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很多方面來說,摩擦學都不是一門新興科學。人類已探索和控制表面的相互作用近千年之久,比我們發展出用來描述摩擦力所需的算式或工具還久遠得多。在傑胡提霍特普(Djehutihotep)的陵墓就有個著名的例子。他是有權有勢的首都首長,四千年前居住在上埃及(Upper Egypt)。這座陵墓裝飾得富麗堂皇的牆上,有一幅現稱為《巨像的運輸(Transport of the Colossus)》的壁畫。這幅畫像的內容是一副木橇上載著一座巨大的石像,由一群工人拖行。在石像腳邊站著一個人,直接把水倒在木橇前方,起初被解讀為純粹只是一種儀式行為。工程師日後看著這幅畫,思量其中是否有更深的含意。這個液體有可能也是早期的潤滑劑嗎?為了要讓沉重的木橇比較容易在沙地上滑行嗎?
2014年,由丹尼爾.波恩(Daniel Bonn)教授帶領的團隊開始尋找這個疑問的解答。實驗設計相當簡單——他們裝載一塊載了砝碼的木橇,沿著混合了不同水量的沙堆樣本拖行,測量使用的力量。他們最感興趣的衡量標準是摩擦係數μ(coefficient of friction,μ發音為「mu」,類似華語「謬」)。這個比值大量用於摩擦學研究(一般來說,還有工程學與科學)中,因其能讓你大概明白兩種材料表面的作用強度*。此數值愈近零,表面愈容易開始滑動。所以,鋼放在冰塊上的μ值會比木頭放在冰塊上還低一點(μ分別為0.03與0.05),而在乾燥柏油上的橡膠的摩擦作用,則比兩者都高18∼30倍(μ=0.9)。這也說明了輪胎有助於汽車停留在路面上的部分原因;我們在第五章會再詳述。藉由測量在愈來愈濕的沙地上拖行的木橇之摩擦係數,波恩就能直接確認倒水對沙子「滑度」的影響。
《黏黏滑滑》一書的核心與材料及材料影響其表面的力量有關。無論如何,我從2007年開始便在工作上投入這個主題。那是我第一次參與運用微結構表面(patterned surface)控制摩擦力與液體流動的研究專題,別的先不提,這個專題讓我開始研究防潑水(water-repellent)材料。後來,當我撰寫《科學與城市》(Science and the City)一書時,這些表面的相互作用不斷浮上我的心頭,從葉子在鐵路上的滑度,到輪胎的抓地力。相較於我們對摩擦力的認知與理解,它對現代世界的重要性似乎大得荒唐。那就是《黏黏滑滑》一書的概念真正紮根的時刻。我開始用「發生在表面的事情」觀點看待萬物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本書於焉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