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張朋園先生訪問紀錄[軟精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002803
黃克武,周維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2年10月01日
60.00 元
HK$ 57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002803
叢書系列:
深訪中研院
規格:軟精裝 / 196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深訪中研院
分
類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政府出版品
>
文化/藝術
>
人物傳記
同
類
書
推
薦
巴克禮宣教回憶錄[軟精裝]
黃旺成先生日記(二十三)一九三七[精裝]
台魂淚(三):我們的遭遇[軟精裝]
深情回望:李瑞騰受訪錄[軟精裝]
捕捉時代,詩語言的能手-岩上紀念文集[軟精裝]
內
容
簡
介
本書是張朋園先生(1926-)的口述歷史。他從家鄉與家世開始描述在貴州的成長背景,抗戰時期讀小學、中學,到印刷場當學徒、國貨公司當練習生。17歲時進入「軍用衛生人員訓練所」。抗戰勝利後該校併入國防醫學院,1949年先生隨校遷台。隔年,他考上師大史地系,脫離軍隊。師大畢業之後,在郭廷以先生引介下進入中研院近史所(1961)。本書的後半部分介紹他在近史所的經歷,如從事口述歷史、撰寫專書、赴美進修、任教師大,以及他與李國祁先生所共同推動的「中國近代化的區域研究」等。張先生一生筆耕不輟,有關梁啟超、立憲派、民主政治等書享譽士林,至90歲仍出版《從民權到威權: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與轉折,兼論黨人繼志述事》。他的一生不但反映了個人的奮鬥、理想的追求,也看到時代的變遷。這是一本動人的「大江大海」的故事。
目
錄
弁言 ? iii
序 ??黃克武? v
第一章 家世與家鄉? 1
祖籍江西,落戶貴州? 1
「三無」之地 ? 1
一 貧病相依? 1
二 瘴癘之地 ? 5
三 交通閉塞? 6
父親早逝,家道中落? 7
一 父親早逝 ?? 7
二 種植鴉片 ? 8
三 家道中落?10
四 遷居貴陽 ?12
第二章 迢迢求學路 ?15
基礎教育(1935–1941)?15
一 母親同意就學 ?15
二 中學肆業 ?18
從衛訓所到國防醫學院 ?21
省立師範學院 ?27
一 心無旁騖,專心課業 ?27
二 各系師長 ?29
三 師院同學 ?32
四 史地系的幾朵金花 ?39
國文研究所 ?40
一 報考國文研究所 ?40
二 研究所同學 ?42
第三章 近代史研究歷程 ?45
從史博館到近史所 ?45
近史所成立經緯 ?47
初入近史所 ?50
郭廷以先生的引領 ?55
一 從小學徒做起 ?55
二 確立研究方向 ?57
赴美留學 ?62
近史所升等風波?70
研究的深入與開展 ?72
一 繼續研究梁啟超 ?72
二 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78
國際學術合作 ?89
威權時代之經歷 ?96
一 被迫入黨 ?96
二 近史所同仁魏廷朝被捕 ?98
第四章 大學任教與主持系務? 101
兼課與主持所(系)務 ? 101
一 增設博士班 ? 102
二 延聘師資 ? 102
三 學術講演 ? 103
四 設立系圖書館、增加外文藏書 ? 103
前四屆博士班同學? 104
卸任師大行政兼職 ? 106
第五章 郭廷以先生二三事? 109
羅家倫先生的影響 ? 109
與韋慕庭、費正清等人的往還 ? 110
筆耕不輟 ? 112
撰寫史事日誌 ? 113
編纂名人年譜 ? 115
經典史作《近代中國史綱》? 116
近史所的恩怨糾結 ? 117
一 遭「三公」排擠 ?? 117
二 不擅交際,流言中傷?? 119
晚年在美生活及病逝 ? 121
第六章 兩岸學術交流 ? 129
章開沅先生的照拂 ? 129
少小離家老大回 ? 131
結束語? 139
附錄一:師友雜憶 ? 141
我與費正清先生? 141
紀念曾祥和老師 ? 144
李國祁先生的治學與教學 ? 146
附錄二:汪雁秋女士訪問紀錄? 151
家世與雙親 ? 151
求學歷程 ? 157
任職中央圖書館 ? 163
一 跨進圖書館領域 ? 163
二 出版品國際交換處 ? 164
結婚與家庭 ? 170
一 結縭一甲子 ? 170
二 家庭與子女? 173
三 夫妻相處之道 ? 176
健康與養生? 177
附錄三:張朋園學術著作目錄? 179
索引 ? 191
序
序
張老師的口述歷史訪問紀錄終於順利完成,這一本書記錄了一位來自貴州的孩子如何經歷抗戰,投身軍旅,再隻身來到臺灣,努力求學、成家立業而成為一位傑出的歷史學者。
張先生是我在臺灣師範大學的老師。1983-4 年,我在師大研究所讀碩士班的時候上他的「中國現代化專題討論」課程。他當時正與李國祁先生負責國科會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集體計畫,這個課程帶著我們讀了許多現代化理論以及西方漢學著作,開啟了我對學術研究的興趣與新的視野。碩士畢業之後,呂實強先生要我來申請近史所工作。他曾說我和林滿紅是他當所長時主動邀請來所服務的兩個人。
1985 年 10 月我到中研院近史所報到,分配到 B 棟靠近路邊的一間小辦公室,旁邊是李樹桐老師的公子李健民先生。一轉眼竟然已經快要四十年了。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王汎森兄曾送我一幅字,上面寫著「白首下書帷,寂寞太玄經」,這二句似乎是我研究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這段期間,張朋園先生是近史所中影響我最深的一位老前輩。
他的治學精神、為人風範都是我最景仰的。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畢生受到梁超與胡適的影響,主要關懷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民主、科學與經濟發展等問題,並思考在此過程中傳統有何改變的契機,究竟是阻力還是助力?
張先生的問題意識對我深有啟發,我也對近代思想文化,以及梁啟超、胡適等知識分子感到興趣。因為我們研究領域相近,從 1993年開始的二十多年之間,我多次陪同張先生到大陸開會、訪問,這幾次的旅行是我人生之中非常寶貴的經驗,一方面親身遊歷了大江南北,此外也增加了我對大陸學界的深入認識。
我覺得張先生的一生也是一部很精彩的「大江大海」(龍應台的話)的故事。1996 年張先生屆齡退休後不久,我就想幫他完成一部回憶錄。剛開始他也很感興趣,我們見了三次面,談到他的家世與青少年時代。後來他謙虛地覺得自己是一個不重要的小人物(他說自己是“nobody” 無名小卒 ),不值得記錄,訪問工作就中斷了。2003–4 年所中出版了一本《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紀念郭先生百年冥誕與近史所成立五十週年,我趁著這一個機會做了一次張先生的口述歷史,主要集中在郭先生的學術成就,以及他與郭先生的關係。
2015 年是近史所成立六十週年,我組織了一個近史所同仁的口述訪談,書名為《近史所一甲子:同仁憶往錄》,張先生也是其中一位受訪者,訪問工作由陳儀深先生負責。不過這二篇訪問紀錄都不完整。
二年前,張先生已九十多歲,他幾乎每天還來辦公室,下午六點左右準時下班。這時他比較不忙,我又提議繼續做口述歷史。他勉強答應,只是此時記憶力已大不如前,耳朵也變得不好。我大約每天下午四點到他的辦公室,聊一個多小時。我們又連續做了六七次。
這一本口述歷史就是以上述訪問內容整理而成。為了更深入了解張老師的一生,我也訪問了師母汪雁秋女士。再加上幾篇張老師自己寫的師友雜憶,與張老師的編年著作目錄,希望可以忠實地呈現他的一生。我非常感謝周維朋、趙席敻兩位在整稿過程之中的協助。
2008 年十月底,我和張朋園老師先去武漢參加抗戰史的會,又去江西九江的廬山,返回武漢之後我們一起飛去成都四川大學歷史系訪問。我在旅途中曾問過張老師幾個問題:第一:他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是什麼?
他說:他最高興的是能進入近史所,追隨郭廷以先生。而他認為自己最好的著作是兩本梁啟超的書、一本立憲派的書,奠定了學術研究的基礎。
第二,他一生中最遺憾的事是什麼?他說年輕時沒有好的家庭環境,又親歷抗日戰爭,沒有機會好好讀書。他又說中學與西學都很重要,有如人的兩手,缺一不可。他的西學受到費正清的影響,開始接觸史學與社會科學的科際整合,後來又自學政治學。
第三,他送給學生的話是什麼?他說郭先生曾給他四個字,「勤於動筆」,這句話對他有很大的幫助,他轉贈給學生。其次他年輕時脾氣不好,因此而造成一些糾紛,他勸戒學生「不發脾氣」,平和從容地應對生活,追求理想。
第四,健康長壽的養生秘訣為何?他說人要活著就要動,腳要能走路。他堅持早上起床之後在附近走走,鍛鍊身體,順便去市場買菜。這個習慣他一直維持到九十多歲。此外,他說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如果能夠把名與利都看輕一些,會過得更愉快。
這些話對我都深有啟發,並銘記於心。我很高興這一本書在張先生九十六歲高齡之時能夠完成,謹以此書獻給張先生與師母,祝福他們平安健康。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