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閱讀的方法:找到文明世界中,本該如此的我

閱讀的方法:找到文明世界中,本該如此的我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338408
羅振宇
圓神
2022年9月01日
137.00  元
HK$ 116.45  






ISBN:9789861338408
  • 叢書系列:天際系列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0.8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天際系列


  • 人文社科 > 閱讀�出版�圖書館學 > 閱讀方法

















      一本好書應該什麼樣?

      我曾經設想過一個場景:一個父親送孩子去上大學。孩子的行李箱已經滿了,但他最後還想放一本書進去。既不想增加孩子的負擔,又生怕孩子會錯過一段精神之旅,那他會選擇哪一本?

      我曾經拿這個問題問過很多朋友。即使是平時經常推薦書的人,面對這個問題也會顯得慎之又慎。你看,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至少應該有三個特點:自己覺得好、對他人有用、不是負擔。

      十幾年後,我的兩個女兒就要上大學了。

      我會一直反覆思量這本《閱讀的方法》,並把它親手放到女兒們的行李箱裡。——羅振宇



      閱讀是件簡單又浪漫的事,

      它不是一座高聳入雲的莊嚴聖山,而是一處熱鬧繁華的商場;

      不是一個耗時費力的惱人工作,而是一場隨心所欲的交友過程。



      在這本書中,羅振宇宛如一趟閱讀之旅的導遊,為大家梳理出了24個閱讀的方法,你可以順著章節閱讀,也可以任意翻閱其中一篇。這條路,由自己選擇,你可以明白如何透過閱讀,修煉強勁的頭腦、如何透過閱讀,參與往聖先賢們的奇妙創新……



      回歸閱讀的本質,不是為了讀而讀,而是因為「想」讀而讀,發自內心的求知欲,促使每一個人願意拿起書來,愛上閱讀。



    本書特色



      ★熱門知識內容平台?得到App?創始人、觀看數超過20億的《羅輯思維》節目主講人,華人圈知識服務型作者羅振宇,最想放進女兒行李箱的書!



      ★羅振宇用24種不同的角度,帶你在閱讀中看見近處,也看見遠方,而你終將由此找到最好的自己。



      ★作家、主持人�蔡康永推薦《溝通的方法》作者�脫不花專文導讀。

    ?


     





    推薦序 閱讀,可以真正走進你的生命 脫不花

    前言




    第一章 強勁的大腦

    1|推理:文字的邏輯舞蹈

    2|轉念:幫大腦裝上開關

    3|抽象:那些偉大的概念

    4|凝結:一字一世界

    5|俯瞰:到萬米高空去

    6|選擇:我的平行宇宙



    第二章 遙遠的地方

    1|風物:帶什麼詩去遠方

    2|棋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3|窺視:驚鴻一瞥,此地甚好

    4|他顧:弱水三千,再取一瓢

    5|意義: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6|行動:原來還能這麼做



    第三章 奇妙的創新

    1|結網:千門萬戶次第開

    2|建構:一本好書就是一次展覽

    3|怪談:意料之外,都在情理之中

    4|設定:我們來假設一下

    5|遷移:我找到了!Eureka!

    6|追光:閃電劃過夜空



    第四章 極致的體驗

    1|情感:今晚月色真美

    2|趣味:興致勃勃,嚴肅認真

    3|快意:仰天大笑出門去

    4|苦痛:總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

    5|角色:我的頭腦特工隊

    6|文心:就是這個感覺



    後記

    繁體書目對照表

    參考資料




    ?





    前言



      為了寫這本《閱讀的方法》,我其實準備了很多年。



      但真的到了下筆的時候,有朋友嚇唬我說:「你這書恐怕沒人看。」



      「為什麼?」



      「你想啊,如果一個人連閱讀的方法都沒掌握,他怎麼能讀完這本《閱讀的方法》呢?」



      這當然是個玩笑。但是我懂他背後的意思:閱讀真的需要方法嗎?



      這倒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說到底,求知是人的一種本能。大腦和身體一樣,都有飢渴的時候,都需要新鮮的養分,和滑雪、開車不同,閱讀不需要先有方法才能行動。我見過愛讀書的人都是從橫衝直撞開始,抓到什麼讀什麼,在興趣和問題中不斷衝浪,直到學業有成,也未必有什麼成型的讀書方法。



      那閱讀真的不需要方法了嗎?



      據說有人問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一個問題:「如果我不愛我的老婆了,我該怎麼辦?」



      柯維說:「那你就愛她吧。」



      這人說:「老師,你沒聽明白,我問的是我不愛我的老婆了,該怎麼辦。」



      柯維說:「不是我沒聽明白,而是你沒聽明白。我是說,如果你不愛她了,那你就去愛她吧。」



      類似的話,我聽過好多次。我有一位朋友是個英語老師,有學生問他背單字有什麼好方法,他說:「就是你願意去背啊!」有人問自己的主管,怎麼樣才能開會不遲到,主管說:「就是你堅決不遲到啊!」還有人問,怎麼樣才能做到以誠待人。我在一部話劇的臺詞裡找到了答案:「沒有任何道路通向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至今,這句話還貼在我辦公室的牆上。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行動本身就是方法。



      這本《閱讀的方法》不想跟你講任何大道理,它只有一個目的:讓你願意拿起書來,開始讀。



      閱讀的方法,本來有兩條路。



      一條路,是對書負責,也就是教你如何高效率地把一本書喝乾榨淨。



      如果你是要應對升學考試,或者是要學習某些專業知識,這類方法確實有用。市面上有很多講這類方法的書,中國古代也有很多這樣的實踐。比如明朝的張溥,讀一本書,先抄一遍,再高聲朗讀一遍,然後把抄的紙燒掉,再重新抄,重新朗讀,重新燒,這樣大約七八遍就可以背誦,這就是所謂「七焚讀書法」。



      不過,我要提醒的是:這樣讀書,需要極強的目標感和極大的心力支撐。經歷過高考的人,都知道其中滋味。



      我高考結束的那天,親眼見到一位同學把自己桌上的、抽屜裡的書整整齊齊地收拾好,拿到操場上一把火燒掉了。他說:「這輩子,我再也不碰書了。」我完全理解他那一刻的感受。後來這些年,我又遇到過很多有學位、有知識,但就是堅決不讀一本「無用」之書的人。有一次,我和一位學者聊起這個現象,他歎氣,說了一句很重的話:「厭學,是心靈的癌症。」



      不管多有效的「讀書方法」,如果只顧對書負責,而不管人的感受,最終導致一個人厭學,那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而你眼前這本《閱讀的方法》則相信另一條路:對自己負責。所有的方法,都是相對於目標而言的。這本書只有一個目標:讓你樂於閱讀。所以,與其說它是「閱讀的方法」,不如說它是「愛上閱讀的方法」。



      愛上閱讀的方法說來也簡單,就是:一個段落不喜歡,就跳過去;一本書不喜歡,就換一本。就像一個闖進遊樂場的孩子,奔跑撒野,輾轉於個個項目之間,碰到不感興趣的,轉頭就走;遇到喜愛的,就玩個不亦樂乎,單純享受玩耍帶來的快樂。這個過程中,唯一需要護持的,只有心頭那一盞燈火:能持續覺察到閱讀帶來的樂趣,以及閱讀對自我心性的增進。



      我知道,這種讀書的主張不太符合社會通行的觀念。



      關於讀書,有很多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清規戒律」:要讀經典、要讀原著、要逐字閱讀、要精讀、要結構化閱讀、要做筆記??說這些「要」的人,都是好意。他們把書看成了一座高聳入雲的山,把讀書看成了步步登高的朝聖,知其路途艱辛,所以生怕我們行差踏錯,誤入歧途。但你有沒有想過,書籍的世界,其實並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張網?山,需要費力地攀爬,而網,允許我們愉快地從一個節點跳到另外一個節點;山,有從低到高的次序,而網,處處相通,沒有前後高低之分,只要你願意,任何一條路都可抵達終點;山,只有一個頂點,而網,每一個節點都有變成樞紐的可能。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上初中的時候,我家書架上有一本《演員的自我修養》。繁體字、豎排版,我看不懂,但是這書名讓我覺得演員這個職業很高級,所以報名參加了學校排練的話劇。因為成了演員,我莫名其妙地找來了一本《悲劇心理學》,看了幾頁,沒意思便扔下了。但是透過這本書,我知道了作者朱光潛是我的安徽老鄉,所以又借了他寫的《西方美學史》來看。當然,還是看不懂又扔下。但我從中知道了幾位古希臘哲學家的名字,尤其覺得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很有意思,於是將它寫進了一篇作文,受到了表揚。既然受到了表揚,我覺得自己也不好意思不學點哲學,於是就??這麼一路滑到了今天。



      這段看上去都不能被稱為「閱讀」的閱讀經歷,既沒恆心,也沒有系統,既沒有循序漸進,也沒有切實的收穫,幾乎犯了所有讀書方法論的大忌。



      但是那又怎樣呢?回頭來看,這個過程中的每一本書都沒有辜負我。它們從不逼我讀完,也從不問我要什麼心得,它們只是一站站地接力把我送到下一本書的面前。其中有很多知識的觸角,像一顆顆暫不發芽的種子一樣蟄伏著,在後來的日子裡偶爾鑽出地面。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自己早已深受其惠。



      對書負責的方法,常常把人當作一個空碗,等著書往裡面注入知識的甘露,要求人必須涓滴不漏地接受它、消化它。而對人負責的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它相信,人的心靈有無限擴展的可能性,只要一直保持讀的「意願」,總會由一個興趣催生出無數興趣,由一個問題帶來無數問題,無休無止、無窮無盡。



      一個願意在書籍世界流連的閱讀者,他的任何行動都會觸發意外的相遇;遲早有一束微光會照亮他,讓他「突然淪陷」。他此後的一生,既能享受閱讀的快樂,又能得到閱讀的回報。閱讀將成為與他終身相伴的習慣。



      被興趣引導的閱讀生活,是什麼樣的?



      我自己從事知識服務行業,日常工作寫稿,要看很多書。我每天都會閱讀的是電子書,而且是在一個三十四英寸的電子閱讀器上看電子書。為什麼用這麼大的螢幕?因為一個畫面鋪滿三千字,我可以將一眼看過去捕捉到的資訊最大化。一本十萬字的書,按三十幾下鍵盤就瀏覽完了。所以,我日常瀏覽書的速度非常快,一天至少兩本。你可能會說,這樣生吞活剝,也就是翻翻而已,這不是鬧著玩嗎?你說得對,確實是翻翻而已,也確實是玩,我可以沒有任何負擔地找自己喜歡的書。但這麼「玩」的人其實挺多的。



      比如,傳播學家馬素.麥克魯漢,西方世界公認的博學大神。他說自己買書,進到書店,拿起一本,直接翻到第六十九頁,這一頁寫得好他就買,寫得不好就放棄。



      麥克魯漢還有一種「玩法」就更駭人聽聞了——翻開書,唯讀右半邊。這樣讀下來,速度快了一倍,但是資訊丟失不會超過一○%,所以還是很划算。這是高人手段,我承認自己做不到。但麥克魯漢還是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發:讀書如交友。



      一個萍水相逢的人,我們沒有必要把他從頭看到腳;只憑第一印象,甚至只憑心情,就可以決定要不要和他深交。稍一接觸,發現他在人品上有瑕疵,就可以果斷放棄與他的交往。反過來,即使和一個人沒有深交,也不妨礙我們從他那裡獲取幫助,或者與其建立合作。這都是交朋友的常態。為什麼讀書就不能這麼做呢?



      我每天快速瀏覽電子書,就相當於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見形形色色的人。過程中當然會碰到值得細讀的書,那就標記一下,買一本紙質書放到書架上。



      如果正好有問題要請教它,那我就讀起來,覺得不錯,還會做一些摘錄和筆記。每年我這樣精讀的書,至少有十本。但這都是因為水到渠成的緣分,而不是因為任何壓力。就像跟一個朋友,交情到了必須深聊一次才行的地步,那就乘興而去,興盡而返啊!紙質書讀完,如果覺得價值很高,我通常會再買幾本送人。就像遇到一個有價值的新朋友,我會把他介紹進已有的朋友圈子。



      世上有無數的書,世上也有無數的人。用擇友而交的方法擇書而讀,有何不可?



      當然,聽我說到這,你可能會覺得壓力好大:為了讀到一本好書,花的時間也太多了吧?



      前面說了:不要低估人的心靈。這裡我要再補充一句:也不要低估書的魅力。



      一個文明想要存續,就必須像一個強悍的物種那樣,有能力避開進化剪刀,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知識就是文明的基因,書籍則是基因的載體。每一個寫書的人,都要力爭把書寫得好看、易懂,讓我們讀者能夠愉快地接受。這是文明賦予他的責任。有的書寫得不好看但又很重要,怎麼辦?放心,自有人會去做形形色色的解釋、普及和轉述的工作,接力完成傳遞文明的使命。



      書籍世界其實不是什麼莊嚴的藏寶聖山,而是一處繁華的鬧市。個個店鋪的主人都在挖空心思吸引我們進去、逗留、成交,所以,我們讀者在這鬧市上走來走去,哪怕目光游移、心不在焉也無妨。在逛街的時候,吸引我們注意、攔住我們腳步的責任, 難道不是商家的嗎?讀書人已經來了此地,還逗留了足夠多的時間, 居然空手而回——一個有自尊心的商家絕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更何況是一個流傳了數千年的強大文明呢?



      都說書籍是人類精神的結晶,對它的價值和魅力,我們也要有基本的信心。「開卷有益」不是一句空話,那是一個文明對其傳承者的基本承諾。只要保持興趣的火苗不滅,愛上閱讀這件事就必然會發生。



      這種讀書方法,中國古代早就有人嘗試過。誰?陶淵明。



      陶淵明說自己「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其實一直沒有被真正認可,「不求甚解」四個字成了貶義詞。但是別忘了,陶淵明緊接著還說了一句話:「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每當對書中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精彩的文明從來不會讓我們失望。只要「好讀書」,即使「不求甚解」,也終會有「欣然忘食」的極樂一刻。



      「愛上閱讀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因為興趣,所以行動。那就不妨再追問一層: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一種回答是:書那麼厲害,你憑什麼不讀?



      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本質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事實上,讀書只是我們提升心智的方式之一,並不高人一等。人類歷史上,有大量傑出人物是不讀書的。劉邦不讀書,禪宗六祖慧能幾乎不識字,蘇格拉底甚至反對寫書,我還見過很多不讀書但深明事理的人,不讀書不妨礙他們做出貢獻,成就自己。



      另一種回答則是:讀書可以換取利益啊。



      最典型的就是相傳由宋真宗寫的那篇《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從,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這就是赤裸裸的利誘了。



      上面兩種回答,一種是威逼,一種是利誘。它們都能為我們提供閱讀的動力,但這種動力很難持久。



      那閱讀的動力還能從哪裡獲得呢?



      在阿蘭.德波頓的《藝術的慰藉》裡,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視角。德波頓在這本書第一頁就誇下海口,說他要解決一個大問題: 藝術有什麼用?



      藝術能有什麼用呢?這麼問好像就已經唐突了藝術。那麼多藝術家都愛說:為了藝術而藝術,但他說,藝術不僅有用,還要把藝術視為工具。



      德波頓的論證是:做為人類,我們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由於我們身體構造上的不足,必須借助工具。我們需要切割,但缺乏這樣的能力,所以必須發明刀子;我們遠行時需要攜帶水,但缺乏這樣的能力,所以必須發明瓶子。



      不僅身體,人類的心智也有不足,也需要用工具來彌補。比如,人的記憶力有限,必須借助繪畫幫我們留住最美好的瞬間;再比如,人的思維經常失之瑣碎,必須借助雄偉的建築物讓自己感受到莊嚴。所以,藝術和其他工具一樣,都是用來彌補不足的,好讓我們成為更健全的人。



      這個角度很開腦洞。



      通常,我們都把現在這個「我」看成行動的主體,世間的一切不過是「我」達成目標的工具。在這個意義上,讀書是為了對外獲取資源,把現在這個「我」養得更強大。



      但是按照德波頓的視角,現在這個「我」,距離那個本該如此的、最終完成的「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這一生的努力,不過就是奮力前行,爬到終點,揭開那張命運的底牌看看:「我」本來應該是什麼樣子?



      這個視角也可以用來回答:為什麼我們要閱讀?



      因為我們生在文明之中,文明對我們有一個承諾:一個更好的、心智更健全的、認知更完善的未來之「我」正在前方等待著。那是「我」應得的、本該如此的、命中註定的。透過各種路徑,「我」一定有辦法抵達它。閱讀只不過是其中最便宜、最易得、最豐富的一條路。我必須承認,這個角度對我很有說服力。仔細揣摩愛讀書的人的內心,你會發現這是很多人愛上閱讀的理由:在人世間走這一遭, 如果不能知道自己本來應該成為什麼樣子,哪能甘心?



      擺在你面前的這本《閱讀的方法》,看起來還是滿厚的。所以,我設計了一個「隨機漫步」的結構,來減輕你的壓力:一共二十四篇內容,每一篇你都可以在二十分鐘之內讀完,每一篇都呈現了書籍造福我們的一種方式。你可以隨便挑選其中一篇去讀,如果覺得興致未減,也可以隨意跳躍到其他章節。整本書,你既可以一次讀完,也可以隨時再次光臨。



      我期待這樣的結構設計能充分展現對你的尊重。一本好書應該像一位溫潤的戀人,你若不找他,他就不煩你;你若去找他,他也有豐富的內在可供探尋。



      二十四篇內容,我把它們分成了四個章節。



      第一章,「強勁的大腦」——你會看到一代代寫書的人,把人類文明的精華雕琢成一顆顆璀璨的寶石,等著你去發現。當你和它們相遇,「推理」「轉念」「抽象」「凝結」「俯瞰」「選擇」這六個章節的內容便會成為你的工具,幫助你提升思維,去把握這複雜世界的底層邏輯。



      第二章,「遙遠的地方」——遠方的景色總能滌蕩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從日常生活的瑣碎中抽離出來,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讀書,也是我們看見遠方的一種方式。「風物」「棋局」「窺視」「他顧」「意義」「行動」六篇,將會向你展示「紙上臥遊」能看到的六種風景,讓你感受到生活在別處的樂趣。



      第三章,「奇妙的創新」——做為喜新厭舊的動物,我們常因創新而感到興奮。那麼多寫書人探索出來的六種創新方式:「結網」「建構」「怪談」「設定」「遷移」「追光」,也許能啟發你在自己的領域裡做出改變。



      第四章,「極致的體驗」——影像時代,我們總是小看文字的力量。但如果翻開書,你會發現裡面有很多古已有之的體驗,比如「情感」「趣味」「快意」「苦痛」「角色」「文心」。你在書裡獲得的,絲毫不比透過其他媒介獲得的差,甚至別有一番獨特的滋味,讓你細細品味。



      這四個章節從「內」「外」「新」「舊」四個方向帶領你探索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至於二十四篇內文,則是在探索過程中發生的二十四個「心靈事件」。



      相信我。每一章的道路上,你都會有奇遇。




    其 他 著 作
    1. 啟發
    2. 你可以沒實力,但要懂戰略:羅輯思維【歷史篇】用歷史思辨,掌握終身受用的人生戰略!
    3. 你的座標有多大,見識就有多高:羅輯思維【商業篇】向世界超一流企業,學習超一流的商業致勝法則!
    4. 你要當刺蝟,還是狐狸?:羅輯思維【認知篇】一知半解的知識,有時可能比想像的更重要!
    5. 別人迷茫的時候,你前進!:羅輯思維【人物篇】當時代充滿不確定性,「你」就是萬物的尺度!
    6. 將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羅輯思維【人文篇】我們總想靠「理性」來掌握世界,卻忘了人們其實更愛「聽故事」!
    7. 羅輯思維:思想終極集大成之作【認知篇】【歷史篇】【商業篇】【人物篇】【人文篇】(5冊合售)
    8. 羅輯思維:迷茫時代的明白人
    9. 成大事者不糾結
    10. 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