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立斷:祖古烏金仁波切直指本覺

立斷:祖古烏金仁波切直指本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43349
祖古烏金仁波切
項慧齡
眾生
2022年11月04日
143.00  元
HK$ 121.55  






ISBN:9786269643349
  • 叢書系列:大圓滿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2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圓滿


  • 宗教命理 > 佛教 > 藏傳佛教











      認出心性的第一個剎那就已足夠,

      它好極了!

      所有的念頭都已斷除,

      你看見「沒有什麼可看的」,

      這是你唯一需要去看的。



      立斷是直接、立即地斬斷,不是藕斷絲連的「慢斷」。認出本覺,要如你瞬間抬起目光那般地立即,愈快愈好。



      本覺是什麼?它無可想像、無可造作,在你認出是誰在思惟的剎那,念頭便消融入你的自性之中,它如在水面上作畫,瞬間自現自解脫,你毫無散亂地安落於本覺之中。這是所有「見」、「修」、「行」的核心。



      本書是祖古烏金仁波切在尼泊爾的納吉寺,於十四年中為所有求法者所描繪的一張修行地圖,它涵蓋「立斷」之道的所有關鍵要點。首先,祖古烏金仁波切指出,本覺即是存在於一切眾生之內的佛性,而這本覺正是普賢王如來。接著,他教導立斷的前行——「區分輪涅」,我們區分自己平凡的身、語、意是源自正覺狀態的身、語、意。在此不共的前行之中,「身」的前行是金剛杵姿;「語」的前行是「吽」字語瑜伽;「意」的前行是探察念頭的「生、住、滅」,我們由此發現念頭無生亦無滅,而看見空性。此外,還有不共的奢摩他(安落於真如)與毘婆奢那(保任於本然),前者是透過心的探究而平等地安住於被認出的心性,後者則是指將那份「認出」帶入日常活動之中,並且不失其相續性。



      「椎擊三要」的法教則是正行,這「三要」分別是:「直指本來面目」、「唯於此中決斷」、「對於解脫得把握」。我們應該先認出自己的本來面目——佛性;接著,決斷一切諸佛的三身盡在真如之中;最後,明了念頭生起即解脫,而對解脫生起信心。



      烏金仁波切一再地強調認出本覺應該是立即的。如果你注視自己的鼻子,那是奢摩他。如果你抬起目光、往上注視,在那個剎那,只有赤裸的本覺,別無其他。



      請放下、安落於本然如是之中。


     





    【推薦序】與虛空同在�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

    【序言】尋找你自己的心性�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

    【前言】完美無瑕的密續修行者——祖古烏金仁波切

    �瑪西亞.賓德.史密特(Marcia Binder Schmidt)

    【導言】在心之內,一切皆圓滿



    第一章? 基

    佛與眾生都在「基」的任成之中

    符號、實義與徵相

    一切法在本覺的虛空中顯現

    本覺虛空無增無減,就是這樣

    掌握普賢王如來的狀態



    第二章? 立斷的前行

    「區分輪涅」——區分輪迴與涅槃

    大圓滿不共的前行

    注視自心,認出心性

    讓疲勞的心性休息



    第三章? 大圓滿的奢摩他與毘婆奢那

    大圓滿教導不共的奢摩他與毘婆奢那

    現證諸法皆空

    安落於真如

    保任於本然

    處於本覺,顯空雙運



    第四章? 語言與文字猶如米糠

    共的奢摩他帶著一絲貪執

    善念與惡念於本覺中解脫

    本覺是自生的

    本覺具有自明了的正念

    真正的見地超越二元分別

    大圓滿與大手印的「正念」

    覺察散亂,離於輪迴

    念頭消融於本覺的虛空



    第五章? 大手印與大圓滿的比較

    大手印與大圓滿唯一不同之處

    大手印與大圓滿的修持對境

    顯相與本覺是雙運的

    把修持融入日常活動之中

    本淨與任成

    充滿本覺的明空雙運



    第六章? 椎擊三要

    第一要:直指本來面目

    第二要:唯於此中決斷

    第三要:對於解脫得把握

    看見「沒有什麼可看的」

    決心要離於念頭

    「殺死」迷妄,唯有三要

    我們從未與本具的心性分離

    認出、修持與證得穩固



    第七章? 直指赤裸的本覺

    構成自生本覺的三個面向

    決斷法教的兩種方式

    指出赤裸的本覺,即身證悟



    第八章? 直指

    直指本來面目

    認出「無時」的第四時

    分別心停息,法身赤裸顯現

    兩種指出心性的基本方式

    決斷「這就是了!」

    本覺就在那裡!



    第九章? 增盛那分「認出」

    無修、無散亂地保持本然

    念頭自現自解不間斷

    念頭從自性生,消融於自性

    心才是真正的感知者

    以一座橋跨越匯流的百川



    第十章? 二元心與本覺的特徵

    遍基、遍基識、意識與末那識

    遍基與本覺的差異



    第十一章? 區分二元心與本覺

    放下的剎那,就只有心性

    如電光閃照般的凝視

    只管「認出」就好

    二元心與本覺的差異

    沒有什麼要去禪修的

    當下的心即是本覺



    第十二章? 觀看者與被觀看者

    觀看者與被觀看者是無二的

    大聲叫喊出「呸」!

    實證本然的狀態

    心是顯空雙運的

    非造作的本然——這就是了!



    第十三章? 本覺的功德

    心與虛空融合,如無雲晴空

    本覺的意義

    諸法從本覺的妙力之中生起



    第十四章? 解脫的法門

    生起即解脫

    水中作畫,不留痕跡

    認出本覺時,一切都解脫



    第十五章? 三虛空瑜伽

    認出心的體性,三虛空就結合為一

    三虛空無須被融合

    「外空」的虛空無方向的限制

    「內空」的空心無生、住、滅

    「覺空」的密空了無三時的念頭

    沒有什麼可被看見

    無為的剎那即能摧毀三毒

    在無參考點的虛空中,徹底地放下



    第十六章? 入於四時佛平等?

    四時修持不息法性的續流

    等同於一切佛的狀態

    入於四時佛平等

    於黃昏自然地集攝諸根

    於午夜使識入寶瓶

    於黎明自然地明現本覺

    於白晝封印顯相

    日日夜夜保持無散亂



    第十七章? 正念

    正念是成就「無散亂」的法門

    念智與念知

    本智沒有二元執取

    自生智離於束縛,也離於解脫



    第十八章? 座上修與座下修

    把修持融入日常活動之中

    座下修即是座上修



    第十九章? 歸根結柢就是見地

    生起真實的自信

    對境是顯相,不具實有

    正解空性,萬法無咎



    第二十章? 立斷與頓超雙運

    認出三身為你的自性

    五身與五智是無別的

    念頭從你的本覺之中現起

    離於固著,不執取諸法



    第二十一章? 修持的徵相

    覺受僅僅只是覺受

    在慈心的剎那,空性顯露

    虔敬心與悲心是無上的法門

    充滿悲心的空性



    第二十二章? 《離戲之究竟上師成就法》

    �作者:祖古烏金仁波切�藏譯中:喇嘛巴滇



    第二十三章? 《離戲之究竟上師成就法》釋論

    前行

    正行

    迎請

    持誦

    持金剛誦

    結行



    第二十四章? 《中陰直指祈願文》

    �作者:龍欽繞絳尊者(Longchen Rabjam)�藏譯中:喇嘛巴滇



    第二十五章? 《中陰直指祈願文》釋論

    第1頌�第3頌�第4頌�第6頌�第7頌�第8頌�第9頌�第10頌

    第11頌�第12頌�第13頌�第14頌�第15頌�第16頌�第17頌�第18頌

    【附錄】《甘露點滴》(Drop of Nectar)

    �紐修堪仁波切(Nyoshul Khen Rinpoche)



    ?





    推薦序



    與虛空同在

    明就仁波切(Mingyur? Rinpoche)




      已故的怙主祖古烏金仁波切是一位偉大的上師、密續行者、金剛上師,也是我的父親。當我年幼時,他懷著甚深的慈悲教導我如何禪修,而他也以相同的慈悲對待所有的弟子。這些弟子來自亞洲、歐洲與北美洲各地,佛法從祖古烏金仁波切心中流瀉而出,注入所有願意習法之人。他們來到他位於加德滿都谷地邊緣的閉關所——納吉寺(Nagi Gompa),坐在他的跟前,領受法教與灌頂。本書集結了祖古烏金仁波切給予弟子充滿光彩的智慧與指引。



      當我年幼時,我飽受令人心力交瘁的恐慌症之苦,童年大部分的時間都活在恐懼之中。出身一個禪修者輩出的家庭,我熱愛「禪修」這個想法,但是卻有點懶散。在煎熬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終於鼓起勇氣,詢問母親是否能夠代我向父親提出請求,容許我正式地在他跟前學習。父親首肯,並且在接下來的三年之中,以他的親身經驗教導我禪修的法門,並且指出與我的念頭、情緒為友,以及自解脫五毒的道途。



      在學習如何禪修時,我真心地想要取悅我的父親。我採取禪修坐姿,精進地坐著,蹙眉專注。我們一起安靜地坐著,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會抬頭看著父親,尋求他的認可。在這些時刻,他會用那雙溫暖又充滿耐心的眼睛看著我,並且說:「阿米(Ame,這是祖古烏金仁波切對幼年的明就仁波切表達愛意的暱稱),你在做什麼?」我回答:「(我在)禪修。」然後他會面帶微笑,邀請我「與虛空同在」(to be with the sky)。



      我之後瞭解到,他是在邀請我放下對二元造作之心的執取,以及放下執取的企圖。他以身作則地教導我,本覺是任運自成的,無須被造作。本覺就是自生智(self-existing wakefulness;藏rang byung ye shes,音「讓炯耶喜」),它的體性是空的,但並非空無;本覺猶如虛空般既空又明。這一向是我父親傳法的方式,他總是安住於心性之中。



      之後,當我質疑自己學習禪修的能力時,他告訴我,我具有佛性,而佛性是我本具的真實自性。他說,即便是街道上的狗,也都如所有眾生般具有佛性。我相信父親所說的字字句句皆是由衷之言,我百分之百地信任他,但是我還是有點懷疑:「一隻狗怎麼會與我一樣擁有相同的自性?我們怎麼會都擁有佛性呢?」當我提出這個問題時,他要我不要去想我們的色相,而要去思考人、狗或任何眾生的體性,以及那佛性並非是造作的或有為的,反而是從無始以來,就自然而然地存在於我們之內。我的父親就是這個樣子,他懷著真誠且堅定不移的仁慈與喜悅,慢慢地引導你剝除遮蓋佛性的層層障蔽,認出你的真實自性。



      許多弟子也如我一般,在祖古烏金仁波切跟前領受甚深的禪修教導。我們透過每一個提問而有所學習,而這學習並非只是來自字字句句,也來自隱藏於字裡行間的深意,以及他身體力行、饒益眾生的典範。



      本書記錄了我父親的一些弟子的習法經驗,在十四年期間,他們領受了關於「立斷」(cutting through;藏trekcho,音「徹卻」)的法教。許多法教是以問答的方式呈現,其中包含了竅訣,並且針對早期的管制書籍《金剛心》(Vajra Heart)內的法教作了釐清。由於《金剛心》大部分的內容如今已刊載於其他的出版品,所以,本書重新回顧了修持立斷的所有要點。在眾人悉心地彙編之下,本書清楚地呈現出我父親以及他的上師桑天嘉措(Samten Gyatso)的傳法風格。



      我要向所有參與本書翻譯與出版的人員獻上最深的謝意。我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甚深的大圓滿法得以傳續不息,饒益無數眾生。猶如祖古烏金仁波切滿懷慈悲地授法一般,願諸位在領受法教之時,亦心懷慈悲。



    序言



    尋找你自己的心性

    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




      我記得,祖古烏金仁波切總是提及他的上師桑天嘉措(Samten Gyatso)仁波切在傳授關於「心性」(mind nature)的法教時,一定會一再地確認弟子是否已瞭解他所傳授的內容。一旦弟子們在他的羽翼之下,他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孜孜不倦地重複講授這些教導,並且召喚弟子前來,親自驗證並確保他們已經瞭解。我認為,桑天嘉措仁波切影響了祖古烏金仁波切,後者的教學風格也如出一轍。



      十四歲那年,在祖古烏金仁波切位於納吉寺的小房間之內——距離我們現在所在之處不遠,我第一次領受了直指竅訣(pointing-out instructions)。那時,仁波切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這些竅訣,當天是如此,隔天亦是如此。他以手勢、通用的語言與事例來說明,而這些皆是以蓮師、大譯師毘盧遮那(Vairotsana)等大師的語錄為本。



      時至今日,最重要的法教尤其是在於尋找你的心性;這是最主要的事情,也是佛教的核心。不論祖古烏金仁波切傳授了哪一種法教,他都試圖把它帶回到「心性」之上,使你能夠實證自己的心性。環顧現下的景況,我瞭解到我們當時何其幸運,而我們現在已很難領受到如祖古烏金仁波切所給予的教授。你可能會領受一整套完整的法教,或只得到某種口傳(reading transmission;藏lung),而且在受法之後,你將必須自己理出頭緒。



      這不是祖古烏金仁波切的作風。他保任於心性之中,而且(當他傳法時),彷彿我們是在一起沐浴一般。或者,以另一個例子來說,那情況猶如我們一起釀酒,一起壓榨葡萄。你從每一個剎那之中得到某種東西,或明白某種道理。就我個人而言,那種教授是非常重要的。「心性」的教授是根本的、核心的教授。然後,你從紐修堪(Nyoshul Khen)仁波切與堪布南卓(Khenpo Namdrol)那裡領受法教,並在某個時刻就能與這法教相契合,而那不僅僅只是智識上的契合而已。但是,如果你沒有心性(的體驗與覺受),光只是聽聞所有的文本,那麼,它就會變得有點沈重,繼而變成另一種智識上(的追求),你因而不知道從何處契合。



      重點在於,祖古烏金仁波切受到他的上師桑天嘉措仁波切的啟發,因而展現出(相同的傳法風格)。他以這種方式對我傳法,也以同樣的方式對眾多弟子傳法,這是我親眼所見。他所傳授的那些法教,全都包含在這本《立斷》(Vajra Heart Revisted)之中。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