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古以來森林提供各種不同生態服務效益,默默守護人類社會,但在經濟發展進程,人類不斷地與森林爭地,將森林轉變為農地、建地,在這同時人類也慢慢地忽略森林的多重生態服務效益。然而,隨著氣候變遷議題興起,喚醒森林具有固碳的功能,讓森林一躍成為重要的負碳技術,也成為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當追逐所謂的碳匯及其抵換效益之餘,應該更著重於維持森林整體生態服務的平衡,以及辛苦經營森林林農的生計問題,方能讓森林碳匯能真正為人類帶來永續的效益。森林碳匯的利用不是僅有減量額度一途,從不同國家、組織尺度,森林碳匯都可用來抵減國家跟組織的排放,扮演最直接碳移除的重要角色,也是成本相對較輕的途徑。常常接觸到對於企業需求殷切的企業,大都只關心如何以最少成本購買到林業減量額度,對於森林如何合理永續經營,以及各種伴隨森林碳匯的共效益,卻不聞不問。畢竟森林能提供好品質的碳匯,是需要經營的,更需要時間積累關注,方能永續提供更多碳匯效益。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的急功近利態度,應是發展森林碳匯在提供減量額度方面的最大障礙。
本書是2009年自行出版《植林碳匯專案管理》一書的加強版,隨著2050淨零排放的熱議,希望透過本書對於森林碳匯及抵換機制的完整說明,掀開森林碳匯的神秘面紗,理解到森林碳匯的多方面利用可能,更要強化對於森林經營方能帶來森林多元生態服務的效益,不要只著重於碳效益,這也是國際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對於森林經營的重要體悟。
由於本書撰寫過程長達一年半,因此部分資料礙於前後撰寫時間落差關係,無法完全更新至目前最新情形,還請各位看倌要多多包涵。畢竟寫這本書才知道自己仍有許多有待學習的地方,加上目前森林碳匯議題過於火熱,讓資訊更新非常快速,有待未來持續從不同方式分享更多森林碳匯資訊。
邱祈榮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
林俊成
林業試驗所研究員兼主任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