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點子來自妄想力:妄想交給腦子,思考交給雙手!引領世界的「使用者介面」研發專家,最強思考工具與實踐策略

點子來自妄想力:妄想交給腦子,思考交給雙手!引領世界的「使用者介面」研發專家,最強思考工具與實踐策略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98809
曆本純一
楊明綺
遠流
2022年11月25日
123.00  元
HK$ 104.55  






ISBN:9789573298809
  • 叢書系列:實戰智慧叢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實戰智慧叢書


  • 商業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思考邏輯/決斷/創意

















    妄想力=天使度 × 惡魔度=具有破壞力的創新

    ?

    引領世界的「使用者介面」研發專家曆本純一,

    獻給「想催生新點子」的人們,

    最強思考工具與實踐策略!

    ?

      ▍ 如何使「妄想=想做的事」成真?

      曆本純一將他的妄想力具體化,提出「7大思考與實踐策略」!

    ?

      1.「天使度」與「惡魔度」的平衡

      2.化為「言語」是最強的思考工具

      3.點子是「已知 × 已知」

      4.嘗試錯誤是與神對話

      5.轉換方向帶來的意外性

      6.打破取捨的平衡

      7.重返「原先目的」

    ?

      .何謂「天使度」與「惡魔度」的平衡?

      越是令人驚豔的發想,天使度越高。技術層級越高的發想,惡魔度越高。

      因此「將妄想化為現實」是大膽與細心之間的平衡!

    ?

      .為何「言語」是最強的思考工具?

      如果能將腦中模糊又籠統的妄想,用一行字提出假設,妄想就能從「想做的事」成為「辦得到的事」!

    ?

      .點子是「已知 × 已知」,是指?

      點子=喜歡 × 喜歡 × 喜歡

      點子=已知 × 某個人的已知

    ?

      .嘗試錯誤是與神對話?

      用雙手「試錯」比用雙臂抱胸「思考」更接近成功之神。

      不斷嘗試、不斷犯錯反而能讓你發現:「啊、原來如此,原來還有這招啊!」

    ?

      .為什麼要重返「原先目的」?

      牢記並且不時重返「原先目的」,就不會錯失任何一個達成目標的手段。

    ?

      ▍ 妄想是發自內心的點子,是100%屬於自己的創意!

      或許熱愛妄想的人在旁人看來像是在「擺爛」,但是曆本教授這麼說:「擺爛是創新的泉源。包容只會妄想的傢伙,也是增強團體的一種方法。」

    ?

      當你需要一些改善生活與工作的新點子時,能引導你切換到創意模式的最強工具,就是「妄想力」!

    ?

    本書特色

    ?

      1.首度由「世界級研發專家」所寫的點子發想與實踐法。

      2.商務與企畫人士、研發人員、學生,都能透過此書得到啟發。

      3.以誰都能理解的案例,說明從「妄想」到「成真」的策略。

    ?

    日台同聲讚賞推薦

    ?

      石井裕(麻省理工學院Media Lab教授)

      安宅和人(慶應義塾大學教授.YAHOO CSO)

      王千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

      王士麒(王一設計創辦人暨設計總監)

    ?

      「妄想」是種子。悉心培育,使其長成稱為「點子」的樹木。一旦從妄想孕育出好幾百棵這樣的樹木,就會造就出名為「願景」的森林,成為新時代潮流。研究腦機介面的世界級權威、也是我的盟友曆本純一的原創力祕密,全都濃縮在《點子來自妄想力》裡。──石井裕(麻省理工學院 Media Lab教授)

    ?

      《點子來自妄想力》不得了!絕對會青史留名,堪稱「議題思考」未來開發版。揭開如此祕中之祕,這樣好嗎?想要打造未來的學生、大人都該看看這本書。思考不夠深入的人,也該看看這本書。這本書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發想。──安宅和人(慶應義塾大學教授.YAHOO CSO)

    ?

      5G XR 元宇宙可能把人類帶往新的空間次元,我們需要更多創意人大膽的應用互動科技,本書將帶領讀者起飛於觀察,翱翔於妄想,落地於行動。──王士麒(王一設計創辦人暨設計總監)



     





    前言

    ?

    序章 何謂妄想?

    .早在智慧手機登場前,就已經研發出SmartSkin

    .認真與非認真

    .想像與妄想

    ?

    第一章 始於妄想

    〈1〉不笑就打不開的冰箱

    〈2〉新奇有趣的東西絕對「不一般」

    〈3〉非凡的妄想造就「阿波羅計畫」

    〈4〉妄想的前方有什麼呢?

    〈5〉德高望重的科學家說做不到,大抵不是真的做不到

    〈6〉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

    〈7〉「天使度」與「惡魔度」之間的平衡

    ?

    第二章 化為言語是最強的思考工具


    〈1〉以「言語」整理腦中模糊又籠統的妄想

    〈2〉以一行字清楚表明「想做的事=claim」

    〈3〉claim不是「答案」,而是「假設」

    〈4〉「想著手進行的領域」不是「claim」

    〈5〉想做什麼,立刻付諸行動就對了

    〈6〉發明是需要之母

    〈7〉著手進行之前,先寫個大綱

    〈8〉思考如何定奪的「捷徑」

    〈9〉早點定奪,就能嘗試更多點子

    ? ?

    第三章 點子是「已知 ╳ 已知」

    〈1〉只要有三種「喜歡的事物」,就能拓展妄想

    〈2〉腦力激盪真的能發想出好點子嗎?

    〈3〉採多數決無法判定

    〈4〉發想點子一定會經歷孤獨這過程

    〈5〉增加輸入(input)的曆本研會議

    〈6〉VR的靈感來自日本桌球選手

    〈7〉透過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流,提升「課題與解決對策」的契合度

    〈8〉對於「未知」的好奇心,可以鍛鍊天使度

    ? ? ?

    第四章 嘗試錯誤就是與神對話

    〈1〉嘗試就對了,就算失敗也沒關係

    〈2〉失敗反而更能確立課題的架構

    〈3〉從別人的否定,得到珍貴建議

    〈4〉十足的行動派──「GAN」發想者的百分之一汗水

    〈5〉「眼高手低」的兩種意思

    〈6〉持續付諸行動也是一種才能

    〈7〉嘗試錯誤就是「與神對話」

    〈8〉自己「想做的事」,就是自己動手做這件事

    ?

    第五章 轉換方向帶來的意外性

    〈1〉人們對於自己發想的點子,總是有所偏見

    〈2〉勇於退場,才能避免「協和謬誤」

    〈3〉既然環境不允許,就讓它暫且沉眠

    〈4〉SmartSkin的研究,始於「通訊」

    〈5〉論文截止收件日的三個月前,才轉換研究方向

    〈6〉藉由轉換方向,提升天使度

    〈7〉賈伯斯的專利訴訟戰

    〈8〉從實驗中的不可思議現象,催生出來的「Traxion」

    〈9〉從列印技術催生出來的光學滑鼠

    〈10〉打破取捨的平衡

    〈11〉藉由醫學知識,進行取捨的廣角HMD

    〈12〉運用神經網路的「extra vision」創意

    〈13〉重返「原先目的」

    〈14〉慣性會萌生無謂的「堅持」

    ? ?

    第六章 關於「人體功能擴增」這個妄想

    〈1〉藉由技術擴增人體功能

    〈2〉科幻小說家與工程師的妄想一致

    〈3〉帶來莫大影響的無數科幻作品

    〈4〉以科技實現「超能力」

    〈5〉讀了艾倫.凱的論文,想像「滑鼠」

    〈6〉人體功能擴增的妄想,始於歌舞伎座的語音導覽服務

    〈7〉和人類「JackIn」的介面

    〈8〉研發過程中,首先要經歷落實妄想這個階段

    〈9〉全球首創的AR遊戲

    〈10〉從喉嚨的活動推敲話語的「Silent Voice」

    〈11〉下載軟體使用的人工內耳

    〈12〉入學考試也要測驗運用AI的「矯正學力」

    〈13〉試圖消弭「時差」的妄想

    ?

    終章 邁向創新泉源不枯竭的社會

    〈1〉妄想能夠打造讓人「突然愣住」的氛圍嗎?

    〈2〉從《光速超能人》妄想出遠端臨場系統

    〈3〉甚至衍生出哲學性問題的「人體Uber」

    〈4〉光靠「選擇與集中」,無法因應未來發展

    〈5〉深度學習這個突破性進展是誰發起的?

    〈6〉科技就是要不斷應用,加以改良

    〈7〉超級重視規則,否定妄想的日本社會

    〈8〉日本理應是妄想大國

    〈9〉每個人都會妄想

    ? ?

    後記






    前言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