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僅是吃進口中滋養人體、讓人賴以生存的元件,它同時也是一扇門,一扇任意門,可以帶人通往「過去」(如普魯斯特的那塊馬德蓮小餅乾),也可以引領人想像「未來」(如義大利未來派詩人Filippo T. Marinetti 提出的「未來食譜」)。就我個人的異鄉生活經驗來說,社區型超市裡的食物,一向是協助我認識本地文化的最佳導遊。紐約是個移民城市,因此探索各族裔超市中那些深具異國色彩的食品(對於該市場的主流顧客來說,那叫「家鄉味」),一直是我留學生活中的嗜好與娛樂。正是透過「食物」這個最佳解說員,我才能窺見人類生活情感的內裡;而移民史中的「人」,也因之有了溫度。
這並不是一本「食物史」的書,我只是以「食物」為媒介來看世事煙雲;以「食物」為交通工具─如電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搭載男女主角進入「過去」的「神秘馬車」─意圖在後殖民主義與批判理論的喧囂中,安靜地進行一段沒有目的也沒有計劃的時光旅行。不過,書中所提及的食品,都能夠在台北的超市中找到,這或許是台灣人最在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