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序
走進神祕的繪本森林
劉秀美
日本紀實文學家柳田邦男提倡「三讀繪本」,他認為人生有三階段適合讀圖畫書,一是童年時期的自在閱讀,二是撫育孩子時的陪讀,三是人生後半段參透生老病死的悟讀,繪本在人生的不同生命歷程中扮演著各式各樣的角色。飽滿圖像藝術的繪本,宛如魔法一般,從圖像與文字間生發出無限不可能的「被看見」。因此,那是一座從兒童到大人都能浸淫其間的森林,讓生命有了更多層次的色彩,伴隨著我們日漸老去。
有沒有這樣的繪本?在童年時期自在優游閱讀中,能夠走入腳下所踩土地的故事;與孩子共讀時,能激起心中的一些本土想像;在人生走入終章時,能返老還童的回歸生命的始源單純。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也有文字呢!我們曾經也是有文字的民族。那一年,大雨不斷的下著,大洪水淹沒了人類所有的物品,人們急急忙忙的逃水而去,漢人把文字寫在樹皮放進罐子裡,我們把文字寫在石頭上。石頭和罐子都被洪水沖走了,我們的文字隨著石頭沉入大海,從此不見蹤跡,漢人的文字裝在罐子裡漂在水面,因此文字被保存下來。因為沒有文字,我們無法用文字記下事情,因此很辛苦。」臺灣原住民傳說如此敘述著失去文字的委屈與緣由。
兒童的視野隨著那滔滔洪水滾動中的罐子與迅速下沉的石頭而游移,文字的重要悄然走入心中。洪水滔天、天地變色,不需文字,伴讀的成人「看見」了人類歷史可能的「重演」,大自然無聲的抗議,不是早就在那兒了?當人生經歷過千滋百味,洪水過後的寧靜正是心中的一畝自在田。
遠古以來,臺灣原住民族在島嶼上安居、獵耕,各族你來我往,形成多元而豐富的原生文化。部落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故事展現了這片土地精彩的民俗風情與文化精神。這些承繼傳統與歷經時空變異所積累的口傳文學,正是臺灣先祖在這片土地的智慧精華寶庫。臺灣原住民十六族因歷史與社會情境的差異,風俗文化或有不同,然而各族在代代相承下一致的是順應自然、與自然共處,敬畏天地、珍愛萬物、與人分享,成為真正的土地守護者。舉凡神話、傳說、禁忌皆傳達了此種精神。這是一座充滿純真、智慧、勇敢與包容的神祕森林,等待著更多的色彩豐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