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本科學實證與人生故事的身心療癒法
──貝塞爾.范德寇醫學博士,《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作者
有位知名的研究員友人對我說過:「所有的研究都是自我研究。」人們探究的議題,多半都跟自身的幸福有著密切的關係。有些人曾經歷可怕的事件,並終生探究創傷帶來的影響,設法找出解決辦法。
過去三十年來,有無數本精采的書籍講述創傷壓力,大致可分成兩類:
1.倖存者的傳記,講述人生旅程的故事。
2.學術書籍,解釋機制、調查研究和治療處方。
本書兩者兼具並呈現精華。
我從沒讀過哪本書能像本書,以精確的筆法,描繪倖存者跟創傷後遺症共處的複雜情況,還提出全方位的療癒法。
本書內容根據作者的親身經歷與追求健康的旅程,以及科學界對「在創傷壓力下,心智、腦部與身體會受到哪些影響?」的前提下產生。
雖然史丹利博士不是創傷臨床醫生,卻受過政治學者的訓練,並教授國際安全的課程,因此她提出的洞見與革新,更顯出色卓越。
本書的扎實基礎,來自史丹利博士勇敢訴說自己遭遇多代創傷(multi-generational trauma)、兒虐與家人酗酒的經驗。她在軍中受到創傷,還有指揮階層的騷擾,這遭遇對從軍女性來說太常見了。我之所以喜愛閱讀本書,原因就在於用字精準,史丹利博士善於精確描寫她的創傷後症狀,還有她處理這些狀況時採用的系統化方法。
凡是創傷倖存者都親身經歷過處理創傷後遺症的問題,史丹利博士也不得不處理過多的創傷後遺症,隨後還開發出一套「正念心智健身訓練」(Mindfulness-based Mind Fitness Training, MMFT或M-Fit)。然而,這些問題不能用來定義一個人的樣貌。她就跟我認識的許多倖存者一樣,十分出色、勇敢、堅毅、有能力、自立、目標明確、頑強。這本傑出之作,出自於她超群的智慧、傑出的組織能力,與深刻又勇敢的自我探索。
在這個過程中,她跨出的第一步,就是培養出客觀的好奇心,學著勇敢面對自我。要是少了這種好奇心,就達不到真正的痊癒。她就跟所有倖存者一樣,必須面對內心對自己最輕視、最逃避、最努力忽略的部分,並跟那些部分做朋友。要從創傷中康復,最重要的一點,或許就是面對自我,找出方法體會自己真正的感受,真正認識自己。
創傷的本質是什麼呢?創傷不只是隨著時間逐漸消失的不快經驗,它異常駭人,可怕得無法直視。創傷事件的記憶,會裂解成一塊塊小碎片,強烈的情緒、古怪的行為、難以承受的體感、印象、支離破碎的念頭……這些碎片存在於意識知覺之外,會透過生理症狀和自殘行為展現。
受創傷的人為了存活,會做出創傷後的反應。經歷過創傷,看待世界的視角就會產生變化。創傷事件也許存在於過去,但創傷後的反應,會導致人無法充分感受到自己活在當下。沒人會想應對創傷,除非為了活下來不得不做。既然你拿起了這本書,表示你其實很可能非得應對那些問題才得以活下來。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多半都需要他人的協助,比如說,詢求人生教練或治療師來拓展「身心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在他們的引領下,遠離過去創傷的陰影,往前邁進。不過,除了向這類專業人士尋求幫助,還必須努力練習照顧自己,自己的生命有賴身體維繫,有良好的健康,才有豐沛的生命。
本書會幫助你進行這類練習,內容為目前的科學認識,奠定了穩固的根基,讓大家了解創傷會對心智、腦部、生理機能、免疫能力造成哪些影響。創傷後的有害感覺、感受和行為,不是來自於理性腦,而是生存腦和深層的自主神經系統。雖然是在意識知覺外運作,但本質上,不管我們喜不喜歡,生存腦和自主神經系統都操控了一切。
身為勇敢戰士的伊莉莎白.史丹利,集結豐富的個人經驗和科學研究,統整成一套有系統的療法,並且經過測試,應用在成千上萬受過創傷的士兵、退伍軍人,以及各種高壓環境下的人身上。要在個體或集體上獲得成長,就要把個人所學的最深刻功課,整理成容易理解的內容,分享給同樣踏上復原之路的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