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

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031414
侯淑姿
典藏藝術家庭
2022年9月22日
267.00  元
HK$ 240.3  






ISBN:9786267031414
  • 叢書系列:Critique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9 x 25 x 1.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ritique


  •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理論











      用藝術寫臺灣眷村史,侯淑姿八年傾力之作!



      眷村未竟的故事,不再湮沒於人去樓空。

      長日將盡,侯淑姿按下快門,呈顯眷村人生命歷程。

      侯淑姿以攝影之眼,引領我們在此相遇,

      眷村不是他鄉,是你是我心靈交會的原鄉。



      本書記錄了侯淑姿自2009年踏入高雄左營眷村,持續長達八年的研究調查、搶救行動與拍攝創作交織的歷程。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創作始於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2010-2013年),關注高雄左營的勵志新村、復興新村、崇實新村與自助新村在眷村改建前與拆遷後的人與景;繼而是以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為題的二部曲《長日將盡》(2015年),最終是以左營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的現況為題的三部曲《鄉關何處》(2010-2017年),關注戰後軍眷移民在臺灣高雄面對眷改巨變的女性離散影像敘事曲,是做為藝術家的侯淑姿以影像書寫眷村故事的史詩之作。



    推薦人



      王雅倫(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林宏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陳泰松(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新媒所助理教授)

      笠原美智子(ARTIZON美術館副館長)

      黃孫權(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跨媒體藝術學院網路社會研究所所長、策展人)

      張元茜(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執行長、策展人)



      侯淑姿的眷村系列,由2009年的探訪開始,留下了之前人群大量遷移所未記錄的人民記憶,非常的珍貴。她也開始質疑臺灣社會對理想生活的想像,在進步主義的名義之下,是不是過於簡單甚至違背人性的深沉需求。——林志明



      相遇並不止步於最初的偶然,而是付諸關懷的起點,承擔文化能動者的藝術實踐,是侯淑姿藝術創作為人稱道的地方。簡約的展示反而是給人凝視、靜默沉思的契機,是她的美學抉擇,是經典的、現代式的面對面,觀者個人性的靜觀收受。——陳泰松



      侯淑姿與這些人培養出了深厚的情感,以鏡頭為他們留下傳世的紀錄。這些影像沉靜地訴說著的,並非國家的、身分認同的或是政治團體的歷史發展,而是屬於這群人的故事,一部最重要的歷史。——笠原美智子Michiko Kasahara



      她在作品中矜持的文字感受更對照出她在保存行動時激昂的論述;做為藝術家,她聆聽並回應歷史細微之聲,做為知識分子,她則勇敢的批判政策的不義。這當是侯淑姿作品最具特色的風格,藝術家以攝影策了自身行動的展。——黃孫權

    ?


     





    自序

    第一部 我們在此相遇�長日將盡�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創作論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緣起與目的

    第二節?? 創作範圍與內容

    第三節?? 創作方法與實施步驟



    第二章 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

    第一節 勵志新村系列

    第二節 復興新村系列

    第三節 崇實新村系列

    第四節 自助新村系列



    第三章 二部曲:長日將盡

    第一節 黃埔新村概述

    第二節 黃埔新村系列



    第四章 三部曲:鄉關何處

    第一節 明德新村系列

    第二節 建業新村系列



    第五章 高雄市眷村女性影像書寫的探討

    第一節?? 臺灣女性生命敘事的建立與探索

    第二節?? 高雄市眷村女性生命敘事

    第三節?? 眷村文學

    第四節?? 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影像美學探討

    第五節?? 結論



    第二部? 高雄眷村三部曲相關評論

    鄉關何處—侯淑姿與她的高雄眷村三部曲�黃孫權

    歷史�記憶與俗民風景:由歷史縱深看侯淑姿眷村相關作品中的人民記憶與俗民風景�林志明

    關於愛,我略知一二:論亞洲當代攝影�笠原美智子

    聆聽我們在此遭遇的異托邦:談侯淑姿的《我們在此相遇》�陳泰松

    ?

    第三部? 附錄

    附錄1—《眷改條例》下的左營眷村文化保存工作的困境與展望

    附錄2—何處為家?《創作論壇: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個展》座談紀要

    附錄3—高雄左營眷村、鳳山黃埔新村大事記

    ?

    第四部? 藝術家簡歷?





    自序



      「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

      —〈羅馬書〉 5:2



      走入高雄左營眷村至今已逾十個年頭,這是一段見證神蹟的奇異旅程,在艱難的保存眷村的任務中,憑著信心,與神連結,也在此漫長的旅程中漸漸學習以順服與負責的態度來回應神的呼召與提問。



      《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影像創作企圖探討高雄眷村在眷改末期的三種不同的命運(消失的、回不去的、奮力存活的),並透過高雄眷村受訪者(女性為主)的口述與自己對眷村巨變的筆記書寫左營與鳳山眷村的最後身影。特別著眼於被置放在官方歷史之外的眷村女性,她們的奉獻與犧牲在大時代中隱沒無聲,揭露她們經歷戰爭與逃難、落地生根、繁衍子孫、被迫搬遷(或選擇留下),畢生與眷村命運緊緊相扣的生命等課題。



      臺灣的眷村被保存下來的多為所謂的「日遺眷舍」,高雄左營的明德、建業與合群新村為日本帝國開闢左營軍港時的官舍,而黃埔新村則是日本陸軍第七部隊的官舍;因為歷史的轉折與變遷,這些眷舍成為當時的「新移民」繁衍子孫的子宮(母體),然而自民國85 年《眷改條例》通過後,眷村改建清拆的大規模毀滅性的場景帶來了巨大的傷痛,眷戶失去了「永樂」(everlasting joy)的居所,眾人的家園被拆毀,土地被售予財團,國防部以此方式籌募眷改經費,卻致使眾多眷戶傾其所有而修築的家園,毀於一旦。在國防部強調不增加國家支出的政策下,強硬不分青紅皂白的改建,致使眾多完好的房舍未能倖免,臺灣歷史上重要的移民史也被無情的抹去,而其中因政治操弄而引發對眷村與眷村人的責難,更造成了臺灣內部加劇的衝突與對立。



      因著上帝的愛與呼召,作者在搶救與調查左營與鳳山眷村的任務之外,完成了此三部曲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承載了眷村人對家園的特殊情感與故事,成為召喚眷村人記憶的依託,也成為這一頁共同的歷史記憶的見證。



      攝影不同於其他的媒材,只有攝影能忠實地記錄一個即將消失的世界。當作者回首觀看過去所拍攝的對象與景物,就在那一時與那一刻,強烈感受了它們(他們)對我的召喚。而這些作品所呈現的,可能是別人所不曾發現或感受的。照片成為記憶,也成為記憶的載體,如同我的親人的照片,並非為了被稱呼為藝術而做,而是因著從上帝而來的愛、人民與土地連結的愛、無法割捨的愛與記憶而做。影像成為一種召喚情感的載體,它安慰著那些失去家園的長者。即使個體生命經驗在歷史巨浪下成了微小的泡影,作者藉由受訪者的生命經驗與故事召喚了與過去的連結,從而產生了「後記憶」(文本)。後記憶展現了社會或集體記憶,對後代而言,後記憶的意義可捍衛、保存與延續前面世代的記憶。換言之,這樣的攝影作品成了對抗失憶的影像書寫(image writing)。特別是基於女性生命經驗的女性影像書寫(female image writing)。



      一如《聖經》〈傳道書〉3:2 所記:「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六十餘年來眷村人繁衍子孫,生養眾多,來自大陸的軍人與眷屬因吃臺灣米,喝臺灣水,在「眷必歸戶,戶必歸村,村與國共」的眷村管理政策下,無親戚與家族支撐的外省眷戶因著眷村的集體生活而建立起在臺灣的家園。雖然至死第一代的眷戶仍說著濃重的家鄉話,終究也成為了自認是地道而根深蒂固的臺灣人。如今,全臺897 個眷村多已清拆而消亡,作者只想在世人遺忘之前,再默唸一次那些村子的名。也因著上帝的愛,傷悼消失、回不去的村子,以對抗遺忘。



      此次完整出版《高雄眷村三部曲》的作品與相關論述,是在面對幽暗歷史的過去與未來時,期盼離散影像的敘事曲得以在後記憶與未知之間尋找出路。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