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i
引言 /001
積累與呈現
這裏早已不是「文化的沙漠」
緊湊型城市的先行者和實踐者
/007
完整而靈活的土地用途管控
/009
歷史建築保護初印象
/012
多元文化氣質下的「獅子山精神」
/015
發展與保護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抉擇
自主保護意識的覺醒
/018
傳承式保護理念的探索
/022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啟動
/028
保育與活化
歷史建築保護政策的里程碑
創建獨特文化地標
/038
前荔枝角醫院 / 虎豹別墅 / 必列?士街街市
延展深化歷史建築原有功能
/047
雷生春 / 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 / 聯和市場
置換新的功能空間
/056
北九龍裁判法院 / 舊大埔警署 / 舊域多利軍營羅拔時樓
新業態活化歷史建築魅力
/067
舊大澳警署 / 美荷樓 / 石屋
留屋留人,以地換地
/079
藍屋建築群 / 景賢里
深化與拓展
把握歷史建築保護發展趨勢
保留文化景觀中的歷史記憶
/091
香港地質公園 / 香港濕地公園 /
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 /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
傳統街區村落中的現代生活
/099
油麻地 / 荔枝窩村 / 大澳漁村 / 鹽田仔
「文物徑」展示香港城市歷史肌理
/109
屏山文物徑 / 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 / 大潭水務文物徑
現代建築同樣承載?歷史
/118
志蓮淨苑與南蓮園池 / 赤柱郵政局
民間傳統建築的活化改造
/127
西港城 / 發達堂 / 前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 / 王屋村古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傳承
/133
長洲太平清醮 / 布袋澳村 / 圍村文化
整合與互動
保護具有共同價值遺產要素
考古遺址系列
/143
東灣仔北遺址 / 九龍寨城遺址 /
九龍城衙前圍村遺址 / 中英街 / 主教山配水庫遺址
寺廟系列
/152
寶蓮禪寺 / 慈山寺 / 東蓮覺苑 / 侯王古廟 /
銅鑼灣天后廟 / 黃大仙祠 / 文武廟 / 廣福義祠
教堂系列
/157
伯大尼修院 / 聖安德烈堂 /
鹽田梓聖若瑟小堂 /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
警署系列
/161
舊赤柱警署 / 舊屏山警署 / 赤柱監獄
軍營系列
/162
威菲路軍營 / 舊域多利軍營卡素樓 / 前三軍司令官邸 /
舊域多利軍營軍火庫 / 鯉魚門炮台
城市設施系列
/169
香港天文台 / 東華三院 / 石鼓洲康復院 /
香港動漫基地 / T.PARK「源.區」
探索與經驗
香港特色的保育和活化之路
完善組織機構
/180
實施評級制度
/183
嚴格評審標準
/185
探索制度創新
/187
建立服務系統
/190
穩定運作模式
/191
實現科學修復
/193
注重活化傳承
/195
優化夥伴合作
/197
保障財務支撐
/199
強化社會宣傳
/202
鼓勵公眾參與
/204vi 宅?香港:活化歷史建築
精細與多元
締造愉快學習體驗文化空間
香港博物館掠影
/209
香港歷史博物館 / 香港文化博物館 /
東華三院文物館 /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 F11 攝影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成記
/217
選址與籌備 / 規劃和建設
交流與合作
實現內地與香港的優勢互補
簽署交流合作協議
/226
合作舉辦故宮展覽
/228
參加相關國際會議
/232
舉辦文化遺產講座
/235
開展青年實習計劃
/236
捐助故宮事業發展
/239
收穫與展望
推動香港保護模式上新台階
打造鮮活樣本,展現多元文化
/246
繼往開來,保育活化在路上
/253
喜迎新機遇,再創新輝煌
/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