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東臺灣頭頸癌診治專家: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醫師傳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2428
陳培榕,吳宛霖
心靈工坊
2022年7月18日
143.00 元
HK$ 121.5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572428
叢書系列:
Caring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Caring
分
類
醫療保健
>
常識/概論
>
傳記/雜論
同
類
書
推
薦
百年守護:「生命之星」香港救護發展史
我的戰場在產房:無國界醫生在阿富汗、伊拉克迎接新生命的熱血救援記事
東臺灣頭頸癌診治專家: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醫師傳記
當愛別離: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
挺在疫浪的前線:臺北慈濟醫院守護生命守護愛
內
容
簡
介
一個耳鼻喉科醫師的信仰——陳培榕守護偏鄉三十年
他的故鄉在臺南,醫師的學習養成在臺大,
他卻選擇醫療資源最匱乏的東部落腳,
因為堅信偏鄉需要醫師,一待就是三十年。
是醫師也是老師的學長許權振,稱他為「東臺灣頭頸部病人的守護神」;慈濟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誇他是「人醫」最佳典範。他的學生說,「他跟病人對話時,沒有任何人能打斷他,因為他根本聽不到,他是這樣全心全意對待病人。」病人更視他為人間菩薩,日日巡房、句句鼓勵都鑲進病人家屬心裡。
他,是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陳培榕。
為了給病人更全面的照護,他在臺灣東部開創「頭頸癌整合治療團隊」,以精湛手術、跨團隊合作與照護,挽救了許多頭頸癌病人。他的努力更讓花蓮慈濟醫院成為整個東部持續三十年來,唯一有耳鼻喉科二十四小時急診的醫院。
他長年定期往返玉里慈濟醫院,為南花蓮、臺東民眾看診治療。而從宜蘭、花東縱谷、臺東沿海到綠島,他參與慈濟人醫會,為偏鄉民眾義診,甚至趕赴重大災難現場往診、撫傷。他也參與跨團隊合作,診治多位跨海求醫且困難治療的罕見頭頸部腫瘤患者。2016年,他獲花蓮縣醫師公會「醫療奉獻獎」,受訪時卻說,「我只是做醫師的本分,談不上奉獻。」
「平等看待每一個人」是他的醫者信念,從不說出口,卻以深切的愛與悲憫,竭盡所能地照顧病人、手把手教學為東部培育醫療人才,是這位醫師科學家始終如一的信仰。
全書特色
詳實記錄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陳培榕醫師求學、醫院實習、外島當醫官,最終落腳於花蓮行醫等私下不為人所知的一面,真誠顯露身為醫者最具人性的時刻。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陳培榕醫師受證嚴上人不分族群,一律平等對待的態度所感動,最後選擇在花蓮慈院當主治醫師,發願照顧花蓮、臺東的民眾,至今扎根東部頭頸病症治療已進入第三十個年頭。
書中也處處可見陳培榕醫師無微不至照顧病人,且耐心十足鼓勵病人的溫暖身影。花蓮慈院的耳鼻喉科早期可說僅靠他一人、身兼主任與主治醫師全年無休待命,最後陣容堅強的耳鼻喉科團隊才慢慢建立起來。在所有人的努力之下,花蓮慈院頭頸癌醫療照護品質的成果也讓人有目共睹。
陳培榕醫師在臺灣東部開創「頭頸癌整合治療團隊」,透過跨團隊合作與照護,挽救了許多頭頸癌病人,同時診治多位跨海求醫且困難治療的罕見頭頸部腫瘤患者,如罹患罕見巨大型齒堊質瘤的「河馬男孩諾文狄」。細讀書中一篇篇感人的醫病故事,不禁讓人深刻體會當今醫學的進步,更感受醫病下的人情冷暖。
真摯推薦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許權振|臺中慈濟醫院副院長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目
錄
推薦序一 行醫三十五年,堅守初衷 林俊龍
推薦序二 東臺灣的頭頸部癌症患者守護神 許權振
推薦序三 我所認識的培榕 王浩威
第1部 小宇宙裡的守護者
第一章 受詛咒的黏膜
第二章 永遠不要放棄希望
第三章 治療的藝術
第2部 仁醫養成記
第一章 童年往事
第二章 永遠的第一名
第三章 陳家的故事
第四章 窄門裡的新世界
第五章 開拓視野,思想啟蒙
第六章 外島生死錄
第七章 機智耳鼻喉科生活
第3部 花蓮好時光
第一章 實習醫師與宗教家的相遇
第二章 全年無休待命的一人科
第三章 一手帶起的溫馨科
第四章 傳科之寶——以身作則的模糊式領導
第五章 行至更偏遠之處
第六章 意外的旅程
第七章 遺憾的救贖
第4部 飄洋過海獲新生
第一章 河馬男孩諾文狄
第二章 勇敢媽媽變臉記
第三章 深不可測的上頷竇癌
第5部 無私醫者心
第一章 他與他的病人們
第二章 貴,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第三章 當家人變病人
第四章 學會放下,繼續前行
第五章 邏輯、辯證思考與醫療決策
第六章 試煉醫者仁心
第七章 幾分鐘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第八章 大刀的故鄉
第九章 不只是微薄之力
序
推薦序一
行醫三十五年,堅守初衷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有一種人,身懷技藝卻行事低調;看起來樸實無華,卻總在默默耕耘、只為給病人最好的治療與照護,花蓮慈濟醫院的陳培榕副院長就是這樣的人。更難得的是,我看著他這麼多年,他從未改變,他一直以來身體力行的就是證嚴上人常說的「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到最需要的地方行醫
一九九三年夏天,臺大醫學院畢業的陳培榕,在完成住院醫師的訓練後,自願來到花蓮慈院服務。當時願意來花東的醫師非常少,因而早期耳鼻喉科只靠他一人身兼主任與主治醫師三百六十五天ON CALL——白天看門診、開刀,夜晚照顧病房病人;半夜只要接到急診電話,五分鐘火速從宿舍趕到急診。但他沒有怨尤,一肩承擔,還邀請了臺大的師長們前來花蓮指導、引薦人才,努力在臺灣東部札根、教學、研究、開創。
一九九八年,陳培榕在臺灣東部率先成立第一個「頭頸癌跨科整合治療團隊」,由耳鼻喉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整型外科、牙科、復健科、病房、護理團隊等跨科共同治療照護病人。跨科醫療團隊可為每一位困難治療的病人制定專屬的醫療計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契機呢?
根據國健署統計,每年超過八千人罹患口腔癌,超過三千人死於口腔癌。口腔癌的發生,其中一項重要原因即是「嚼食檳榔」,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也曾有媒體以聳動的標題「十個口腔癌,九個嚼檳榔」來說明檳榔對健康的危害。而花蓮、臺東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檳榔嚼食率經常名列全臺前兩名,口腔癌的發生率排名則常在全國前五名之內。
整個花東(包括東海岸、花東縱谷到臺東)約有七成的頭頸癌(包括口腔癌)病人會到花蓮慈院就診,陳培榕帶領的耳鼻喉科團隊一年大約要治療兩百位癌症病人。通常耳鼻喉科開刀將腫瘤清除乾淨後,再由整形外科協助縫補回去,有時要拿身體其他部位的皮瓣來修補、接血管,甚至還要接骨頭,時常是超過十幾個小時的手術,非常辛苦。正如書中提到的,頭頸癌的手術又被暱稱為「大刀」,因為開刀時間又長又累,花蓮的病人多,治療經驗豐富可靠,而被稱為「大刀的故鄉」,陳副院長帶領的跨科團隊合作有非常好的成效,存活率相當高,完全不輸西部的醫院。
照顧病人,無微不至
罹患頭頸癌的病人中有近乎九成為男性,發病時大多是中壯年,對家庭生計影響很大,因此也難免遇到喪失鬥志、甚至想放棄治療的病人。陳培榕醫師總是耐心十足地鼓勵病人:「不要擔心,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我看過比你更嚴重的病人,他們接受治療後維持得不錯……」。每每術後,他頻繁地查房、探視病人。病人總誇他,不但醫術好,還特別溫柔有耐心、替他們著想。他對病人的好與精湛醫術,也打響了花蓮慈院頭頸癌醫療照護品質的口碑。甚至曾有段時間,到放射腫瘤科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接近七成都是耳鼻喉科的病人。
頭頸部癌症的轉移相較來說比其他癌症少,只要手術拿得乾淨,存活率就高,因此陳培榕有許多十年、二十餘年的病人都長年跟著他,在花蓮慈院追蹤治療。他也用跑馬拉松的精神,來陪伴病人治療這種難纏的癌症。他所照顧的許多病人都是辛苦人,為了照顧這些癌友,他還成立了「口口相傳病友會」,請了營養師、復健師和中醫師來跟病友和家屬分享,讓癌友們在面對漫長的治療之路,能有更多的支持與希望。他的用心與付出,讓有些老病人也成了他的志工,協助去鼓勵那些同樣罹癌的病友。
參與義診,行遍偏遠之地
地形狹長的花東,醫療資源多集中在花蓮市區,就醫路途遙遠,讓南區的鄉親往往拖到病情嚴重才來到市區花蓮慈院就醫,因此自玉里慈濟醫院成立以來,陳培榕每週一次前往玉里看診,直到他帶領的子弟兵能共同參與任務後,他才改成每兩週一次。他通常搭乘一早五點半的區間車前往玉里,七點十五分準時為透早就來等待的鄉親、老人家看診。這份堅持守護南花蓮鄉親的心,持續二十二年都沒有改變。
在教學方面,即使他已身為副院長,要兼顧臨床、教學與行政等重任,他依然手把手親自帶著初出茅廬的住院醫師,傳授開刀技法、從頭到尾在旁細心指導。經常參與義診的他,更喜歡帶著學生去行動不便的病人家中往診,因為那是能讓學生親眼目睹病人的處境、見到病人身處在多麼偏遠,來一趟醫院有多麼不方便的地方,進而能體會病人的艱辛而生出一份愛護的心。
從宜蘭、花蓮、臺東到綠島,每一處窮鄉僻壤都有陳副院長義診、往診服務的身影。每當臺灣發生重大的災難,他也是頂著風雨、穿起雨鞋跟著慈濟人醫會與慈濟志工一起前往災區。譬如八八風災時,我們便曾一起深入屏東林邊的重災區義診,他還幫助手部受傷的鄉民清創、縫合傷口。
心思細膩的他,到臺東各地義診時,總會通知住在附近的病友順便去「回診」,如此就可以少跑一趟花蓮慈院追蹤(臺東到花蓮市往返需四到六小時)。然而,沒想到後來竟演變成病人奔相走告,只要他到哪裡義診,住在附近的病友便組團去等他,有時送上自家種的蔬果、點心,成了溫馨見面會。這就是這位默默做事、從不大聲說話、總默默照顧病人,卻也默默擁有許多病人粉絲愛戴的陳培榕副院長。
三十年來,花蓮慈濟醫院一直是臺灣東部唯一有耳鼻喉科二十四小時急診的醫院;耳鼻喉科能從一人科到如今次專科完備且陣容堅強的團隊,醫療專業水準甚至超越西部許多醫院,這都是陳培榕醫師的功勞!他讓花東病人不必遠至西部求診,在花蓮就能獲得最佳治療。感恩陳培榕副院長以仁心仁術,為病人、為偏鄉、為傳承的無私付出,他是最佳的「人醫」典範!能為此書寫序,深感榮幸,更望後起醫輩能群起效之,莫忘行醫初衷!
推薦序二
東臺灣的頭頸部癌症患者守護神
許權振�臺中慈濟醫院副院長
陳培榕副院長是我臺大醫學系的學弟,他進入臺大醫院耳鼻科當住院醫師時,我是年輕的主治醫師,臺大的住院醫師每位都非常優秀,說實話,當時我對他沒有特別印象。陳副是臺南人,但當他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毅然選擇到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的後山花蓮慈濟醫院當主治醫師,發願照顧偏鄉弱勢族群,確實讓我另眼相看,更沒想到他就這樣無怨無悔地一直留在花蓮,至今已進入第三十個年頭了。
陳副是個「讀書狂」,在大學時期開始閱讀大量的世界名著,尤其喜歡托爾斯泰和佛洛伊德的作品,且深受這兩位人文主義者和思想家的影響。一九八六年,他來到花蓮慈濟醫院當實習醫學生,那是他第一次知道有「慈濟」這樣一個宗教團體,而證嚴法師因為感受花東地區居民長年忍受醫療資源嚴重缺乏之苦,而「自不量力」地蓋了這間花蓮慈濟醫院。因緣際遇,他在花蓮慈濟醫院實習時,常常看到證嚴上人在病房關心病人,有一次不經意地聽到證嚴法師對一位多重性創傷的重症病人說「費用的問題不要太擔心,好好地把病養好,才能夠回到工作崗位。」讓他馬上佩服且感動地體會到所謂的「卡里斯馬(charisma)」。原本只是書本中描述的宗教情懷,卻活生生的顯現在他的眼前,怎能不讓他震撼,而埋下他決心追隨上人實踐「慈悲喜捨」的佛教精神的契機。
癌症手術比一般良性腫瘤的手術困難多了,手術從早開始,到晚上才結束的情形,是常有的事,況且癌症最棘手的就是會不停地復發,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手術,所以癌症醫師注定被他的癌症病人跟定一輩子。陳副是頭頸部癌症的專家,我很佩服像陳副這樣的癌症醫師,既有愛心,又有耐心,總是以病人的事為優先,處處為病人著想,從不放棄病人,全心只有想如何提供最佳的治療,如何撫慰病人和家屬,使他們安心。同儕們一個個隨著年齡的增加,體重也隨著增加,但是他反而是越來越仙風道骨,這應該和他對病人如此責無旁貸地付出而心力透支有關吧!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居然樂此不疲,讓人不捨。
從玉里慈濟醫院啟業開始,陳副就每兩週到那裡看門診一次,清晨四點半左右天還沒有亮就得起床,摸黑到花蓮車站搭臺鐵區間車風塵僕僕地到玉里,一趟要一個半小時,光是乘車來回就花三個小時,即使在他已經貴為副院長,又是教授,他為偏鄉弱勢族群服務的初心從未改變,現在他仍然持續到玉里慈濟醫院看門診,在這樣來回奔走的二十二年間,挽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怎麼不令人肅然起敬。此外,有時因科內經費拮据,而治療病人不能等,陳副會自掏腰包購買治療病人所需的設備,只要能儘快幫助病人,根本不考慮要花他多少錢,這種被世俗功利視為「呆子」的行為,不得不令他的同事和學生欽佩不已。
在本書中,陳副娓娓道來他的生長過程、求學、當醫官、住院醫師訓練以及醫師生涯的心路歷程。讀者可以看到一位充滿使命感、追求真理的理想性格的年輕人,如何淡泊世俗物質享受,度過那段篳路藍縷、慘澹經營花蓮慈濟醫院耳鼻喉科的日子,最後使花慈耳鼻喉科成為東臺灣的頭頸部癌症患者以及耳鼻喉有關的急症、重症病患的守護者。陳副的人傷我痛、同體大悲的菩薩身影在本書中處處可見,他於一九九八年率先成立東部最早的癌症跨科整合治療團隊,大大地提升花蓮慈院頭頸癌的醫療照護品質和口碑,所以花東的頭頸部癌病人,大多數都選擇到花蓮慈院治療,稱他為東臺灣的頭頸部癌症患者的守護神,也是實至名歸而已,他堅守醫療倫理和視病猶親,默默工作而不爭功諉過的風格更足為後輩的典範。很榮幸能為此書寫序,推薦值得您一讀,相信讀後您也會跟我一樣滿心歡喜和感恩。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