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島(2022新版)

島(2022新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34685
賴香吟
聯合文學
2022年8月01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3234685
  • 叢書系列:聯合文叢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合文叢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我還能如何地想起島?

    我要遺忘島獨自年老,還是與島一起浮雕在青春的最後片刻裡?

     

      ★張亦絢專文推薦:

      賴香吟的小說早已是一代文學人的守護精靈,如同成長中的併肩者。



      ★全新增修版:

      補足「島」三部曲面貌,見證「年代五書」完整系列。



      《島》是一冊懷疑之書,

      表露我世代溺水掙扎的過程,

      也留下我個人以文學摸索時代的痕跡……

      ──賴香吟



      賴香吟的文字在冷靜自持的表面下,暗藏精微的細節,彷若一片迷茫的霧中風景。又含蓄幽靜,如史前生活般緩慢綿長。



      一九八七年台灣解嚴,賴香吟發表第一篇小說,開始了她或斷或續的文學創作。在《島》這部新舊作並陳的小說集中,首篇〈蛙〉到末篇〈雨豆樹〉,時間跨度長達三十年,因而串聯起台灣不同的歷史階段,並織就出作者一路走來也跌宕起伏的文學旅程。



      賴香吟慣常從尋常百姓的生活偶然,杳杳連接而疊合了台灣三十年來政經社會與世代生活變化的軌跡。風起雲湧的政治事件成為故事背景,卻是如此影響了置身其中的人們,所有壓抑的傷痛,凝固在時空中,化為文字,敲擊著時代的虛妄與荒蕪。



      歷史、地誌、政治與人性的思辨,三十年的醞釀、深掘、重整,構築出《島》這部小說家具春秋史筆的深刻情懷之作。



    ?


     





    〔推薦序〕與世界摩擦生愛的人們�張亦絢

    ?



    戲院

    上街

    ?

    虛構一九八七

    野地一九八九

    情書一九九一

    喧嘩一九九四

    婚禮一九九六

    ?

    野鳥

    歌亞

    台北的滋味

    ?



    熱蘭遮

    雨豆樹

    ?

    〔初版後記〕告別九○年代

    〔新版後記〕前史或中斷

    ?





    推薦序



    與世界摩擦生愛的人們

    ◎張亦絢




      長年以來,賴香吟的作品得到的待遇,都令我有種感想,就是人們對其「讚譽有加,卻了解不足」。——怎麼會這樣呢?如今我有一個還算輕快的想法,我想是因為她的小說在看似清晰的表面下,蘊含著層層疊疊的伏流與暗門,論者敏感其豐富,所以稱道,但又因為批評的形式或篇幅,往往濃縮了內容而提要——而我自己讀賴香吟的心得就是,她的小說是最不可濃縮的——就像建築物一般,只說它的門窗怎麼行!若用鳥瞰也不對,鳥瞰怎麼能感受所有轉彎與角落……



      《春山文藝》問我參與「賴香吟專輯」時,原本的提議,是問可不可以寫「賴香吟論」——最後我決定寧可對少數文本亦步亦趨地精讀。並不是我不認為以賴香吟長年給出的風景,不應該有一篇「賴香吟論」,而是我覺得若不先試試「反濃縮」的閱讀,未必能夠充分保存「小說的滋味」。偶爾遇到有人寫信問事,我答「請讀賴香吟某篇」,來者往往馬上說「沒錯!」——顯見文學圈普遍對她的作品熟悉——可是因著什麼奇怪的因素,不是那麼容易「叫出記憶」。幾次我只唸出小說篇名,大家就興奮成一團,各自訴說心得——我見證了小說家本人不知的榮耀與幸福:賴香吟的小說早已是一代文學人的守護精靈,如同親密友伴,也如同成長中的併肩者。



      1.多皺人物的黑色原初感



      我當時選來細讀的五篇小說,也收錄在《島》這本小說集中。根據其篇名有年份的特質,稱其為「年代五書」。閱讀這些小說,實有莫大的樂趣——很少有人會說賴香吟是幽默的,因為在她的小說裡,看不到俏皮話或明顯的笑料,但細察之下,不管是「拿病逝同學寫小說」的高中女生新新、「控訴不平等時夾纏上戀人怨」的楊其明、或者「老愛到與自己政治立場相左對象」的老鹽,賴香吟構築的人物通常都置身某種荒謬當中——暴露這些「可笑復可哀」,並非沒有一種薄如利刃的「大逆不道」黑色原初感:微惡也微妙。但賴香吟的人物很少只是心理的不變造型,它們會延展——因此,上述三個人物也會讓我們看到「幼稚染上了滄桑,暴烈蒸騰出柔嫩,練達的側面是深深的苦惱」。這種人物內在的多皺多褶繁複性,是賴香吟作品的渾厚基底。



      2.解除符號膠著的小說心智



      在同時,在迎向負載往往太過膠著符號意涵的政治事件時,小說家還開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過程」。如果只是循著非常傳統的讀法,往往會對文本處理「大歷史」的距離或比重,覺得若有所失,有時也對其彷彿驚鴻一瞥的出現,發出若有所憾的疑問。事實上,我們很難,甚至不太應該拿歷來所謂「大敘事(家國)與小敘事(個人)」的彼此抗或相互扶持,來套在賴香吟的小說上。如果只以尋找「政治事件」的文學(或正或負)意象來框架,注定會有近乎空手而回的感覺,甚至懷疑小說家的惜言如金,是缺乏誠意還是藏了玄機。



      事實上,我們是遇上了非常沉著與獨特的小說心智:賴香吟的例子,揭示的是「文學既不被公共記憶綁架,也不把公共記憶當作踏板」的第三種取徑——後者是矜於反動與自戀,前者會流於熱血與附屬——這兩個問題,分別是台灣書寫,作為遺產尚薄的嘗試,不時出現的困境。也因此,我一直以為,在賴香吟的「方案」裡,飽藏有復振政治與歷史小說的精湛技藝示範。



      3.失意卻磅?的史詩壁畫



      當我初始以「(不放棄)失意人」起筆討論賴香吟時,某個閱稿者曾略表詫異,可能覺得「失意」二字太過負面——但我還是想提醒,正因為並不受「正�負面昂揚鮮明形象的誘惑」,賴香吟的小說才充滿了幽微的張力。而「失意」除了格格不入,另一種說法則是,他們本身是「有意(思)」的——心有所向且「有話要說」——如果有機會的話。



      〈情書一九九一〉是這個特質最磅?的一篇,在它之前的〈野地一九八九〉雖如同憂鬱前奏,即便結尾在放棄補習上大學的楊臨玉對著電影《悲情城市》而哭自己,通篇還是有種詼諧曲般的苦樂參半。而在它之後的〈喧嘩一九九四〉則轉入更加沈鬱——諸篇皆有可觀,但〈情書一九九一〉,不單是以第一人稱的日記體撐起,在筆調上的跌宕,可說「哀怨出了高度」,幾乎令人咋舌稱奇——若說它的內容,更是讓我覺得,對任何有意回顧台灣社會記憶的人來說,可說是針針見血的錦繡(史詩)壁畫。小說真正寫出的是,農家子弟大學生劉其明體驗到的國家暴力,及其暴力如何漫溢到自我認識與情愛關係中。

      

      劉其明不只在五二○警察鎮暴農運當時「叫不出來」──更令人駭異並不得不深省的是,在即使親如男女朋友的關係中,同坐在中正堂時,如此的「啟蒙震撼」,也沒有被說起。在〈後者將至〉這篇文章中,我側重檢視小說給出九○年代台灣社會「厭農」與劉其明作為「國家孤兒」等現象,但就五篇連作,還有幾點想說。



      4.從語言感覺掌握解嚴



      首先,它們是「從語言感覺掌握的解嚴經驗」——轉眼之間,今日台灣的青壯族群,已是「不但從未歷經戒嚴,也不曾親臨解嚴」的世代。理解或對話這個文化的任務,無論是只交由歷史學者的提綱挈領,或是通俗娛樂的官能速成,其實都「若非危險,也有不足」。後者訴諸的刺激,有時過於浮面,前者的重心則放在事件脈絡,較難顧及個體性的經驗與困惑——五重唱連作按時序出現了五個台灣歷史事件:解嚴、觸及二二八的電影《悲情城市》上映、戰後最大農民運動520、第一次北高兩市市長選舉與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與中國飛彈恫嚇——每個事件本身固然重要,但在賴香吟筆下,是每個時期的「語言現象」而非只是「行動」,是為重大事件——我想,這個絕佳的敏感度,非僅對文學人是驚艷的啟發,對任何人文社科學門的研究者來說,也不容忽視。——我想到的是,比如史學家莫娜•歐祖弗(Mona Ozouf)透過閱讀小說,分析法國舊制度與大革命兩者,藕斷絲連與彼此借調的現象——台灣解嚴與法國大革命性質未必相類,但在「劇烈變動」一事上,卻有雷同。



      為什麼「語言感覺」在戒�解嚴這個分水嶺上重要?這必須追溯威權時期對語言管控的嚴密、異議的入罪化與官方說法的唯我中心——簡而言之,在〈虛構一九八七〉這篇小說揭露的時間點上,台灣的公共語言資產,嚴重靳傷於威權導致的型態與深度的貧困。威權時代的敏感詞或禁制語,在解禁後,對聽與說的人來說,仍帶有刺耳的陌生感——如同不屬於自己的外國話。而賴香吟所選擇的人物,用最日常的比喻,他們都是「在麥克風旁邊(沒拿麥克風)的人」——既深切感到新的話語權降生,又不安於「自我聲量的無所適從」——即便在〈喧嘩一九九四〉中,老鹽的酒後滔滔,會令我們覺得他「把自己說得很流暢」,不像貫穿諸篇的新新,體現了較多的窘迫——但對他的挑戰依然存在,因為他「自我對話」的浩蕩,伴生的是「對象對話」的挫敗。



      更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偶有輕嘲與自曝其短,這些人物更常是語言不順的克服者,而非局外人——比如〈野地一九八九〉中,臨玉對電影《悲情城市》的「出入游離」,如琥珀般保存了一種不倚賴智識卻豐富、被排除卻自發「挪用語言」為己所用的慾望。是我認為寫得極為深刻的一幕。——如同漣漪外擴,從升學制度下的文藝營女生,到身處歷史場景交錯的滯留外國者,無論時空大小長遠,賴香吟既不淡化各式困難,也不輕看任一努力,這些「尋找自己聲音的人物」與寫出他們的小說家,容我略動情地說,實是感人甚深。



      5.因為摩擦,所以強大



      至於這五篇小說,如何透過形式上的靈活與準確,使我們得以盤整以二二八為代表的歷史創傷所造成的「二次傷害」,以及透過此「二次」認識「一次(傷害)」,此處不再贅述。我想再補充一點:用一個最中性的字眼描述這幾篇小說,那就是存在人們與世界的「摩擦」。而「摩擦」具有兩面性——它既是齟齬、違和與損傷,也是生熱,可以創造出火花,甚或火炬。——「摩擦」,或許比「和解」或「理解」,更好地傳遞了文學或文化的創生精神。賴香吟的小說,就是這種兩面性的並駕齊驅,這也是它們為何如此堅韌與強大的原因。

    ?




    其 他 著 作
    1. 白色畫像
    2. 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卷四白色的賦格
    3.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
    4. 翻譯者
    5. 文青之死
    6. 九歌103年小說選
    7. 其後
    8. 霧中風景(二版)
    9. 史前生活(二版)
    10. 不如去流浪(附配樂CD專輯+名信片1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