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多與一:奧古斯丁與阿奎那論創造的分受

多與一:奧古斯丁與阿奎那論創造的分受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131899
葛擁華
橄欖
2023年3月10日
127.00  元
HK$ 120.65  






ISBN:9789866131899
  • 叢書系列:基督文藝/基督宗教思想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基督文藝/基督宗教思想


  • 宗教命理 > 基督教 > 神學/教義學











      現代社會陷入深刻危機——極度的世俗化和碎片化使生活失去神聖維度和統一意義。思考如何回應現代性危機成為當代西方基督教思想界關注的焦點。基進正統運動(Radical Orthodoxy)及前維真學院的漢斯•博思慕教授(Hans Boersma)都對這一問題作出深入反思,認為現代西方社會唯一的出路在於恢復柏拉圖主義的分受本體論,強調此世只有紮根並依靠上帝才有意義和價值。然而,批評者指出,他們的分受本體論過於依賴柏拉圖主義,有貶低自然界之善的傾向。由此,本書提議:奧古斯丁和阿奎那在無中創造框架下對柏拉圖的分受思想作出了深刻改造,從而可以填補基進正統派和博思慕的不足。這種基於基督教創造論的分受形而上學,既能確保萬物在上帝裡的統一,又捍衛創造之善與多元,因此能在「一與多」框架下為現代性困境提供有力的解決方案。


     





    總序 v

    致謝 ix

    謝序 xi

    戴序 xvii

    縮寫列表 xxvii



    前言 現代思想中上帝與世界的關係 1

    第一章 奧古斯丁的分受本體論與「一」的問題 21

    第二章 奧古斯丁分受本體論中的「多」與物質 53

    第三章 奧古斯丁分受本體論中的超越和臨在 87

    第四章 阿奎那的分受神學及「一」的概念 115

    第五章 阿奎那分受本體論中的「多」 145

    第六章 阿奎那分受本體論中的超越與臨在 171



    結論 201

    參考書目 207





    總序



      現代哲學與神學爭論焦點之一乃是上帝與世界的關係。十七世紀牛頓力學巨大的成功推動了機械宇宙論與自然神論在西方的發展。按照這種世界觀,除了提供第一推動力外,上帝並不干涉自然界,而是讓自然界按照自然規律運行。上帝即使不缺席世界,也是遠離世界的。另一方面,以斯賓諾沙 (Baruch Spinoza, 1632-1677) 思想為代表的泛神論成為現代哲學和神學的重要一支。如果自然神論強調上帝遠離世界,泛神論則將上帝等同於世界,抹平兩者之間的區分。與泛神論不同但有關聯的是馬勒伯郎士 (Nicolas Malebranche, 1638-1715) 的偶因主義(occasionalism)。這種觀點認為,世界中所有的運動——不管是自然的,還是思維的——都由上帝直接引發。



      自然不是上帝,但由於自然界的運動被視為上帝直接的行動,上帝與自然之間的區別不是特別清晰。因此,馬勒伯郎士的偶因主義十分接近於斯賓諾沙的泛神論;兩者唯一的區別在於:「馬勒伯郎士將上帝視為宇宙中唯一的動力,而斯賓諾沙則更進一步,將上帝視為唯一存在。」這種關於上帝與世界關係的辯論在近些年變得更為激烈。各種重要的神學運動,如天主教陣營中以呂巴克 (Henri de Lubac, 1896-1991) 為首的新神學運動 (nouvelle theologie)、現代三一神學的復興、過程神學 (process theology)、開放神論(open theism)、萬有在神論 (panentheism)、基進正統派 (RadicalOrthodoxy) 及後現代歐陸神學,都試圖重建上帝與世界的關係。例如,為了反抗梵一會議的托瑪斯經院主義對自然與超自然(恩典)領域之間的清晰區分,呂巴克和新神學運動的其他成員強調:自然絕不是自主的,而是已經在恩典之中。這些神學家試圖通過回到教父神學 (ressourcement) 來恢復上帝與被造世界之間更親密的關係。我們將看到,這同樣是基進正統派(Radical Orthodoxy) 運動的關注焦點。有萬有在神論傾向的神學家們對經典神學中上帝與世界的關係表示不滿,並推崇一種上帝與世界極端親密的關係——他們認為,這種上帝觀更符合聖經,且與現代科學更一致。過程神學與開放神論的提倡者也拒絕經典神學中超越、不變而全能的上帝,提倡一種與變化中的世界緊密相連的上帝觀。對經典的上帝觀持批評態度的還有由卡爾•巴特 (Karl Barth, 1886-1968) 和卡爾•拉納 (Karl Rahner, 1904-1984) 發起,並由羅伯特•詹森 (Robert Jenson, 1930-2017)、科林•根頓 (Colin Gunton, 1941-2003) 和莫爾特曼 (Jurgen Moltmann, 1926-2016) 等主導的三一神學。最後,反對形而上學的後現代主義思想家認為經典有神論將聖經中啟示的、與世界自由相交的上帝,變成一種我們不能禱告的僵化偶像,因此本質上是一種本體神學 (onto-theology)。



      在眾多的論戰中,當代基督教神學中最有影響力的發展莫過於使用柏拉圖的分受概念來批評現代性的基進正統派運動。在基進正統派看來,現代社會的困境—鋪天蓋地的世俗主義和基督信仰邊緣化—的根源是一種被扭曲的上帝與世界的關係。現代人的普遍共識是,人類生活和社會只要憑藉理性就能正常運行,無需求助上帝。這種世界觀使現代文化變得越來越自足和世俗。基進正統派認為,離開了對上帝的依賴,「世界會變得扁平,以致我們擁有的一切只是內在的」,但是「這種完全的內在性終將自我內爆」,最終導致虛無主義。基進正統派指出,為了抵制虛無主義,我們需要分受本體論(participatory ontology) ——這種本體論拒絕任何獨立於上帝的領地,強調一切被造物完全依賴於上帝。基進正統派堅信,分受本體論是現代危機的解藥。



      如果說基進正統派讓分受成為英國學術界頗具影響力的話題,漢斯•博思慕 (Hans Boersma, 1961- ) 在北美基督教界發出類似呼聲。與基進正統派一樣,博思慕為現代社會極度的世俗化和碎片化深感憂慮,深信分受本體論是現代性困境的唯一出路。但與基進正統派對基督教神學之外的領域採取攻勢的進路不一樣,博思慕的主要關注是基督教內部的神學問題。如果說基進正統派偏哲學,博思慕更偏神學。另外,他對現代性問題的診斷也略有不同。博思慕認為,現代性的癥結是此世性(worldliness):「物質的好處、文化的努力和政治的成就,成為終極關懷。」這種對今生此世的全然關注是對前現代分受世界觀的偏離,因為後者強調:此世之善只因為分受並指向上帝永恆之善才有意義。由此,博思慕指出,擺脫現代性困境的唯一出路乃是恢復基督教柏拉圖主義的分受本體論。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