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橄欖油到蘋果酒:超市裡的歷史課

橄欖油到蘋果酒:超市裡的歷史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594801
王善卿
森海國際
2022年8月31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9594801
  • 叢書系列:人文系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人文系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飲食文化/札記











      橄欖油、義大利麵、紅白蔗糖都是超市中常見的品項,人們會比較品牌,計較價格,但是,很少去想過這些東西背後有什麼故事。



      事實上,柴米油鹽看似平凡日常,實則博大精深,毫不膚淺,因為「食物」在人類歷史上,從來就不只是「可食之物」。它是一種物質符碼,在不同學門領域的眼中,「食物」是認同,是界線,是階級,是權力,是商品;它記憶了人類的生活片段,也影響了今日世界的文化和經濟。



      本書並非食物史,作者選取十二種超市常見的食物,透過直白平易的語言及輕鬆的敘述,娓娓講述西方世界的歷史軌跡,帶領讀者一起探索社會發展、文化現象甚至國際關係等等主題,也邀請讀者隨著這本導覽小書,在超市裡邊買邊旅行!



    ?


     





    再版序

    前言? A journey of no plan

    ?

    I. 鯡魚:一條通往現代世界的路

    「舊世界」最重要的魚�鹽與鯡魚的相遇:漢薩聯盟 (Hansa Teutonica) 的興衰�鯡魚與船造就的國度:尼德蘭

    ?

    II. 統一在Pasta 之下

    小麥文化圈�與馬可波羅無關�Pasta的普及與商品化�Taganrog:「小麥之王」與加里波底�Pasta 與墨索里尼

    ?

    III. 甜蜜與邪惡:糖的政治史

    甘蔗跟著《可蘭經》走�葡萄牙的蔗糖帝國�染血的加勒比海:三角貿易與砂糖革命�海地建國及模里西斯莫恩山集體自殺事件�廢奴主義與蔗糖帝國的落日�印度洋上的明珠

    ?

    IV. 橄欖:地中海文明的核心

    地中海文明的核心�橄欖油:通往「神」(Divine)的那扇門

    ?

    V. 蘋果酒: 金色秋野的迴音

    凱爾特人(Celtic)的無形遺產�蘋果酒在英格蘭�「愛國象徵」到「時尚飲料」

    ?

    VI. 罐頭:戰爭工具到文化媒介

    罐頭作為軍糧而誕生�李比希與Corned Beef�食品加工與軍事需求�?? 罐頭進入民間

    ?

    VII. 深藏在穀片中的生命力

    回歸自然(Return to Nature)�生食主義(raw foodism)及燕麥�自然:生命力的泉源

    ?

    VIII.小木屋與蘋果酒

    蘋果與「新」樂園�蘋果酒與建國先賢�強尼蘋果籽的蘋果園�禁酒運動(Temperance Movement)

    ?

    IX.從Cereal看上帝的健康改革計畫

    一種經典食物的誕生�基督復臨運動(Advent Movement)�懷愛倫與來自上帝的健康改革訊息�家樂醫師與素食主義

    ?

    X. 失落的黃金時代:巴黎的「美好年代」(La Belle Epoque)

    偉大的時代來自於進步的法典�Maxims:通往美好時代的那扇門�巴黎:時尚的代名詞�香奈兒(Coco Chanel)與女性解放�世紀末(Fin de siecle)的璀璨

    ?

    XI. 福倫斯堡:盟軍的最後一哩路

    一座孤島�見證第三帝國末日�重生:對立與融合

    ?

    XII. 加利西亞的星野

    聖徒之城�由扇貝指引的路�加利西亞:多元文化的熔爐

    ?





    導讀



    A Journey of no Plan




      這本書的寫就,是一連串「偶然」碰撞所迸發的結果。



      卜正民(Timothy Brook)在《維梅爾的帽子》一書的〈序〉中提到,眾多「偶然」讓少年的他自此一頭栽進另一個世界去。因為一個壞天氣,因為摔車,因為一位寡居老太太好心收留他過夜,一連串乍看沒有特別意義的偶然,讓他隔日有機會得以在那個「曾經很繁盛、現在很安靜」的城市遊蕩,並因此在大教堂內偶遇刻有維梅爾名字的墓石。這些瑣細年少往事以某種幽微的形式,默默地進入他的生命基調。二十多年後,關於那個午後的記憶與長年探尋追索的知識終於相遇並交織成《維梅爾的帽子》一書。



      許多事,在發生的當下,完全無法預估其影響範疇會有多深或多廣,哥倫布將番茄攜回歐洲時,並不知這植物將徹底且永遠地改變義大利人的飲食文化;英國人喝下第一口加糖的紅茶時,並不了解這個單純的喜好,將會把數百萬人送進現世地獄。我第一次在紐約的超市中與鯡魚先生相遇時,並不明白,我在超市所結交的各個新朋友,最後將引領我走進時光隧道,見悉今日歐美文化生活的底流及源頭。



      這些年來,「飲食」儼然是目前台灣雅俗共享的顯學:從大街小巷尋覓美味到米其林三星大廚絡繹訪台;從烹飪教學到文化研究,完全驗證英國報業鉅子Northcliffe爵士的灼見:「公眾必感興趣的題材,不外犯罪、愛情、金錢以及食物。」而這股熱潮至今似乎還完全沒有要退燒的跡象。這或許是世界趨勢。在歐美的人文社科學界,「飲食研究」同樣方興未艾,即使在歷史學門中亦然。每年源源不絕出版的專業期刊、學術研討會、通史叢書中,飲食類研究逐年增加;研究方法更是百家爭鳴。同樣的食物一落到不同學派專家手中,就會被分解成截然不同的元素:通過文化史家、社會史家、政治史家、經濟史家等等的解碼,「食物」是認同、是界線、是階級、是權力、是商品。



      食物不僅是吃進口中滋養人體、讓人賴以生存的元件,它同時也是一扇門,一扇任意門,可以帶人通往「過去」(如普魯斯特的那塊馬德蓮小餅乾),也可以引領人想像「未來」(如義大利未來派詩人Filippo T. Marinetti 提出的「未來食譜」)。就我個人的異鄉生活經驗來說,社區型超市裡的食物,一向是協助我認識本地文化的最佳導遊。紐約是個移民城市,因此探索各族裔超市中那些深具異國色彩的食品(對於該市場的主流顧客來說,那叫「家鄉味」),一直是我留學生活中的嗜好與娛樂。正是透過「食物」這個最佳解說員,我才能窺見人類生活情感的內裡;而移民史中的「人」,也因之有了溫度。

     

      這並不是一本「食物史」的書,我只是以「食物」為媒介來看世事煙雲;以「食物」為交通工具─如電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搭載男女主角進入「過去」的「神秘馬車」─意圖在後殖民主義與批判理論的喧囂中,安靜地進行一段沒有目的也沒有計劃的時光旅行。不過,書中所提及的食品,都能夠在台北的超市中找到,這或許是台灣人最在乎的事。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