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第一代現代新儒家」馬一浮的「義理學」:在傳統與轉型之間──一個學術史的分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519005
李智平
台灣學生書局
2023年2月01日
250.00 元
HK$ 212.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1519005
叢書系列:
當代新儒學叢書
規格:平裝 / 588頁 / 17 x 23 x 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當代新儒學叢書
分
類
人文社科
>
哲學
>
中國/東方哲學
>
同
類
書
推
薦
儒家與佛教思想之多元論述
重整華夏待後生《第3輯》
毓老師講《荀子》(共二冊)
胡治洪新儒學論文精選集
儒家思想與21世紀的對話
內
容
簡
介
本書是在2010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張壽安研究員提出「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1600-1949」的主題計畫下,關注從「傳統經學」分化到「現代哲學」的過程中,一條以學術史之「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詮釋「中國哲學史」脈絡的途徑,並以晚清民初「第一代現代新儒家」的馬一浮(1883-1967)為研究對象。
馬一浮奠基傳統學術,重整六藝經術,納西學於學術史框架內,建立中國式的義理學,而與同時代其他現代新儒家大方接受西方專業分科轉化傳統學術不同。因此,他的學術思想是將學術史、經學、義理學鎔鑄為一,故我定名為「義理式的學術史觀」。
從中亦觀察到,在「中國哲學史」這門學科建置初期,非旋即接納西學,成為今日以西釋中,直入諸子學的主流詮釋樣態;而是糾結在子學能否脫離經學,又中國哲學起源究竟是什麼,有過一段掙扎與猶疑。而馬一浮正是對此議題討論中,頗具代表性的學者。
綜觀以上研究所及,將對有志於晚清民初的學術史、中國哲學史之研究者,提供一條嶄新的思考途徑。
?
目
錄
馬一浮的「義理學」序?? ?李威熊?? ?I
承傳經學,一代醇儒,典範常存,光大道統:
建立義理式學術史觀的馬一浮?? ?趙中偉?? ?V
自 序?? ?XVII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說明?? ??? ?2
第二節 馬一浮的學術定位?? ??? ?2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回顧?? ??? ?42
第四節 章節布局?? ??? ?66
第二章 馬一浮學術思想分期?? ??? ?69
第一節 初立學術史觀的治學構思(1883-1912)?? ??? ?70
第二節 潛藏醞釀,摸索六藝論的方向(1912-1937)?? ??? ?83
第三節 完備六藝論學術史觀的治學規模(1937-1949)?? ??? ?97
第四節 淡然學術,寄情佛、道思想(1949-1967)?? ??? ?115
第五節 小 結?? ??? ?122
第三章 新闢「義理式的學術史觀」與界定史學價值?? ??? ?125
第一節 反省「尊史的六經皆史」學術史觀?? ??? ?126
第二節 評定經史關係?? ??? ?145
第三節 小 結?? ??? ?198
第四章 奠基「學術史」的六藝論?? ??? ?203
第一節 解釋基本概念?? ??? ?206
第二節 「學必繫於道」的學術史態度:
通貫「說經」、「通儒」、「專家」為一?? ??? ?228
第三節 「序六藝為九種」的學術史核心理念?? ??? ?235
第四節 小 結?? ??? ?265
第五章 歸本「義理學」的六藝論?? ??? ?267
第一節 六藝一心論的義理體系?? ??? ?272
第二節 六藝各經藝間的義理會通?? ??? ?315
第三節 小 結?? ??? ?335
第六章 以「義理式的學術史觀」統攝中西學術?? ??? ?337
第一節 統攝傳統學術?? ??? ?340
第二節 統攝西方知識體系?? ??? ?383
第三節 以「統」攝「類」的客觀限制?? ??? ?408
第四節 小 結?? ??? ?424
第七章 以「義理式的學術史觀」定位佛、道義理?? ??? ?427
第一節 「義理」相契,但「學術史源流」相異的「佛學」?? ??? ?428
第二節 諸子之首的「道家」與技藝之流的「道教」?? ??? ?460
第三節 小 結?? ??? ?483
第八章 馬一浮的「義理式的學術史觀」對比熊十力的「經學思想」?? ??? ?485
第一節 不同的學術路數?? ??? ?486
第二節 熊十力以「經學思想」判分學術源流?? ??? ?515
第三節 小 結?? ??? ?554
第九章 結 論?? ??? ?559
參考書目?? ??? ?571
?
序
馬一浮的「義理學」序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李威熊特約講座教授
馬一浮(1883-1967)、梁漱溟(1893-1988)、熊十力(1885-1968)三位儒學大師,有些學者把他們稱為民國以來的儒家三聖。梁漱溟的新孔學,熊十力的新唯識,馮友蘭(1895-1990)新理學等,都致力於儒學與現代學術社會相結合,而馬一浮倡導的儒學,志在還原儒家的「義理」本色,最具儒學的原滋原味。這種思想的產生雖然與當時的時空背景息息相關,不過在西潮洶湧澎湃的環境下,並沒得到重視,直到當代新儒學興起,這位被梁漱溟稱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的馬一浮,才有人注意他,進而研究他的儒學思想。馬一浮學術思想的特色,才逐漸被人所認識。
李智平博士的大作《「第一代現代新儒家」馬一浮的「義理學」:在傳統與轉型之間─一個學術史的分析》,採用學術史的角度,分析馬一浮在傳統與轉型之際的義理學,是一本較為完整具有立體感研究馬一浮儒學的論著。本書要處理的問題十分明確。在宏觀方面有三項:一是觀察中國近代知識傳播與轉型下,傳統經學分化到現代中國哲學之進程;二是用「現代新儒家」的學術研究資源;三是觀察傳統讀書人過渡到現代知識分子的困境、去取與猶疑。在微觀方面,是要探討馬一浮儒學思想有別於胡適(1891-1962)、馮友蘭、熊十力……等諸多學者直接接受西學的不同所在,及馬一浮如何憑藉自身厚實的傳統根柢,面對當時過度西化而蔑視傳統的學者,提出諍言,並展現自己的學術立場。從宏觀到微觀,對了解民國初年的學風氣和馬一浮的學術特色,大有助益。
馬一浮一生以闡發儒學的精義為己任,他認為儒學的精義便是儒家的「義理之學」。在民國27年(1938)日寇侵華,浙江大學先搬遷江西泰和,再徙廣西宜山,馬一浮應邀講學,時間不長,講稿名為《宜山會語》,該《會語》第一篇為〈說忠信篤敬〉,馬一浮說:「一切學術,皆統於六藝,六藝之本,即是吾人自心所具之義理。義理雖為人心所同具,不致思則不能得。故曰學源于思,要引入思維,先須辨析明相。」所以「六藝論」便成為他儒學思想的主要核心。國學即六藝之學,可以賅攝一切學術(包括西學),他在〈說忠信篤敬〉強調:「天下萬事萬物,不能外于六藝。六藝之道,不能外于自心。黃梨洲有一句話說得最好,曰:『盈天地間,皆心也。』……不知反求自心之義理,終無入頭處。」在《會語》書中一直在強調他的「義理名相」說,智平博士即從馬一浮「義理學」切入,很精準的掌握馬一浮儒學思想重心。在本書的第三章提到:光從哲學角度,無法涵蓋其思想全貌;同時,一般哲學研究者亦無法透過哲學概念,釋讀馬一浮的「六藝論」,導致許多研究者對他的學術有籠統、守舊之譏評。這是持平之論。智平博士又指出:馬一浮學術根柢不只有哲學,他另有一條「學術史」的學術根柢,採用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但不同意章氏的「六經皆史」之說。「六藝論」是馬氏學術史觀的主軸,把經學(經術)、哲學(義理學)、學術史三門傳統學問,鎔鑄成一個整體,稱它為「義理式的學術史觀」。這種體悟是智平博士的創見。在四章、五章、六章深入析論「六藝論」的內容,證成「仁」為核心的義理主軸,也討論他如何用「義理名相」去統攝傳統和西方學術的原則方法,以及如何會通儒佛,以佛證儒的方式,析理清晰的輪廓。在此輪廓下,我們看到了民國以來「中國近代知識傳播與轉型的多元現象,以及馬一浮『義理學術史觀』的特殊意義。」
馬一浮的儒學思想在當時學術界並未受到重視,但並不代表他的學術沒有影響,或在學術發展史上的地位並不重要。智平博士別有慧眼,以馬一浮「義理學」作為研究主題,由名學術史學者中央研究院張壽安教授的指導,完成本篇論文,在量與質上都相當可觀。個人很榮幸應邀擔任他的博士口考委員,覺得這是一篇很紮實又有水準的學術論文。個人在退休之前,擔任中國經學課程,特別重視以「六藝」耕心的經學教化精神。退休後學作老農,用雙手耕耘田園,看到一片蓬勃欣欣向榮的花草樹木蔬果,體會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的道理,馬一浮「六藝統攝於一心」,此心便是孔子所說「仁心」,就是大地的「生生之德」,人與天地萬物一體。馬氏認為性外無道,心性一體,心統性情,性又是理之存,情是氣之發,他站在人與人、萬物的整體看人生,這是馬一浮義理精華;更可貴的是他不只是純談學術的學者,他研究儒學,是真正想做一位儒者,他強調性修不二,知行要合一,是儒家道德修養說的實踐者,這是馬氏的可貴處,也是與當時許多學者不同的地方。這些觀點在智平論文中不時的可以發現。他想把論文正式出版,讓關心現代新儒學發展的學者,方便參考,他要我寫篇序,今就以好書推薦給大家讀的用心,並將自己對「六經耕心,雙手耕地」的體悟,寫成序文,也慶賀一位年輕充滿活力的學者,能藉此著作向學界同好請教。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