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少女A

少女A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63097
艾比蓋兒?迪恩
葉旻臻
小異出版
2022年6月25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869763097
  • 叢書系列:SM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5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M


  • 文學小說 > 恐怖/驚悚小說 > 歐美恐怖/驚悚小說











    我們必須回去,才能真正逃離。



    《控制》之後最強懸疑驚悚。

    ──Elle雜誌



    「少女A,」她說。

    「那個逃跑的女孩。要有誰真能走出來,那肯定是妳。」



      很少人知道她的過去。大家認識的她光鮮亮麗,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沒有人知道,她就是當年那樁虐童案中第一個逃出來的「少女A」。而她真心以為回憶都只是回憶,直到看見母親在獄中過世的消息。



      那個瞬間,她又成了渾身髒臭、營養不良的「少女A」。



      從母親入獄到死亡,她從沒去探望。遺囑卻指定她擔任執行人,需將那棟充滿可怖記憶的家和遺產平分給兄弟姊妹。儘管不願,少女A仍去尋找分散各地的手足,告知這個不曉得是幸或不幸的消息。她知道,他們和她一樣,並不是完全脫離了童年夢魘──少年A現在是名滿教育界的大人物,可是他在當時究竟扮演受害者或加害者,不得而知;少女B婚姻路上磕磕絆絆,最終走上父親的路,全心倚賴信仰;少年B精神崩潰得無可挽回,住進療養院,拚命與心中的狂暴怪物對抗。唯有少女C陪伴少女A,自始至終,從未離開,直到……



      ---

      本書隨著少女A展開一趟非典型的英雄旅程。她橫越海洋大陸、穿越國界,就如童年偷藏的那本希臘神話。她往來於虛實,過往記憶與現在事件交錯紛雜。她帶著舊日創傷,朝著隱匿著最終真相的屋子一步步靠近。當讀者隨她回到荒林路十一號,屬於少女A的故事、多年來深藏她心中的祕密,才真正得到解放。



      真實案件

      2018 年 1 月 14 日凌晨,一名渾身是傷、嚴重營養不良的少女破窗而出,用一隻已經被停話的手機,撥了唯一能撥通的號碼 —— 911。警方循線趕到現場,在一間黑暗、充滿惡臭的狹小房間,發現少女的 12 位兄弟姐妹奄奄一息,幾人甚至被鐵鍊拴在床頭。其中七位孩子雖已成年,體型卻跟幼童無異,而最小僅有兩歲。



      這樁加州虐童「特平案」爆發後震驚全球,特平夫妻虐兒的手段陸續被公開,例如一年只准孩子洗一次澡、多天才吃一頓飯、晚上不准睡覺、白天施以暴行等,媒體也挖出夫妻倆是如何在鄰居間和社群平台上維持完美家庭的形象,不讓外人發現「恐怖屋」的真實狀況。離譜的案情曾被《法網遊龍:特案組》改編為影集,也成為《少女 A》的靈感來源。



    本書特色



      * 售出美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日本等 30 國版權

      * 真實案件啟發靈感

      * 電視影集籌拍中,由 HBO 神劇《核爆家園》導演約翰.倫克(Johan Renck)執導



    書單入選&好評推薦



      推理評論人 冬陽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所長 陳國偉

      諮商心理師、《接住墜落的青少年》作者 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專文推薦



      美麗佳人2021最佳書單

      柯夢波丹2021最佳選讀

      Grazia雜誌2021最期待書單



      《少女A》一書的結構安排令人讚嘆,過去與現在的章節結合得天衣無縫,甚至帶有一種音樂性,其畫面蘊含的情感更是起伏跌宕。──暢銷推理懸疑作家,傑佛瑞.迪佛



      心理描寫敏銳而狡黠,情節設計靈巧又熟練,下筆更足見其天才。──星期日泰晤士報



      煽動情緒、文筆精鍊,同時也是真誠而充滿人道關懷與希望的懸疑推理處女作。──衛報



      令人讚嘆又心碎的作品。作者以優美筆觸描述了複雜難解的家族羈絆,以及創傷所帶來的強大餘波。讀者必然難以掩卷、難以忘記。──每日鏡報



      主角稱得上異常心理學研究中最迷人的案例,這本作品亦然。本書有著高難度的技巧,不但文筆優美,想像力豐富,可讀性更高。更有嚴肅而不時散發不祥意味的調性,其最終成果可說令人過目難忘。──書單雜誌


     





    推薦序



    童年受的傷,長大後會自動變好嗎?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每個人或多或少,在童年時都曾受過一些傷。



      這裡指的「傷」,不是肉體上的傷,而是心裡的傷。童年時期的不幸遭遇或重大變故,個體為了保護自己,繼續存活,會使出各種防衛機制幫助自己度過困境,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將心靈凍結在過去。



      被凍結的能量卡在身體裡,未能得到釋放或自由流動,在日後的某些情境中,無預警地被勾起,而出現劇烈的情緒反應、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或者莫名的身體病痛。即使我們的外觀長大成人了,但童年創傷的影響,仍持續一輩子。



      也許,你早就想不起來,過去發生了什麼,但是,身體永遠忘不掉。



      《少女A》是一本翻開閱讀,就停不下來的小說。作者用特殊的敘事筆法,帶你穿梭在現在與過去的不同時空中。從主角「少女A」的視角,帶你看見兒時創傷經驗對一個人如何產生深遠的影響。



      多年前的一起社會案件,轟動一時。一名少女從「恐怖屋」中破窗逃出,向外求援,揭發了一樁駭人聽聞的兒童虐待事件。少女A與其手足長期被父母囚禁在陰暗窄小的屋裡,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與清潔,嚴重營養不良,甚至淹淹一息。東窗事發後,父親仰藥自殺,母親被繩之以法。少女A及其手足獲得緊急醫療照顧,日後也分別被安置到不同的寄養家庭中。



      時隔多年,少女A被監獄通知,母親在獄中過世,遺囑中提到將為數不多的金錢以及那幢「恐怖屋」,平分給仍活在世上的兒女。並指定少女A為遺囑執行人。



      因此,少女A一一與四散各地的手足取得聯繫,也得以窺見長大後,兄弟姊妹們過得如何。儘管在獲救之後,大家似乎都獲得妥善的醫療照顧與後續安置,但成年後,仍可從他們的生活中發現兒時創傷的後遺症。



      儘管他們都盡可能忘掉那段不堪的回憶,但那些後遺症卻不斷撞擊著每一個人後續的生命。有人成為工作狂;有人染上藥癮、毒癮;有人在親密關係或婚姻中一再觸礁;有人住進了精神療養院……



      在此,不得不提到廣為人知的「逆境童年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研究。經過學者大規模的調查與研究後發現,一個人在童年時期若經歷任何身心虐待或疏忽照顧等逆境經驗,長大後更有可能出現各種生理或心理的疾病,或者在事業、婚姻或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遭遇失敗。



      ACEs歸納的十種逆境童年經驗包括:肢體暴力、精神虐待、性侵害、缺乏基本生活照顧、缺乏溫暖陪伴、同住家人有精神疾病、坐牢、毒癮、雙親離婚或目睹家暴等。只要童年時期曾暴露在這樣的險境中,成年之後就可能出現長遠的負面影響。



      主導ACEs研究的費利帝(Vincent Felitti)和安達(Robert Anda)兩位醫學專家發現,逆境童年經驗比一般人想像中的更常發生。在二十世紀末期的當時,就有67%的人有過至少一種童年逆境經驗,12.6%的人擁有四種以上。而經歷逆境童年經驗的狀況越多,成年之後的身心後遺症則更多。



      這與大多數精神醫學或心理學家的臨床觀察,都是一致的。



      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童年時期的創傷經驗,會對長大後造成如此巨大的負面影響?也就是,其中的機轉是如何發生的?而那些成功超越逆境,在長大後變得更傑出卓越的人,又該如何解釋?



      當然,你會聽到不同領域的專家,提出各自的見解。



      然而,這正是本書作者想要透過這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呈現的。確實,遭受囚禁與虐待的童年逆境,對這些孩子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衝擊幅度卻各不相同,日後的發展與人生際遇也很不一樣。



      特別是,《少女A》書中,有很大的篇幅提到虐待發生之前的家庭生活。在這個家庭中,當一個又一個孩子相繼出生,不同手足之間的競合關係,不同年齡階段得到的照顧與資源,以及家庭重大事件發生時,不同孩子剛好處於什麼的身心發展階段,都大大影響了孩子們在獲救之後,日後的身心健康與社會適應。



      無論如何,你會在書中讀到,每一個孩子都試圖要走出童年創傷陰霾,他們無意識地用各種方式保護自己,避免再去經驗當時的痛苦。同時,他們後續的人生也被這些保護機制所牽絆:有人陷入酒癮、毒癮之中,有人無法與人建立信任與親密的關係,有人沉醉在追求成就中,用名聲地位來麻痺自己。



      當然,也有人在宗教信仰中獲得慰藉,對來自父母的傷害選擇原諒。只是,他真的能原諒父母嗎?還是,那也只是種心理防衛,透過認同或合理化父母的行徑,讓自己感到好過一些。



      談到原諒,經歷童年傷害的孩子們長大後,最矛盾的就是面對曾經傷害過他們的人,特別是自己的至親。他們曾經提供你成長所需的資源,讓你能活著長大,但同時也加諸痛苦在你身上,這著實令人感到混亂。於是,少女A採用冷漠的態度面對過往,不去碰觸、不去想起、事不關己,試圖在心理上斷絕與父母和過去種種的連結,倒也相安無事了一段時間。



      直到,命運的安排找上了她,逼得她得回頭面對自己的內在,更在與手足的重逢中,試著救贖與療癒自己。



      其中有一個段落,特別耐人尋味。



      當少女A被通知到監獄領取母親的遺物時,監獄的牧師告訴少女A:「我想見您,是為了寬恕。若您寬恕別人待您的過錯,天父也會寬恕您。」牧師和少女A的母親,在監獄裡曾有許多互動,他把手擺在少女A的膝蓋上,說:「但若您不寬恕他人的罪,天父也不會寬恕您的罪。」



      少女A只是面帶微笑,並在內心裡咀嚼著「寬恕」這兩個字。



      我們常以為,要終結創傷對我們的影響,就是願意與過去那個曾傷害你的人和解,試著去寬恕或原諒對方的過錯。然而,這境界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也不該要求人們如此。



      比原諒傷害你的人更重要的,是與內心那個躲在陰暗角落哭泣的孩子——凍結在童年時期的你和解,安撫他、疼惜他,告訴他「現在很安全,可以慢慢長大了」;而非忽略他、壓抑他,甚至鞭笞他。



      願你在閱讀《少女A》時,也能看見內心那個傷痕累累的孩子,友善地接納他、擁抱他,邁向與自我和解之路。



      --



      【推薦序作者】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著有《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