士、親子部落客



    //

    戰爭來的那一天──【作者序】

    2016年春天,英國政府拒絕發出庇護權給3000個沒有家人陪伴的兒童難民。同時,我還聽說這麼一件事,有學校拒絕難民兒童,理由是──沒有椅子。?



    因此,我寫了一首詩發表在《衛報》(The Guardian)網站,詩配了一張空椅子的插畫,是由潔姬.莫里斯(Jackie Mor r is)和派.荷拉查克(Petr Hora?ek)畫的。



    發表後,上百成千的人也在網路社群上分享各種空椅子的圖畫,大家都想為那些失去依靠、沒地方去也無法受教的孩子發聲。

    ?

    我希望我寫的故事,能提醒人們仁慈力量的存在,依著它我們便能給出一個更美好未來的想望。

    ?

    ◆全球響應網路【#3000chairs】串聯活動,更多民眾自發性繪製或手製的椅子,皆收藏於《衛報》(The Guardian)活動網站。每張椅子,等待每個需要的人◆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