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黃銘哲出生於宜蘭平原的農家,對耕作不感興趣的他,卻對廟宇中的民俗藝術充滿興趣,成為最初的藝術啟蒙。身為臺灣戰後第一代的藝術家,黃銘哲前期的創作歷程,從宜蘭來到了臺北,之後再遠赴英美,風格經歷了多次的演變,他以鄉土寫實主義繪畫為開端,之後轉換至象徵主義的畫風,更使他連續在「省展」中奪魁。
?
1980年代中期,黃銘哲放棄客觀的審美角度,轉向主觀的審美表達,開始了抽象藝術的創作。1991年起,他的視覺風格漸趨穩定,對人物主題的偏愛傾向,逐漸建立了在臺灣抽象繪畫的定位。此時,運用抽象表現主義的手法,表現內心的意識,尤其線條是其造形思維的重要思考。1996年,黃銘哲成立了立體作品工廠,隔年起暫停平面繪畫,全心投入立體創作,藝術生涯邁向另一段歷程。之前就曾嘗試使用現成物,加以彩繪拼裝,讓畫布中的形體立體化。而立體作品是由金屬材質打造而成,洗鍊的線條與飽滿的色彩,搭配離地的呈現方式,走向了完全視覺的表現。
?
1999年後,黃銘哲承接許多地標性公共藝術的製作,讓他必須走出自我的國度去和外界接觸,如此的歷練和轉變,驅使他創作出「面對現實」系列,從立體作品得來的經驗,回頭影響其繪畫創作。而後,他再度割捨所有的積累,獨身遠赴全然陌生的北京發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的展出,受到了廣大的迴響與肯定。2010年,黃銘哲回到宜蘭定居,他逐漸從情緒波瀾中緩慢沉澱,投入精神意象的表達,十年磨一劍,迎來了藝術生涯的新一波高峰,創作出「生生不息」系列,是其思想與形式的深度契合。從入世到出世,黃銘哲不停追尋個人內心和外在世界相應的形式,如今純粹又嚴謹的抽象元素,宛如一種絕對的宇宙定律,構成了黃銘哲的造形系統,跨越了時空,飛越了紀元。
?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