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Google地球與秦漢長城

Google地球與秦漢長城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475004
邢義田
三民
2022年10月05日
193.00  元
HK$ 173.7  






ISBN:9789571475004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9 x 26 x 1.9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凡一種學問能擴充他做研究時應用的工具的,則進步;不能的,退步。」

    ── 傅斯年──



      本書為秦漢史重量級學者邢義田利用Google地球遙觀秦漢所修築之長城的研究成果。作者藉Google地球,搭配前人的研究以及史書中的記載,考察出長城的經緯度,也找到許多以往研究及實地調查中未曾報導過的長城遺址,對今後的長城研究及考古發掘有所助益。書中使用了許多經緯度資料、空照圖、地形圖,以及數百張Google地球的截圖,以圖像及數據,帶領讀者一探秦漢長城的遺跡。



      【田野考察與Google地球】

      利用GPS來取得較為精確的遺址定位,在考古調查和挖掘遺址中已十分常見,在二十一世紀之後,Ggoogle公司推出了「Google地球」,使用者能輕鬆取得地球上任何地點的經緯度。2006年時,作者也嘗試將嶄新的科技工具使用在研究當中,作者先考查實地並取得經緯數據後,再利用Google地球進行分析,並於書中分享了自己的研究。



      過去踏查以「眼見為憑」,很容易忽略許多大面積但不是很明顯的遺跡,但使用Google地球將視野拉高,從天空往下看後,可以觀察到許多過去無法察覺的自然地貌和人為遺留的痕跡,作者集結各遺址的定位資料後,利用Google地球準確地重建個遺址間的相對位置和塞障烽燧的布局。



      而確定遺址位置的工作,則可以重新繪製遺址分布圖,進一步解決遺址比定的問題,能夠更全面的重構出漢代的邊防系統,並看出後代的變化。



      【疫情來襲與考察新工具的運用】

      要如何運用Google地球「遙觀」長城與障塞遺址呢?有關長城研究很多,但長城待解的謎團仍舊不少,加上新冠疫情爆發,關閉邊界的各國也讓實地考察成為不可能的任務。於是,作者利用Google地球開始「遙觀」長城,在綿延的山巒間和廣大的大漠中不停探索,用作者的話說,是「依賴極少的線索與極大的幸運」,尋覓長城與障塞遺址的蹤影。作者將這幾年的研究紀錄下來,希望對之後的研究有所助益。



      從蒙古國南戈壁省貫穿到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有一道總長近800公里的長城,但這座長城到底是何時由何人修建,中外學者意見分岐。作者也嘗試著使用「遙觀」找尋未曾被發掘的遺址,取得經緯度數據,評估各種可能。有了經緯度數據後,也能方便之後有系統、全面性的挖掘考古,出土的文物也能幫助學界更深入了解這段歷史。雖然秦漢長城仍有許多謎團未解,但新工具的使用,對今後的長城研究及考古發掘定然有所助益!



      *秦漢史重量級學者邢義田老師研究不藏私!

      *當疫情來臨,實地考察只能另闢新徑,令人想像不到的Google地球使用方法!

      *數百張Google地球照片,從高空「遙觀」秦漢長城!



    齊聲推薦



      王汎森|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校長

      王長華|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范毅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退休研究員

      蔡博文|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退休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代 序:新工具與新史學──用Google地球探索秦漢長城



    第一章 Google 地球的前世今生

    一、飛翔和鳥瞰的衝動帶來早期的空中拍攝

    二、空拍在歷史研究上的運用──以羅馬共和末期格拉古兄弟的土地改革為例

    三、Google 地球、光達和數值高程模型



    第二章 GPS、Google 地球與額濟納河的漢代烽燧、古城調查

    一、遺址調查和研究現況

    二、利用GPS 和Google 地球作遺址定位

    三、從點、線到面──較全面的遺址調查

    四、地圖誤差和遺址比定

    五、結論

    附錄──漢代居延甲渠河北塞烽燧配置的再考察



    第三章 內蒙古陽山長城秦或漢長城?

    一、陰山及陰山以北的秦漢長城

    二、過去的調查與爭議

    三、陽山長城──秦或漢長城?

    四、石蘭計山口以西的長城線

    五、石蘭計山口以東的二十二段殘牆

    六、陽山長城的烽燧與障塞

    七、烽燧旁的積薪垛

    八、陽山長城完工了嗎?

    九、結論──「最後的解決」在於發掘



    第四章 內蒙古漢外長城南線

    一、典型的障塞烽燧遺址

    二、障塞和烽燧布局

    三、值得關注的幾個現象

    四、南線以南未見報導的三個障塞遺址



    第五章 內蒙古漢外長城北線

    一、成吉思汗邊牆?西夏長城?漢外長城?

    二、內蒙古外長城北線障塞

    三、外長城北線的修築與放棄

    四、漢武、昭、宣帝或西夏諸帝誰修築了外長城?

    五、結論──仍如謎團的一道長城



    第六章 被遺忘的蒙古國「外長城」

    一、探索蒙古國南戈壁省的長城及障塞

    二、南戈壁省的長城與障塞──兼論漢與北魏長城障塞形制之異

    三、2005、2007 年蒙、俄學者未調查的七座障塞

    四、南戈壁省長城和居延邊塞是否構成同一防線?是否曾完工?

    五、南戈壁省長城障塞有無可能出土簡牘?



    附錄 從古代天下觀看秦漢的長城

    一、天下觀的構成

    二、秦漢長城的實質與象徵

    三、天下觀的延續與轉化



    參考資料

    圖片出處



    ?









      很幸運,我有機會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良好環境裡渡過三十五年的研究生涯。這三十五年中,不但有緣和所中同好一起整理和研讀傅斯年圖書館收藏數以千計的漢魏晉畫像和碑刻拓本,也毫無限制地接觸到一萬餘枚1930 年代出土的居延漢簡。這些都是史語所前輩留下的珍貴材料。進史語所工作之初,說實在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幸運,但一開始即為這些新材料深深吸引。此後的研究工作竟然不自覺地,就主要圍繞著這些珍寶和其它相關材料打轉。小小的研究成果已見於發表的論文和專書,無須再多說。



      這裡想說說我另一方面的幸運有緣應用新工具。由於史語所提供良好的環境,我能在新工具出現不久,即有機會利用。這使我內心充滿無限的感謝。例如史語所最早將善本藏書掃描建成電子檔,也最早開發出二十五史電子資料庫,研究者從此得以進入電腦檢索史料的新時代。約在1987年左右,所中同事和我剛開始釋讀居延漢簡時,仍沿用過去以放大鏡查看原簡的老辦法。原簡字跡如果殘損、模糊或褪色,即難辨識,校訂釋文的成果起初極為有限。1989 年日本關西大學的大庭脩教授來史語所察考居延漢簡。從他口中得知日本出土的木簡用紅外線設備可攝製出相當清晰的照片,而且用紅外線可以看見木簡上肉眼無法看見的字跡。我們在管東貴所長的支持下,很快組成漢簡整理小組,採購當時所能買到的紅外線設備,使整理和釋讀工作有了突破,看清許多模糊甚至過去以為無字簡牘上的字跡。現在看來,那時的設備僅僅是一具十分簡陋的監視器。剛開始我們甚至沒有合用的光源,在市面上尋找了一些發光小燈,因陋就簡組裝成不均勻的紅外線光源。後來才買到極簡單帶紅外線光源的監視器。在新設備的幫助下,整理小組攝製了紅外線照片,率先推出第一部用紅外線攝製圖版的《居延漢簡補編》。



      2004 年左右Google 公司剛剛在網上推出較新版的Google 地球(Google Earth),精確度較舊版大為提升。2006 年我正巧有機會應邀去額濟納河流域考察居延邊塞遺址,行前向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研究中心借得一套方便的GPS 定位儀,為一路走訪的路線和遺址記錄下了經緯度數據。因而我又很幸運地成為較早一批能結合Google 地球和田野考察成果的人,不能不說這些新工具使我有了不斷前進的可能。2006 年考察的成果見本書的第二章。



      第二章所述是先考察實地和取得經緯度數據, 再利用Google 地球作分析。Google 地球雖是大面積追尋地表遺址線索的利器,內在限制很大。它畢竟不能取代遺址的實地調查和發掘,也無法據以斷定遺址的時代。近年又看到一些比Google 地球更強大、更新的工具,如無人機(drone)、光達和數值高程模型,可為古代遺址的尋蹤帶來更大的前景。這些新工具我不曾親身使用過,也藉這本小書稍稍一提。由於接觸和所知極為有限,本書第一章的介紹僅限於個人曾接觸或關注的,旨在為全書作一個簡單的鋪墊,不完備和錯誤自在意中,只好請讀者諸君原諒和指教了。本書第三章以下則僅憑藉Google 地球「遙觀」長城和障塞遺址而後作討論,沒有真正看到長城。2018 年曾應邀到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訪問,參加他們組織的內蒙古遺址考察。這次考察使我第一次見到陰山山脈和河套地區,當時沿陰山南麓考察古城址,卻沒有機會入山,一睹山上依然挺立的秦漢長城。訪問結束回臺,查閱相關文獻和近數十年來的研究,才赫然發現作為千年文化地標的秦漢長城,居然仍有不少待解的謎:蒙古地區長城有幾道?哪些是秦長城?哪些是漢長城?哪些部分又為歷代所沿用?為什麼有人認為陰山以北,從今天內蒙古深入蒙古國的長城應是西夏或成吉思汗長城?意見出乎意外的分歧,激起我很大的好奇,試圖一探究竟。這時進一步注意到除了蒙古國和俄國,已刊布的中文研究報告幾乎都不提供長城和沿線遺址的經緯度數據。不禁想到:Google 地球可以幫上忙嗎?



      這時正巧新冠疫情爆發,全球陷入恐慌,紛紛封城封國,實地考察已不可能。Google 地球順理成章成為我滿足好奇,一時最方便的工具。2019∼2020 年囚於書齋,幾乎完全投入「遙觀」長城的工作。在無垠的戈壁大漠和綿延不絕的群山間,依賴極少的線索和極大的幸運,尋覓長城和沿線障塞的點滴蹤影。又利用Google 地球附屬應用工具,記錄所見遺痕的圖影和經緯度,製成數據表,方便今後有興趣的研究者能比較精確地或到實地、或在電腦前,找到秦漢長城。在遙觀取得經緯度數據,斟酌傳世文獻和中外學者的意見以後,我目前傾向於排除由西夏或成吉思汗始造長城之說,認為陰山以北,橫臥在今天蒙古戈壁中的兩道長城,如大多數中國學者所說,始建於漢武帝,宜名之為漢外長城南線和北線,以區別於陰山南麓習稱的陰山長城和蒙恬渡「北假中」所築的秦長城或陽山長城。秦漢長城和沿線障塞不斷為後世王朝修繕改建和利用,南北朝和隋唐以後,西夏是主要的利用者。這固然是綜合評估各種可能以後的看法,我必須強調在沒有實地考察、發掘和出土文字性資料佐證的情況下,這個看法僅僅是依據旁證,比較合理,有待檢驗的假說而已。因為蒙古地區除了額濟納河沿岸,相關的考古發掘迄今太少,文字證據欠缺,其他的看法其實也是推測多於實據。這是為什麼我要說秦漢長城仍然有謎待解的原因。



      相關的討論構成本書的第三至第六章。這四章原曾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刊物《古今論衡》,現在每一章都有增補修改,有些地方調動了章節和內容順序。基本上由南敘述到北,以反映漢代向北擴張的次第。這四章每章末尾表列有我找到的蒙古長城及障塞烽臺遺址共三百餘處,並作了遺址編號。我本不該自作編號。由於目前正式出版的《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不附遺址經緯度數據,除了少數例外,我無法精確比對我找到的遺址和資源調查報告中提到的遺址而借用其編號,或作出編號對照表。這必然造成讀者閱讀上的不便,請諒解其中的不得已。



      不論如何,我相信長城研究要更上層樓,必須以精確的時空定位和有系統的考古發掘,最少是重點或定點發掘為前提,找到較明確、具時代特徵的文物或文字性的證據,否則無法打破目前各說各話的局面。二十多年前,曾發表一篇小文〈從古代天下觀看秦漢長城的象徵意義〉。當時完全不知在陰山以北還有兩道外長城。如今感覺需要重新考慮漢代長城的實質和象徵意義。因此稍改篇題,增修內容,作為本書的附錄,希望讀者能認識到秦漢長城不只是幾道地表最長的人為建築,而是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王者無外」為內核,源於先秦,成熟於秦漢,一種中國古代天下觀支配下的產物。



      最後要感謝所有在我探索道路上大力協助的單位和朋友。首先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地理資訊研究中心的技術支援,其次是邀請我考察甘肅和內蒙古秦漢遺址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在向三民書局交出書稿前夕,收到羅豐先生寄下的《寧夏早期長城調查報告》和李零先生電郵提示他對內蒙武川縣大青山鄉壩頂村新發現圓形遺址的意見,能夠適時作了補充和調整。正服役中的學棣石昇烜博士則在百忙中,代為找出不少我自己怎麼也沒發現的錯誤。謝謝他們。想要致謝的好友還有很多,他們的大名已分見各章後記和附注,不再重複。不過在此要特別再次感謝日本學者森谷一樹先生。在本書各章寫作過程中他曾大力協助;本書交稿一周後,又得見森谷先生最新力作,但已不及再作更動,僅將其作納入本書第五、六章附註。最後要謝謝三民書局編輯部協助這本書的出版,認真並順利解決了我一直擔心的附圖版權問題。本書用了很多Google 地球截圖,謝謝Google 公司。

    ?




    其 他 著 作
    1. 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政治社會【卷一∼卷四,套書附典藏書盒】
    2. 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政治社會 卷一:漢代的簡牘
    3. 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政治社會 卷二: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
    4. 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政治社會 卷三:皇帝、官僚與社會
    5. 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政治社會 卷四:法制、行政與軍事
    6. 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政治社會【卷一∼卷四,套書附典藏書盒】
    7. 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政治社會 卷一:漢代的簡牘
    8. 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政治社會 卷二: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
    9. 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政治社會 卷三:皇帝、官僚與社會
    10. 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政治社會 卷四:法制、行政與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