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經濟學家也長期誤判的第四種行為
重新解讀人性黑暗面的原因與其存在的意義
重新解讀人性黑暗面的原因與其存在的意義
你是否曾在要離開停車格時,因為在一旁不耐煩地等待的陌生人,內心突然一陣反感,甚至刻意放慢動作拖延時間?
你是否曾因父母嘮叨叮嚀,便更想要反其道而行,即便那麼做對自己一點益處也沒有?
你是否有時看見朋友失敗時,會在心中暗自竊喜?
類似上述的這些情景你我一定都體驗過,然而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明明平時行事正義,邪惡的想法卻難免會浮上心頭?為什麼做出這些害人又害己的事情自己也無法獲得什麼好處,卻仍無法阻止我們不去做?
再者,如果自然界傾向保留對生存有益的生物特徵,像是雙贏(利他又利己)、利他(不利己)、利己(不利他),為什麼我們得心中還是會出現邪惡的念頭呢(不利他也不利己)?
本書以心理學、遺傳學、腦科學的觀點分析,列舉競爭的消費行為、惡性商業手段、煽動爭執、美國總統大選、英國脫歐等時事和生活實例,抽絲剝繭,說明人們為何會不惜犧牲一些什麼,來造成別人的苦痛。
作者將藉此書說明,人性中的惡並不是只有我們認知裡的陰暗面,而是惡意也在生活、歷史上扮演一大驅力;你將透過本書認識惡意的各種樣態,並在深刻了解如何以心理學及科學解釋它的運作模式與存在意義後,將惡意這把雙面刃,重新化為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