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大腦300問:親身經歷會改變基因?腸道是大腦的感官?人造大腦可能嗎?17位頂尖科學家深度解密

大腦300問:親身經歷會改變基因?腸道是大腦的感官?人造大腦可能嗎?17位頂尖科學家深度解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074244
芭芭拉.施穆茨
鐘寶珍
本事出版社
2022年12月26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7074244
  • 叢書系列:WHAT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WHAT


  • 自然科普 > 大腦科學











      神經心理學家深信:人類總有一天會研發出人造大腦。

      表觀遺傳學教授認為:可怕的親身經歷會改變人類的基因組。

      精神病醫生發現:腸道就像大腦的感覺器官。



      大腦簡直是上帝創造的奇蹟!

      在我們活著的每一刻,大腦都在幫助我們完成大大小小的任務;

      有時候很困難,有時候完全憑直覺……

      大腦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及超過100萬億個突觸正忙碌著,

      大腦利用它們接收的信息來創造一個世界;

      然而,它們是怎麼辦到的?!



      腦電波是什麼?

      錯誤的記憶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你的直覺來自於大腦嗎?

      我們能夠選擇性地遺忘嗎?

      每個人在出生時,大腦都是一樣的嗎?

      為什麼我們的記憶只能追溯到三歲?

      做白日夢的時候,大腦在幹什麼?

      男人與女人的大腦有區別嗎?

      電腦打字的便利性取代手寫字的麻煩,卻也影響了大腦的某種功能?!

      大腦可以優化嗎?如何優化我們的大腦?



      大腦需要什麼才能存活?

      大量的糖。因為大腦不能儲存能量,它必須不斷接收新糖。

      它的神經遞質和突觸還需要水、氧氣和蛋白質。

      它渴望刺激。我們的大腦很好奇,喜歡接收各種形式的輸入。

      大腦無法忍受無聊,閒置而未受到任何刺激對大腦不利。



      人類大約只使用了大腦的百分之十,其餘部分有待開發。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

      這是謬誤。我們始終在使用整個大腦,但並非百分之百意識到這一點。

      例如,開車時我們的大腦有許多功能正在運作,但我們根本不會察覺。

      我們的大腦是如此運作的:這次多用一點這個區域,下次多用一點那個區域,

      依熟練度而定,有些人腦中的特定區域,會比其他人更發達更突出。

      一名長跑健將,會比四體不協調的人更常用到腦中與腿對應的區域,

      並因此讓它更機敏靈活。



      同理,經常閱讀與寫作的人,也會比幾乎不閱讀寫作的人,更常使用與此對應的腦區。此外,有一種情況也會反覆發生,某些腦區突然必須接手其他部位的任務。



      例如,在那些因故失明的人身上,本來一直掌管視力的大腦視覺皮質,現在會被指派其他任務。什麼任務呢?例如,觸摸印象。試想盲人如何透過指尖的敏銳觸覺來閱讀點字。



      為什麼會彈奏樂器的人更有「腦」?

      因為他們鍛練了聽力。

      這對語言發展非常有利,不論在發音或字句腔調、語調、速度及韻律等各方面,

      他們都更能區別其中的差異。

      此外,會彈奏樂器的人,因為擅長分辨聲音語調,學起外語也更容易。

      他們通常比較自律,而且專注在事物的本質。

      最後一點:能讀樂譜的人,辨識空間關係的能力也較好。

      學習讀譜時所使用的大腦區域,與發展空間概念時所使用的區域相同。

      因此,具有音樂專長的人,在需要運用幾何概念的任務上,通常表現優秀。

      最關鍵的是:學音樂的人不止受益於上述所有的好處,

      尤其重要的是,還學會了演奏一種樂器!



      第六感是由大腦來掌控嗎?

      沒錯。所謂的第六感就等同於直覺,它是由我們的右腦來掌控。

      人類的右半腦負責警惕小心以及產生恐懼感這類的負面情緒。

      當直覺浮現時,經常是為了向我們發出「應該留意某種場合或某種人」的訊號。

      第六感要表達的是「小心!」



      我們的大腦是強制性地需要他人,還是它其實也可以自給自足?

      人類是社會動物,這是深植在我們身上的屬性。

      與他人產生社會連結,是人存在的基本動力之一。

      在某些情況下,人類當然有可能對人性深感失望,並選擇離群索居,不與人來往。

      不過這是例外。



      齋戒禁食的人總說自己的腦袋變得更清楚。為什麼?

      我們的腦不是需要很多能量,而齋戒時幾乎完全得不到嗎?


      當我們飢餓時,身體是處在一種蓄勢待發的狀態。

      因為我們最根本的需求之一無法得到滿足,

      所以,齋戒期間的大腦會比平常更專注,

      而這讓我們覺得自己更理智、更清醒。



      本書作者為了探索人類的大腦,訪問了17位世界頂級的神經科學家,

      提出300個具有挑戰性且充滿驚奇的問題;

      透過這300個問題的答案,本書帶領我們了解最先進的大腦研究結果:

      包括人工智慧、長期疼痛、記憶力、表現遺傳學、

      老年痴呆、大腦老化、意識、毒品、夢境、睡眠及學習等議題。

    ?


     





    前言? 藏在大腦裡的奧妙奇蹟



    Chapter 1 理論上你可以讓大腦跟身體分離,並把它存放在營養液裡。

    神經心理學家彼得.布魯格(Peter Brugger)說明,為什麼大腦失去身體就會很難存活。而他為什麼把「直覺」功能定位在右腦?那些自稱能預見未來的人,腦袋又是怎麼一回事?



    Chapter 2 我深信終有一天,我們能建構出具備人類思考能力的大腦。

    神經心理學教授路茲.彥克(Lutz Jancke)思索著,機器人是不是也有人權。



    Chapter 3 可怕的經歷能改變我們的基因組。

    伊莎貝爾.曼蘇(Isabelle Mansuy)的專門領域是神經表觀遺傳學(Neuroepigenetik)。她任教於大學,主要的研究領域是:我們難以忘卻的經驗,如何影響我們基因的表現。



    Chapter 4 至今我還會聽到神經外科醫師提到非功能腦區。

    蘇黎世大學教授暨神經外科醫師路卡.雷格里(Luca Regli)深信,自然造物,大腦這個器官的設計,本來就是要讓我們整體使用的。



    Chapter 5 思考和儲存在大腦裡,並不是分開進行的過程。

    腦神經學家暨世界記憶運動競賽數屆冠軍鮑里斯.尼可萊.康拉德(Boris Nikolai Konrad)知道,當我們有個字在舌尖上卻說不出來時,大腦是怎麼一回事,還有人為什麼會記憶錯誤。



    Chapter 6 能夠很快來到大腦的物質,也會很快就讓人上癮。

    腦神經學家凱特琳.普雷勒(Katrin Preller)與藥理學家尚馬克.弗利奇(Jean-Marc Fritschy)告訴我們,毒品是如何影響大腦,以及毒癮是怎樣形成的。



    Chapter 7 夢是一種主觀的體驗,跟我們清醒時所經歷的一樣真實。

    專門研究夢與睡眠的米夏厄爾.史瑞德爾(Michael Schredl)說明,我們的大腦晚上賣力完成了哪些工作,以及我們在夢中鍛鍊了什麼。



    Chapter 8 當我們在學習時,大腦裡總有兩件或更多件事在同時發生。

    學習歷程專家彼得.克拉弗(Peter Klaver)要解釋,為什麼我們大多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學某些東西,還有我們為什麼會跟嬰幼兒說童言童語。



    Chapter 9 我們應該找出人類智能的原理。

    神經科學家暨企業家巴斯卡.考夫曼(Pascal Kaufmann),正致力於解開人類大腦的密碼。



    Chapter 10 變憂鬱的是人,不是大腦。

    藥學家菲力克斯.哈斯勒(Felix Hasler)批評生物精神病學的「精神障礙是大腦疾病」的理論,他說在科學研究上至今並沒有發現與此相應的標記。



    Chapter 11 我們沒辦法記住自己一生做過、吃過、喝過或錯過的一切。

    心理學家潔西卡.彼得(Jessica Peter)研究老化的大腦,她要說明為什麼我們必須遺忘,還有老年人的腦在哪方面比年輕人的更強。



    Chapter 12 腸道就像是為大腦而存在的感官。

    精神病學家格雷戈爾.哈斯勒(Gregor Hasler)研究腸道與大腦之間的密切關係,並解釋為什麼吃東西對身體是一種折磨。



    Chapter 13 當我突然想隨手記下某些東西,卻說不出這個動機是從自己腦袋的哪裡冒出來的。

    人類有辦法做的動作,沒有幾千種至少也有幾百種。神經生物學教授希爾薇亞.阿爾貝(Silvia Arber)想了解,為什麼我們通常無法同時做好幾個動作。



    Chapter 14 有慢性疼痛問題的人大腦會失去平衡,它產生了變化。

    湯瑪斯.內維安(Thomas Nevian)教授研究大腦裡的學習歷程,他想了解慢性疼痛是如何形成的。



    Chapter 15 大腦神經訊息的傳遞需要彈性,這是所有形式的創意之根本前題。

    約瑟夫.畢修夫貝格(Josef Bischofberger)教授在巴塞爾大學研究「終生學習」。他在對小鼠進行的實驗中,發現了對記憶極為重要的海馬迴所生成的新神經細胞,能使學習更輕鬆。



    Chapter 16 真正有趣的問題,是文學作品裡所描寫的那些,而很少是神經科學期刊所寫的。

    神經學家約爾格.凱塞林(Jurg Kesselring)告訴我們,為什麼那些把人簡化到只剩神經元之間訊息交換的腦科學家畫錯了重點。



    謝辭

    作者簡介






    前言



    藏在大腦裡的奧妙奇蹟




      這原來是要為瑞士的一本雜誌所撰寫的長篇報導,內容是五十個有關思考器官「大腦」的問題,篇幅大約六至八頁,還會附上一些圖片說明。

      

      於是,我埋首鑽研這方面的文獻,努力閱讀專書及研究報告,然後寫下心中所有的疑問,不斷從問題中衍生出更多問題。對於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狀況,我全都感到好奇。例如,一個字明明就在嘴邊,卻怎樣都說不出來。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讓我們的大腦卡住了?而且,我也想知道大腦在夜裡的狀態,為什麼我們睡覺時會失去意識?我在筆記本上,記下了所有腦神經學家與哲學家永遠都在追究的問題:意識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最後我總共累積了三百個問題,並且想從腦神經學家那裡找出它們的答案。我在各大學網站、神經科學網路及各種研究報告中,仔細分析那些專家。他們的專業領域包羅萬象,關於記憶、學習歷程、精神疾病、成癮、睡眠、神經可塑性、神經哲學問題、大腦與腸道間的相互作用等等。最後,我有幸可以與其中的十七位女士及先生,一起討論大腦的問題。在這三百個問題中,我大概針對二十個詢問過好幾位專家,而不管他們對同一個問題的答覆是相近或全然迥異,始終能夠以某種獨特的觀點,為我打開新視野。



      我們頻繁密集地對話,這樣的交流讓人振奮不已,不僅能激發靈感,讓人充滿信心、陷入深思,而且還會感到出乎意料!例如,一位神經科學家試圖在大腦之外尋找意識理念,因為他相信,要理解意識還有自然科學以外的途徑。另一位神經生物學家則把一個令人驚奇的主題搬上了檯面:我們大腦的運作具有隨機成分。



      這些學者專家無不極力以詳盡易懂的方式,來向我說明他們的研究與新發現,因此要讓非專業人士理解這些內容,我並不需要太多「轉譯」。對於真的比較複雜難懂的內容,他們還會以實例再說明一次,並以圖形呈現或拆解大腦模型來幫助我理解。於是,我現在終於知道,我們腦袋裡真的藏著一個無比奧妙的奇蹟。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