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大溪大禧: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一起策展

大溪大禧: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一起策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64003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一頁文化
2023年2月07日
193.00  元
HK$ 164.05  






ISBN:9786267264003
  • 叢書系列:VERSE Books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VERSE Books


  • 宗教命理 > 民間信仰











      2018年起,來自桃園大溪,出現了一個萬眾矚目的慶典「大溪大禧」,以「一場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為定位,成為近年台灣具代表性、地域型的台灣文化慶典。書中記錄著這場慶典的誕生、設計策略與幕後故事,將五年的實踐過程編集成冊。



      全書從生態博物館概念實踐,場所記憶的創造,設計師跨界合作的策略、聚集眾人的過程,到首次公開的總策展千頭萬緒的調度表。解析如何同時動員在地眾人,並號招各領域創作者,共同守護價值與敘述台灣文化的樣貌,一起塑造出全台最潮祭典「大溪大禧」。

    ?

      由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和一頁文化共同出版,策展團隊衍序規劃設計企劃統籌、廖小子操刀封面設計。《大溪大禧: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一起策展》講的不只是策展,更是地方文化的表現,與當代設計意識的整合,還有無遠弗屆的神奇祝福!本書將深入拆解慶典內容,從博物館學實驗,到策展方法實踐,帶你身歷其境、一探究竟!

    ?


     





    前言 —— 走在慶典文化復興的路上

    Introduction —— On the way of the revival of the festival culture



    推薦序 —— 〈帶我回大溪!〉,詹偉雄

    Foreword —— Take me back to Daxi!



    序 —— 一趟關於文化紀錄的奇幻旅程前言

    Preface —— A fantastic journey about the cultural record



    Chapter 1 策一個大溪,尋原鄉起點 Curating Daxi: The Search for "Home"

    1-1 用10 個臺灣原鄉關鍵字認識大溪

    Get to know Daxi with 10 key words representing small-town Taiwan



    1-2 一個以信仰連結生活文化之城

    A city of living culture, connected by faith



    Chapter 2 一座保存「生鮮文化」的博物館 A Museum That Preserves "Fresh Culture"

    2-1 博物館裡的全城慶典

    City-wide celebration in the Daxi Wood Art Ecomuseum



    2-2 什麼是「生態博物館」

    What is an "Ecomuseum"



    2-3 「大溪大禧」原來是博物館學

    "Daxidaxi" is museology in action



    Chapter 3 歡迎來到「大溪大禧」Welcome to Daxidaxi!

    3-1 來自大溪,來自大禧

    Proudly Hailed from Daxi



    3-2 與神同巡 |31 社頭聯「走」,遶境開場主力陣容

    Patrol with Gods |31 Shetou organizations bolster the main lineup for the opening procession



    3-3 神嬉舞夜|看酬神戲的各種變身

    Dancing with Gods|See the various transformations of opera with divine powers



    3-4主題特展|將大溪人事物持續紀錄的力道

    Theme Exhibition| The momentum to continue documenting Daxi



    3-5 關公around|跨越時空限制,表現無遠弗屆的信念

    Guan Gong around|Transcending space and time, expressing the far-reaching faith



    3-6 參與心得|我們眼中的「大溪大禧」

    Participant Insights|Daxidaxi in our eyes



    特別專文 —— 〈新儀式主義:大溪大禧的現地策展〉,耿一偉

    Beyond Daxidaxi —— The New Ritualism: The site-specific curatorial exhibition of “Daxidaxi”



    Chapter 4 「大溪大禧」指揮中心 "Daxidaxi" Command Center

    總策展|幫神明慶生的總策展計畫?

    Curating|A master curatorial project for Gods Birthday celebration?



    現場再造|透過場所記憶,感受大溪限定的場景魅力

    Scenography|Experience the charm of Daxi through "site memories"



    城市角色|「人」就是文化傳承的原力

    Characters|“People” are the driving force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轉譯方法|價值先行的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What defines "value first" design conjecture?



    設計媒合|注入當代設計,為傳統文化訴說新語

    Designers|Traditional culture is given a new voice by incorporating contemporary design



    大眾溝通|充滿驚喜、讓人好想去大溪的最潮行銷學!

    Communication|The trendiest marketing campaign that is full of surprises and makes you want to go to daxi!



    特別專文 —— 〈「大溪大禧」之外,關於祭典的雜思〉,李取中

    Beyond Daxidaxi —— Beyond “Daxidaxi:” Musings on rituals and ceremonies



    後記 Epilogue



    感謝名單 Special Thanks



    ?





    推薦序



    帶我回大溪!

    詹偉雄




      從多年以前,臺灣開啟地方創生的浪潮以來,外來者與原生地的拉鋸,一直是個顯要的議題。



      如果沒有外部力量或資源(不論是政府投入的經費,還是熱心田野工作者)的介入,地方顯然無法自沈沒與消失的主旋律中抽身;而如果光倚賴靈光一現的外部力量,那麼當計畫的時程到期、工作者氣力放盡之後,地方仍會從焰火的絢爛片刻,落回漫漫長夜的現實中。



      地方創生2.0 的主要習題,也是最幽微的思考面向,便不再是一股腦地保存或復舊,蓋上一大堆的社區文物館來典藏、紀錄、復刻那些消逝中的傳統,而是思索如何重新連結傳統與現在的當代住民生活的意義關聯,創造一叢叢新的紐帶,讓傳統能給予現代人面向未來生命的某些意義感,使即將消失的(過往)得以久留,幫即刻空虛的(現實)得以充填,這個工作說起來看似簡易,但投入過地方工作的人都知道它非常困難,不只需要體力和毅力,而且還要一點文化人類學的情懷,才能在漫長的田野實踐歲月中獲得一些創造性的收穫,同時在自身的生命裡獲得一些長進的成就感。



      已經進行五年(其中因疫情關係中斷一年)的桃園「大溪大禧」文化節慶活動,是一系列2.0 的嘗試中,非常新鮮、活潑而且具有創造性的案例。每一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關公這位民間神祇的壽誕,這是「祭」的起因;在大溪老鎮的商業發跡歷史裡,重義守諾的關聖帝君(在地人尊稱為「聖帝公」)不只象徵著生活世界裡的守護神,而是更具體地體現著所有人進行商賈買賣時的上位人倫價值,因此,每一年週而復始的遶境慶典,便是這個人文傳統儀式化的強調與顯現。但是,隨著現代性為臺灣各個城鎮帶來的穿透與解組,這個祭典隨著大溪人口外移、商業凋落、觀光服務業崛起,不免逐漸形式化,而不再具備著昔日能牢固城鎮精神意志的力量。



      桃園市政府投入資源,由衍序規劃設計的總策展人劉真蓉和眾多夥伴們攜手創造的「大溪大禧」,是一個讓昔日祭典生命重新復活的地方毛細孔工程。在過去這幾年,不論是在烈日當頭的酷暑還是大雨傾盆的午後,「大溪大禧」不僅吸引在地居民和社頭的高度投入,也吸引了像我這樣的台北住民的參與。在高溫下,噴灑著滿身的熱汗,捲入將軍們碩大身形的遊街陣形, 吸吮沿街商家供桌上浮蕩的縷縷香煙,不由自主地也進入這個小鎮的歷史敘事之中,原來樟腦、木器和茶葉各自有各自的演義故事,而廟前廣場俯瞰大漢溪的視野,建構著河階地上不同開墾期的自然空間。當然,這個工程絕非容易,聽著真蓉說過,從面對地方的各種質疑與消極對待, 團隊可是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才一步步建立起信任與主動的合作情誼,而過程中的關鍵,就記錄在這本書裡,套用她的說法,不只是有一種熱愛、投入的思維與內在基因(我一直以為:真蓉對任何神祇和祭典都有一種附身的原始癡迷),還必須有「方法」(methodology),是這種客觀性,讓諸事諸為能包容萬物,找得到最大公約數,而又不失義理的中心。



      海德格在現代人愈來愈偏向科技中心主義的上個世紀初,提出了「天、地、人、神」的一種現象學世界觀——天,意味著自然韻律;地,代表岩石和水流、植物和動物,蘊養眾生;神,是隱而不顯的神性律令,顯現而入於當前;人,則是「終有一死者」(die Sterblichen),人因為體察到終將一死,而能感受到身邊世界裡的天、地、神,進而定奪人在此世的終極意義,從失去世界到重新擁有世界。



      「大溪大禧」每年那幾天的活動,都讓我不斷咀嚼海德格對我這般暮年者的提點,這都得感謝衍序和年輕世代的工作者,能把握到活動裡未必說得清楚的神聖性,把它當作生命的一塊血肉和靈魂而非一件工作來看待。



      或可這麼說:當我們每次離開大溪,大溪卻已常駐在我們心中某個角落了。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