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的關係性革命:趨向二人心理學的典範轉移

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的關係性革命:趨向二人心理學的典範轉移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2862
史蒂芬.庫查克
魏與晟
心靈工坊
2023年3月20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863572862
  • 叢書系列:Psychotherapy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4.8 x 21 x 3.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Psychotherapy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當精神分析變成雙人舞,分析師與案主互為主體,臨床實務會面臨怎樣的變遷?



      後現代浪潮衝擊下,精神分析無可避免地鬆動了原本堅守的信條。上個世紀八?年代起,「關係取向精神分析」在北美興起,標誌著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的典範變革是對時代需求的回應,也是助人工作者不可忽略的學習視野。



      在關係取向精神分析的治療現場,「沒有單獨的被分析者,也沒有單獨的分析師」。分析師不再以超然之姿透過理論「分析」個案的心理狀態,而是讓理論退居後線,分析師「這個人」走到個案面前,與他�她共創兩人專屬的關係,互為主體,深刻交會。然而,新的難題因此相伴而生:分析師可以自我揭露到多大程度?對移情�反移情的運用如何相應調整?古典理論對解離、依附、性別與性取向的觀點還成立嗎?



      在這本書裡,作者庫查克博士透過精要的文獻回顧引領讀者領略這場「關係性革命」的核心精神,並就相應而來的關鍵議題做了精闢的解析。讀者將發現,關係取向精神分析是持續革新、流動的,賦予執業者更大的彈性去適應變動的世局。也因此,精神分析的應用不再侷限於診療室中的症狀處遇,對多元性別、恐怖攻擊、新冠肺炎等世界性難題,也能即時做出因應。



    本書特色



      ★國內首見「關係取向」的精神分析著作,入門必讀!

      ★拋開佛洛伊德以來的教條,以後現代的嶄新眼光重新認識精神分析!



    專業推薦



      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周仁宇�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IPA)訓練分析師

      徐 鈞�國際自體心理學會會員,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碩士生導師

      翁士恆�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張凱理�台齡身心診所主治醫師

      劉慧卿�宏慈療養院院長

      蘇俊濠(哈理斯 Harris)�諮商心理師、經營「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臉書專頁

      (按姓氏筆畫排列)



      精神分析的發展在「關係性」的重要突破,在本書中有著仔細的耙梳,是臨床工作者案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翁士恆�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庫查克博士作為關係取向精神分析的參與者,在本書中十分清晰地呈現了當代關係取向精神分析的歷史及重要概念,對試圖學習關係取向精神分析的專業工作者和讀者,是值得推薦的優秀入門作品。──徐鈞�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碩士生導師



      為了將個案解離的人格碎片尋回並重新連結,共構起嶄新的心靈空間,我發現治療者必須重視自己的主體性、脆弱,並適時自我揭露──這些發現在關係學派裡得以閃爍。──蘇俊濠(哈理斯 Harris)�諮商心理師



      本書的內容可說是近代精神分析思潮很具代表性的概述。──林俐伶�資深精神分析督導,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事長。


     





    【審閱者序】你有瘋狂、反思與革命的勇氣嗎?�林俐伶

    【導讀】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分析�魏與晟

    致謝



    第一章 引言:啟帆航向新大陸

    第二章 分析師的主體性

    第三章 自我揭露

    第四章 互為主體性

    第五章 解離、多重自我狀態與創傷

    第六章 共演

    第七章 情感調節、依附與身體

    第八章 種族、性別與性

    第九章 結語:對未來的展望



    附錄一 索引

    附錄二 參考文獻

    附錄三 延伸閱讀





    審閱者序



    你有瘋狂、反思與革命的勇氣嗎?

    林俐伶�資深精神分析師與督導




      今日的關係學派承襲當年蘇利文與他的眾朋友們的人際學派(interpersonal),並且回歸精神分析原本重視內在精神世界(intrapsychic)的視角,從大整合的寫作先出發,逐年、一群人對話(例如:自1991年開始的期刊《精神分析的對話》〔Psychoanalytic Dialogues〕),進而之後出版一系列關係學派書籍,凝聚出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延伸與發展出多元的理論、對話的默契,以及頗為強大的精神分析社群能量。



      他們的先驅經歷過人與人之間界線相當模糊的時期,接著在團體間也多有分裂的現象。由現代的觀點來看,當時是幾近瘋狂與混亂的,付出的代價則是一段時間的沉靜,再從對客體關係(object relation)的整理與對話作為開端,由史帝芬.米契爾(Stephen Mitchell)與傑.葛林柏格(Jay Greenberg)率先啟動精神分析各家理論大量對比與整理的工作。



      簡化地說,關係學派是第一個不是以「一個人」的學說理論創立的學派,事實上他們不太以「學派」自稱,態度上不恪遵並套用某一理論與其技術的要求,也就是說,一開始即不採取一種理想化的宗教態度,而比較是以「觀點」或「取向」來彼此認同,進行精神分析式的工作,用「方法」去發現人心與關係的模式。



      然而,就因為是如此,這個學派難以是一個入門的學派,由此入門恐怕會什麼都學不清楚。被桑多爾.費倫齊(Sandor Ferenczi)分析過的克萊拉.湯普生(Clara Thompson)就曾經仔細地比較過不同的學派理論,她重視「差異」,而且她認為大雜鍋式的混和(整合?)或是一般說的折衷式工作方法,根本就是「嬰兒式的科學」。因此,要能夠秉持如此開放的態度去參與一個精神分析社群,其實是需要花不少時間去歷經臨床經驗上的雕琢與理論思辨上的訓練,才得以養成。能夠做理論的闡明與比較自然是相當不易的,又要有能力隨著被分析者去探索他的潛意識、他的心智裝置,這既要已內化深厚的理論觀點為基礎,卻又要不崇拜與套用理論,這樣的養成道路既漫長且繁忙。



      這麼說來好像很難,然而感覺上卻不艱難辛苦。精神分析在關係取向的分析師眼中是活的,每一個工作者都是獨特的主體,在分析工作裡做出來的觀察與分析,既是從被分析者的身上,也從自己身上而來的。因為要觀看與思考雙邊,再加上中間的關係場域(環境),所以分析師們經常散發出一種興致盎然的態度。比方說,本書作者就加入了許多關於社會、政治、文化的批判與思考,因為這些事情是很私人的(personal),自然有相當多情感灌注在其中,進行思考與分析之時,很難缺乏「能量」。



      批判與反思的禮物是:迎向分析中階級與權力不平等的關係所帶來的挑戰。比方說,書中「深思熟慮的自我揭露」、「分析師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等概念,都是實例。權力結構的問題一出現,其思考便不能停止於政治性的價值判斷(政治正確與否)。很有用處的是:思慮美國「實用主義」的價值,承認人類的語言和思維有其局限性,沒有辦法完全地反映真實世界,此時,批判與反思應被當作解決問題的工具。如此一來,「理論」會依據臨床動力上的需求,於兩個主體間坐落到它應該存在的位置,且這位置是具有可變動性的。感受到尊重且被認真對待的被分析者,將更願意探索自身的幻想與行為背後的潛意識動機,促進分析工作的進行,產生「合作的科學家」,一同在治療關係的流裡,解構、建構與發現。



      為什麼關係學派的人能夠安然取用這樣革命性的工作態度呢?其中一個答案應該就是敢於思考,敢於對話,敢於革掉自身與他者心裡理想化的命,創造機會讓被分析者能夠在分析治療中活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語言。舉一個脈絡為例,我們有時候會面臨到一個頗為科學性的問題:「什麼是精神分析?什麼不是精神分析?」這是非常重要,也應該一直都要被問的問題,它的答案往往不是一個本質主義者思想中的固定答案,而是一個實用主義者,隨著運用觀察與思考應運而生的演繹性答案。本質主義者問出來的氛圍極易隱含著「什麼才是正統,什麼才是對的」的問題在其中,但那恐怕會讓問題變成是有傷害性的,傷害著我們人文科學的進化。



      進行精神分析的工作,除了極其重要的框架,如時間與空間之外,我們是使用自己的心智作為工具來工作的,除了自身被分析與受訓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之外,終身的、對於工作歷程的反思,還有對於臨床工作的研究與重訪與理論檢視,都需要一種「分析師與自己的關係以及與可對話的同事的關係」,關係取向的這一群人建立了如是典範,因此我們得以從本書中讀到不同的理論與其應用。



      在我們這個特殊的領域裡,精神分析師私領域的出現總是讓人很緊張,在紐約與這群分析師,如喬蒂.戴維斯(Jody Davis)、 潔西卡.班傑明(Jessica Benjamin)、佳麗特.阿特拉斯(Galit Atlas)、路易斯.阿隆(Lew Aron)、埃德里安.哈里斯(Adrienne Harris)、艾爾.羅茲馬琳(Eyal Rozmarin)等等聚在一起的經驗是:他們對自己在分享私領域的面向上有一定的放鬆程度;在那些對話裡的感覺是:分享的內涵基本上還是與工作相關的,雖不諱言偶而會有脫軌過度的情況,但大家也都能淡然以對地修正與接納。我印象深刻的是,參與他們的活動常有玩笑、淚水、紅酒、餐點、嚴肅的爭論以及爽朗的笑聲。



      筆者有多位在美國一同受訓的朋友被問起自己工作的取向時,他們會說「大寫R的關係取向」,這樣的回應會讓同是精神分析領域的聽者直接聯想到的是:「可以和他們有多元的理論對話」、「通常會有較鮮明的政治立場」、「善於瞭解他人且表達犀利」、「不吝於自我揭露與分享自我反思」、「無論你是誰,我們來平等的對話」等想法,我希望在此分享這個部分,能夠有助於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感覺得到「此人的態度」,而非只有思想的堆砌,不然就太可惜了。



      本書是輕鬆易懂的,與晟和我針對文本的幾個不明之處進行討論與澄清,我向來欣賞與晟總是會想要顧及讀者閱讀的經驗,以此作為翻譯的考量,除了因為這些分析師們都是好朋友而使得外國人名有點多以外,它的內容可說是近代精神分析思潮很具代表性的概述。



    林俐伶?? 2023年2月於台北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