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文字學家的寫字塾 一寫就懂甲骨文01:動物篇

文字學家的寫字塾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8667106512282
施順生,許進雄
字畝文化
2022年10月19日
117.00  元
HK$ 111.15  






ISBN:8667106512282
  • 叢書系列:Learning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7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Learning


  • 文學小說 > 國學常識 > 字詞分析











    本書將帶給你最「酷」的能力——你會寫甲骨文!

    「文字學家的寫字塾」帶你了解古人造字創意,並且教你寫甲骨文。

    認識日常用字的前世今生!穿越時空,體驗古代社會文化。



      本書根據國際甲骨學權威許進雄教授的《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動物篇〉,精選最具代表性的甲骨文字形共52字(含異體字形共153字),由許進雄教授與施順生教授,專業解說每個字的造字創意以及字形演變,並分解甲骨文的筆畫與筆順,製作甲骨文習寫圖例,帶大家一筆一畫的學習書寫甲骨文。



      每頁一字。首先,以5.5 × 7公分的大字格製作圖例,清晰呈現這個甲骨文的字形,有助記憶與辨識;並附這個甲骨文的釋義,解說該字的造字創意、字形演變。其次,以1.8 × 2公分的小字格,製作分解圖例,示範這個字的每一部分的筆畫、寫法,並以標號顯示筆順。接著,當然就是最「酷」的部分囉——歡迎進入文字學家的寫字塾,由兩位塾師指引,利用頁面下半部的練字字格,動手書寫甲骨文!



      先寫早期字形,再寫演變的字形。這個過程,幫助我們增進對文字演變的理解,邊寫甲骨文,邊懂古代社會!



      「文字學家的寫字塾」系列,依照古代社會生活情況,分為以下主題:動物篇、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篇、器物製造篇、人生歷程與信仰篇。透過這些篇章,一一介紹我們今日常用的字,這些字的前身——甲骨文,長什麼樣子、是怎麼寫的。



      學寫這些日常用字的甲骨字形,我們彷彿穿越時空,回到古代社會,寫著古人寫的字,懂得這個字最初的構成、意義,以及背後所反映的古代社會文化。學寫甲骨文,不僅是學會寫古人寫的字,也幫我們打開了一扇出入古今的神奇之門!



    本書特色



      ★精選字形

      收錄共52字,含異體字形共153個字。



      ★詳盡解說

      分析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不同階段字形演變過程,了解現代文字從何而來。



      ★輕鬆學寫

      精製筆畫圖例,輕鬆跟著寫出甲骨文。



      ★全新學習

      首創透過實際書寫,領略古文創字智慧。



      ★權威審定

      甲骨文權威學者審定,對於字的創造與演變,解說最正確。



      ★主題分類

      選字多元豐富,依主題有系統的學習。



    聯名推薦



      曾永義 中央研究院院士

      黃啟方 前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

      蕭麗華 佛光大學文學院院長

      王基倫 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謝佩芬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


     





    作者序



    了解字的前世今生,進而認識漢字之美

    施順生




      許進雄教授,獲安陽博物館(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甲骨展覽廳評為甲骨學最有貢獻的二十五名學者之一,是甲骨學界的權威學者,著作等身,享譽中外。而教授近年於字畝文化出版的《字字有來頭》套書,即是本著「科普」的精神,將深奧的甲骨文字形及造字創意,輔以傳世古籍和考古出土文物,以通俗的寫法展現在世人眼前。書中處處可見教授在甲骨學、文字學、考古學與民俗學的綜合研究成果,卻又深入淺出、明白易懂,也獲得了許多圖書獎項的認可。



      為了持續推動甲骨文的學習風氣,許進雄教授和字畝文化的馮季眉社長提出了甲骨文「生字簿」的企畫,並邀請我參與,配合《字字有來頭》套書,挑出最具代表性的120個字,將不同的甲骨文字形透過彩色繪圖,從第一筆到最後一筆,一一展現出字形的筆順,讓初學者依照筆順來學習甲骨文。於是,在2020年7月,《文字學家的寫字塾 一寫就懂甲骨文: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出版了,這可說是甲骨文學習上的一大創舉。



      當然,也有人懷疑甲骨文是否有筆順?董作賓先生在《殷虛文字乙編.序》中提到:「毛筆書寫的字跡,在甲骨文中,但經書寫而沒有契刻的文字。……可以看得出他用筆是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直與現代寫字的筆順無異。而契刻的方法,則是先刻每字的直畫,後刻它們的橫畫,和書寫是迥然不同的。」董先生認為殷商占卜時,刻寫者用毛筆書寫甲骨文,用筆是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的,與現代寫字的筆順法則無異。



      在推出周年特別版本後,便正式開啟了《文字學家的寫字塾 一寫就懂甲骨文》系列,配合《字字有來頭》系列的各冊主題挑選文字。每字之下,首先羅列此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代表字形;再者,簡要介紹此字的造字創意──創意方面是依據許教授於《字字有來頭》的創見──以及各階段字形演變的解說,讓讀者能輕易了解該字三千多年來的「前世今生」;最後,以顏色示範出甲骨文的筆順變化,讀者可於練習空格中試著書寫。



      要特別說明,前兩部分主要是為了讓讀者在練習書寫甲骨文外,又可增進對該字古今字形演變的理解,希望讀者能因理解而認識、因書寫而喜愛。而我平日在大學的甲骨文、文字學教學中,也都特別注重古今字形演變的介紹,這回更是多方查閱了各種甲、金、篆、隸、楷「文字編」的新書,精挑細選,篩選出各階段的代表字形,並精要的介紹其演變的特點。



      此外,例如楷書中常見的「?」,是火部置於字形下方時的變體,但「為」、「廌」、「鳥」、「燕」、「魚」、「馬」等字,雖都有「?」形,本義卻都不是「火」的意思,而是動物身體的不同部位。又例如「象」、「龜」、「魚」、「兔」四字,筆畫都是由「□」形開始的,但也都代表著這些動物的不同特徵。這些都會在各個字形解說中仔細說明,比對起來相當有趣。



      本書的古今字形演變說解,主要列舉的幾個重要變化階段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與楷書,分別介紹如下: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商、周時代,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龜甲以龜腹甲最多,獸骨以牛肩胛骨為主,但也曾發現六片人類的頭蓋骨上面寫有甲骨文。書寫甲骨文的時代,是從商代後期(西元前14至前11世紀)、盤庚遷殷至帝辛(商紂)到西周前期,主要是君王占卜時留下的紀錄。當時的人們對於大自然的日月風雨、人們的生死病痛、生活的農獵漁牧、祖先的祭祀福佑……,都充滿了未知和期待,君王於是利用占卜以祈求鬼神護祐,並將卜問的日期、內容、吉凶判斷、事後檢驗結果等,刻寫在占卜的甲骨上,這就是現今所看到的甲骨文。本書所引用的全是殷商甲骨文,主要出土地是在河南安陽小屯村(今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西郊鄉小屯村)。



      甲骨文是目前發現最早且成體系的漢字。因為常常可從甲骨文中看出造字的創意,所以也是研究漢字造字創意的最主要材料。此外,甲骨文還有以下特點:



      (一)象形程度高

      象形程度高是指甲骨文字形寫起來與那個字所表示的物體很像,如「鹿」□、「虎」□、「象」□等象形字,字形與動物本身的形象十分相像。又如「為」、「蠱」等表意字,組合兩個以上的形體以表示另一字義,但其中個別的形體,象形程度也是非常高的:「為」字的甲骨文□、□,像一隻手牽著象的鼻子去工作,有所作為的樣子,字形中的手寫成「又」□、□,像手臂和三隻手指的樣子;「象」寫成□、□,像一隻軀體龐大、捲鼻大耳的大象。「又」、「象」兩形的象形程度都是很高的。另一個表意字「蠱」的甲骨文□、□、□,是食物器皿中有小蟲的樣子,若誤食會導致疾病。字形中的「皿」作□,是像一個圓體且有圈足的容器;「虫」作□、□,是像一條蛇彎曲的形象,代表蟲子。「皿」、「虫」兩形的象形程度也是很高的。



      (二)異體字形多

      甲骨文中常見一個字有繁簡不同的異體字形,如「牧」字□是一隻手拿著牧杖在驅趕牛隻的樣子,其中包括「牛」□與拿著牧杖的手「?(?)」□,是個表意字。但也可以將「牛」換成「羊」而寫成□,或是將「?(?)」換成「殳」而寫成□、□,有時也會增加「彳」形成□,以表示在路上驅趕牛羊,或是增加「止」形而成□,表示是用腳走路,有時更會同時加上「彳」與「止」而成□,表示用腳在路上走路。可見甲骨文的造字著重在意念的表達,且想像力豐富,對於字體的繁簡、形體的左右位置,都是活潑多變化的,寫起來更加有趣味。



      二、金文

      金文主要是指在商代、周代、秦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秦以後的朝代雖然仍有在青銅器上鑄刻文字,但重要性大減。青銅器的成分是金屬的銅和錫,所以,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這段時期的君王、貴族、大臣,常將自己的豐功偉業鑄刻在青銅器上,並將青銅器放在宗廟裡祭祀祖先,以此勉勵子子孫孫要永遠傳承家業。可以放在宗廟裡祭祖的青銅器稱「彝器」,主要分作五類:烹煮器(如鼎、鬲、甗)、盛食器(如簋、簠、豆)、酒器(如爵、角、尊、鳥獸尊、壺)、水器(如盤、匜、鑑)、樂器(如鐘、鐸、鈴);反之,不能放宗廟祭祖的則稱「非彝器」,主要有兵器(如戈、劍)、璽印、貨幣、符節、度量衡(如量、權)。



      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就記錄著西周宣王時,周天子(即周宣王)冊命「毛公」掌理國家軍政大權,並賜予豐厚的賞賜用以祭祀和征伐。毛公因此頌揚天子輝煌的美德,更鑄鼎記錄自己這段豐功偉業,並以「子子孫孫永寶用」來勉勵後代子孫要永遠寶藏此鼎。又如「秦始皇詔文權」,記錄秦始皇二十六年兼併天下和統一度量衡的豐功偉業。這一詔文鑄刻在青銅「權」上,而「權」即是古代測量重量的秤錘。



      金文字形的特點有:

      (一)有比甲骨文更原始的字形

      古人對鑄造青銅器是非常慎重神聖的,因此,商代和西周青銅器上的文字非常高雅優美,有些甚至還保留比甲骨文更原始的字形,更能體現造字的創意。如「止」字甲骨文寫作□、□,乃是像腳掌和三隻腳趾的樣子,但甲骨文晚期的形體□,已經看不出腳掌的樣子了。不過金文裡的「止」作□、□、□等形(以上三形截取自金文族徽文字),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腳掌和腳趾的形狀。又如「象」□、「牛」□、「羊」□、「犬」□等,這些金文字形都比甲骨文來的更加原始。



      (二)異體字形逐漸減少

      金文的異體字形不如甲骨文多,如前面所提到的「牧」字,到了金文只剩下兩種字形□、□。現在再舉「牡」字為例,「牡」的甲骨文作□、□,是「牛」字加上表示雄性生殖器的「士」字,用以表示公牛。而雄羊、雄豕、雄鹿,則依此類推而寫為□、□、□等形。金文則只剩下表示公牛的□和增加表示雄馬的□,小篆更只剩下表示公牛的□。許進雄教授認為是因為殷商時期,常占卜以不同性別的動物來祭祀鬼神,所以在字形上就特別區分動物的種類與性別。但金文的內容主要在記錄作器者的豐功偉業,與占卜時挑選不同性別的動物無關,因此,金文的「牡」就只剩下牛、馬兩種動物,可見金文的異體字形逐漸減少。



      三、籀文(大篆)、小篆、古文

      西周宣王時,太史籀曾經整理當時的文字,整理好的文字被稱做「籀文」或「大篆」。而小篆是秦國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由李斯、趙高、胡毋敬執行「書同文」的政策所整理完成的文字。古文則是戰國時期東方六國所寫的文字。



      周王朝時代,公卿大夫的貴族子弟在八歲時進入「小學」,學習「六藝」(五禮、六樂、五射、五馭、六書、九數)及「六儀」的十二項課業,而「六書」,即「文字學」,就是其中的一項功課。到了春秋戰國,天下分崩離析,禮樂制度崩壞,各國的文字也逐漸開始形成差異,如「安」被寫成:□(秦)、□(齊)、□(燕)、□(晉)、□(楚);「昌」被寫成:□(秦)、□(齊)、□(燕)、□(晉)、□(楚),文字差異或小或大。



      小篆的形體,在春秋戰國時就逐漸形成,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就下令依照秦國書寫的字形為主去整理文字,並將六國不同的字形廢除,成為頒行天下的「小篆」,成為秦代主要的書寫文字。皇帝的詔書、統一度量衡的標準器(如「秦始皇詔文權」、「始皇詔陶量」),及始皇出巡天下時的刻石(如「泰山刻石」、「會稽刻石」)等,都是使用小篆。



      小篆字形的特點有:

      (一)均衡、對稱的結構

      小篆字體講求均衡和對稱,如「進」□、「漁」□、「牧」□,皆是左右結構均衡的字;又如「風」□、「蠱」□、「隻」□,皆是上下結構均衡的;左右對稱的字,如「舞」□、「燕」□、「牢」□,則是左右完美對稱。



      (二)筆畫轉彎處圓弧而不方折,筆畫粗細一致

      如「鹿」□、「虎」□、「象」□,或是方形的「囗」字□,都可以看到所有筆畫的轉彎處是圓弧而不方折的,而且筆畫粗細一致,這些都是小篆字形的特點。



      四、隸書

      隸書是秦國統一天下後,由程邈整理完成的文字。秦國統一天下後,大量徵召百姓和罪人,發配戍守邊疆、修長城馳道、築宮殿陵墓……,漢高祖劉邦在擔任泗水亭長時,就曾奉命押解罪犯,從沛縣到驪山去服勞役。因此,各地官府的文書資料繁多,若一一以小篆均衡、對稱、圓弧、粗細一致的字體書寫,是既緩慢又繁重。於是,獄吏程邈便整理從戰國晚期就逐漸形成的字體,這種俗寫字體是將篆體簡化而來,減少了筆畫,也將曲筆寫成直筆、圓弧轉彎寫成方折轉彎。因為寫來比小篆更快、更簡易,所以,秦始皇採納了程邈整理的字體,提供官府「徒隸」獄吏們使用,因此稱為「隸書」。隸書也就成了秦代書寫時的輔助文字。



      秦代的隸書被稱為「秦隸」或「古隸」。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發現「睡虎地秦簡」,是戰國晚期到秦始皇時期的竹簡,字體筆畫方折且不拘粗細,行筆自由而便於書寫,並一直沿用到西漢初期。但「秦隸」仍保留不少小篆的特點,與西漢中期以後的「八分隸」不同,所以又被稱為「古隸」,文字學者也因此將「秦隸」歸入「古文字」的研究範圍內。



      漢代中期以後的隸書被稱為「漢隸」或「八分隸」,字形呈現扁方形,「蠶頭燕尾」、「波磔」,就是「八分隸」的特殊筆法。



      五、楷書

      楷書在漢魏之際出現,並在南北朝時成為碑刻主要書寫文字。唐文宗時楷書成為法定文字,地位已取代隸書。



      楷書的字體,去除了隸書「蠶頭燕尾」、「波磔」的特殊筆法,因為平直方正、結構嚴謹,是可以做為楷模的字體,因此稱為「楷書」。唐代的楷書名家,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他們的作品都被後世奉為習字的範本,一直影響至今。



      了解了甲、金、篆、隸、楷古今字體的特點,而本書也秉持著「科普」的精神,希望能用淺顯易懂的說解,將深奧的甲骨文及其古今字形演變,分享給讀者,讓大家能夠輕易的了解一個字三千多年來的前世今生,進而認識漢字之美。



      最後,要感謝許進雄教授、馮季眉社長、戴鈺娟編輯,對本系列前置規畫及編輯過程的傾力相助,終能圓滿完成此書。也要感謝逢甲大學中文系宋建華教授,提供電腦小篆字體讓學界免費使用。時值新冠肺炎反反覆覆侵擾著我們的生活,在此敬祝大家健康平安!疫情早日平息!





    ?




    其 他 著 作
    1. 文字學家的寫字塾 一寫就懂甲骨文: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