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做哲學:哲學不是沒有用,而是你會不會用

做哲學:哲學不是沒有用,而是你會不會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474205
古秀鈴,林斯諺,洪子偉,祖旭華,黃涵榆,劉亞蘭,蔡政宏,蔡龍九
三民
2022年5月25日
100.00  元
HK$ 90  






ISBN:9789571474205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5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史地 > 哲學 > 概論











    哲學在碎片化理解的浪潮中,

    要不過於簡化,要不晦澀難懂,

    但你是否曾經想過:

    「哲學真的就是這樣嗎?」



      ? 道德規範僅僅只是教條嗎?還是背後有更深刻的理由?

      ? 道德是普遍適用於所有社會,還是會因文化社會而有所不同?

      ? 從桌遊到手遊,遊戲裡到底藏有什麼樣的哲學祕密?

      ? 作品的意義非得問作者嗎?作者不在的時候,誰說了算?

      ? 性別是自然的產物還是社會的建構?性別與自由又有什麼關係?

      ? 問世間,情究竟為何物?愛一個人需不需要理由?

      ? 每個人都想成為有智慧的人,但智慧是什麼呢?

      ? 人工智慧的發展,是讓人類文明進入天堂還是跌入地獄?



      8 位哲學專家 x 8 個生活議題

      邀請你一起「做哲學」,帶領你主動參與哲學思考,

      看穿問題的本質,回到哲學對於生活的熱切關懷!

      哲學到底有沒有用?

      做了,才知道!



      哲學普及運動與公眾哲學的討論,在臺灣已行之有年,發展規模愈來愈大,對議題參與的熱衷程度也大幅上升,漸漸擺脫哲學在學術象牙塔裡的封閉形象。然而,這卻似乎尚未改善國內的公民仍多以填鴨式、教條式的僵化方法來進行教育。



      為了引入更深刻的議題思辨,鼓勵將思考轉化為獨立且成熟的公民行動,本書的八位哲學教師將從第一線的教學經驗開始,於日常生活經驗著手,帶領讀者思考其中的哲學問題,展開激烈燒腦的思考過程。現在,請戴好你的安全帽,因為我們將要進入哲學工地開始做哲學!



      我們希望哲學的興味,不會因為抽象程度或難易度而削減,但也不希望將哲學簡化到只有知識的傳播,少了興味只剩乏味。我們邀請讀者一起燒腦,在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裡盡情抒發己見,用力發現問題,享受探究的樂趣!

      至於答案到底為何?哲學從來不替你回答!

      ————主編古秀鈴



    誠摯推薦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林靜君|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紀金慶|國立海洋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鄭凱元|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


     





    引言 做哲學!體驗深度思考的開始

    簡介 作者群自我介紹



    Practice I??? 規範

    孔孟在此,教條去去走!

    ——蔡龍九



    道德是相對還是普遍?是主觀還是客觀?

    ——祖旭華



    Practice II?? 創作

    遊戲的哲學思考

    ——黃涵榆



    看不懂作品時需要問作者嗎?

    ——林斯諺



    Practice III? 感性

    搞什麼性別?

    ——劉亞蘭



    你的愛情不是你的愛情?

    ——古秀鈴



    Practice IV? 理性

    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

    ———蔡政宏



    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文明嗎?

    ———洪子偉









    做哲學!體驗深度思考的開始

    古秀鈴




      緣起



      能不能有一本適合在家自讀又可在教學上使用的哲學書?當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林靜君老師提出這想法時,我還在思索《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可以借鏡的地方是什麼時,突然靈光乍現,啊!起手式不就是一本接地氣的哲學書!



      一本接地氣的哲學書?是啊,哲學似乎已經慢慢有了能見度了,這幾年來哲普書籍及相關網路論壇蓬勃興起,打破了某種學術藩籬,也改變了對哲學的刻板印象,尤其接觸哲學的管道增加後,從大學教學現場可以觀察到,學生對哲學畏懼的眼神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想一探究竟的熱切。但對教授哲學的老師而言,這似乎還不夠。學生長久以來習慣性的接受式學習,並沒有因為對哲學有熱忱而汰換,以至於即便面對各種極具思辨性的哲學理論及概念,短時間內仍不易激發出參與討論的能力或欲望,而僅僅是將理論當作另一種教條來吸收,甚至是同儕間的炫耀,這並不是哲學老師所樂見的情況。因此,一本哲學書之所以能接地氣,在於書寫者能顧及人們所處文化脈絡中的哲學元素,回應在地學生深沉的智性困惑,帶領讀者獨自或合作反思艱困問題,藉此培養出批判思考的素養這難道不是我們一直想做到的嗎?



      這本書有每位老師的獨到眼光,他們帶領讀者體驗不同方向的哲學探索,讓讀者有身歷其境的感受,猶如身旁有人引領著走入思辨領域。我們試圖帶領讀者,建立一套進入哲學思考時應有的討論態度與思考方式。首先在文章開頭,各作者引領讀者從問題出發,將問題核心清楚地陳述出來這正是哲學思考所重視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的建立是為了讓討論聚焦而不流於各說各話。最有效地建立問題意識的方式,就是與生活產生連結。這種作法既能讓讀者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即可抓取不少哲學問題」,也能藉讀者們對這些日常經驗的熟悉,而較容易進入哲學討論之中。像是在本書中,林斯諺老師從我們熟知的鄭愁予的新詩〈錯誤〉出發,引領我們進入詮釋美學的領域;又如蔡龍九老師帶我們思考敬老尊賢的原義,重新認識曾被侷限在文化基本教材中的儒家思想。其次,本書的每一篇文章也安排了問題與反思,目的是讓讀者跳脫從前的閱讀習慣,停留在肯定句而忘了去問背後的理由。我們將這些討論安排在文章之中,帶領讀者主動地評價每個想法,而非只是斷然地接受或否定。此外,我們在每一篇文章中,也提供了多種切入討論問題的概念,目的是呈現每個角度會有的優缺點;但請不要因為有各種切入的角度,就立刻放棄評價,躲進相對主義的懷抱,以為各有各的立場,就無所謂對錯。我們反而希望藉由呈現多元的討論,來練習如何為自己的主張給予有力的支持。我們邀請讀者不要被動地接受哲學思想,而是要主動地參與哲學討論,這才是哲學的精采所在!



      本書的目的:「做」哲學!



      讀者心目中的哲學是什麼樣子?是雋永睿智的思想?還是玄之又玄的義理?是燒腦費神的辨析?還是不安於室的憂國憂民?我們不嘗試改變哲學在各位心中的面貌,但請讓我們帶領各位做哲學 (doing philosophy)。不同於「讀」哲學,「做」哲學是主動與深度參與哲學思想的構成。一旦成為「做」哲學的人,就會發現先前以為哲學的玄妙不再是玄妙,而是扎實的理解;「做」哲學的人,不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突破複雜文字,看穿問題所在;「做」哲學的人,不是冷冰冰的觀察者,而是能同理理論底層對世人的疾呼——堅持對生命與智慧的追求。



      請讓我對「做」哲學再多說一點。哲學裡的確有著雋永睿智的思想,但因為缺少脈絡性的閱讀、習慣性地只抓取結論或肯定句、受制於長久以來的選擇題思維模式,使得所謂的雋永睿智思想,往往流於片面的教條而不明所以。脈絡性的閱讀旨在掌握整篇文章的問題意識、主旨及理由,而非僅僅抓取片段的文句卻說不出所以然。然而,長期的考試養成教育無形中助長了這種只抓取肯定句的記憶型學習,形成了對錯二元的理解框架,養成只等待有無選項可選的選擇題思維,進而較難讓人們有著深思熟慮的論述及判斷。當然,我們相信寫作的教學現場,具有讓學習者鋪陳所思,掌握來龍去脈的元素,這似乎可以稍稍脫離選擇題思維。但很可惜,缺少批判思考元素的表達即便再流暢通順,也可能只是望文生義、個人興發而顯得立基薄弱、流於情緒。如同本書中,蔡龍九老師提到「敬老尊賢」的教條化,正是忽略儒家精神所導致的結果;而多半為民眾所接受的相對主義,在祖旭華老師的剖析下,或許我們可以說是因為民眾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相對主義,從而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接受,但這絕對不是在深刻思考學說內涵後所表現出的認同。



      我們期待的不是「讀」哲學、「念」哲學、「背」哲學、「賣弄」哲學,而是一種或許不必有哲學稱號的「做」哲學,它能像生活一般,體現在心智活動與日常行動之中。





      「做」哲學難嗎?



      哲學探討的是本質,但探討本質很難嗎?試著想想看下列問題:



      ? 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是由具有物理性質的東西所組成嗎? 是否有科學無法解釋的範疇, 如心智現象及活動?



      ? 什麼是自由意志?我們有自由意志嗎?如果有,為什麼還要說我所做的許多事已經「天註定」?這樣不就表示這些事並非自己意志所決定的嗎?



      ? 什麼是「知道」?即便我沒有任何理由或證據,這樣也算知道嗎?若我說「我知道海龍公式,因為我考試的時候都會」,這樣的情況可以算作「知道」嗎?



      ? 道德對錯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沒有任何後果要負責,我們還會繼續遵守道德規範嗎?如果不會,這是否就意味著「道德對錯只是工具手段」?



      ? 什麼是「情緒」?為什麼會有無法控制情緒的情況?情緒會不會不只是一種「感覺」,而是有著「理性認知」的成分?



      ? 考試的本質是什麼?考試跟人格表現有關嗎?跟智商有關嗎? 跟道德有關嗎? 如果考試和這些事情都沒有關係,那為什麼學生可能會因為考不好而受處罰?



      ? 婚姻的本質是什麼?婚姻是制度,還是兩人決定終生相伴的關係?如果是後者,那兩人一定要登記,才算「結婚」嗎?



      這些問題離我們一點也不遠,哲學可以很生活!像是本書將邀請大家來思考「愛情的本質」,看看我們如何迷失在自己對愛情的欲求與判斷中。哲學討論也可以很抽象,像是本書中將談論的智慧,這個為我們推崇卻難以描述的特質,請看蔡政宏老師如何為讀者梳理出一條不同的理解方式。哲學甚至可以很好玩,如黃涵榆老師將一步步解析哲學的遊戲特質,讓我們一睹「遊戲」哲學的趣味。



      但哲學絕對不是用來掉書袋或輕視人的工具!某些常見的哲學名言看似難懂或「很玄」——像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海德格的「人是向死的存在」、盧梭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等等——只要了解它們背後的思想脈絡,我們就會感覺更深刻的人生體悟,而非「很玄」而已。



      我們覺得哲學難……會不會只是我們害怕思考深層的問題?



      請讓我們告訴你:「做」哲學不難,還很值得!



      來做幾個哲學吧!



      哲學不是束之高閣的書本,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哲學的範疇之中。哲學關心「人」,但人很複雜,有許多面向:理性、感性、規範、創造等等,以及許多尚未被發掘的面向,這些面向彼此交織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要了解人很困難的,要了解自己也是。想想在試著了解你自己的時候,是否曾經被很多問題困住了,卡在某個點而無法思索下去?面對自己,想了解自己是否愛上了某個人,想了解自己可不可以去追求社會規範下不允許的愛情,想了解自己對生活和生命的規劃是否足夠有智慧,想了解自己是否真的懂了別人,想了解自己是不是只是在扮演某款遊戲中的角色?哲學不試圖給出標準答案,但在哲學洗禮之後,我們的思想概念將得到擴張、延伸,愈發精緻,也更加縝密——在這時候,自己的答案也呼之欲出。



      請跟著我們安排的思緒,一起領略深度思考的經驗!

      這本書有八個議題,我們將它們安置在四個部分,分別是:規範、創作、感性、理性。



      規範



      〈孔孟在此,去去教條走!〉

      〈道德是相對還是普遍?是主觀還是客觀?〉



      我們身處一個規範重重的社會,但對於這些規範的本質似乎仍僅侷限在遵守與否的認知中,在此邀請讀者重新思考「我們遵守規範或不遵守規範,分別有什麼樣的理由?」。〈孔孟在此,去去教條走!〉一文中,安排了長久以來,人們習慣將其教條化的儒家思想,引領讀者一方面思考為何儒家思想會被當作教條,另一方面思考若儒家思想本身不是教條,那麼它可以為人接受或不可以為人接受的理由又是什麼。〈道德是相對還是普遍?是主觀還是客觀?〉一文中,則以人們很容易在懵懂中就接受的思想——相對主義——為主題。理所當然的尊重他人想法,是否就會帶來某種相對主義?接受相對主義的理由是否出自人們不敢主張事情有對錯可言?在全球疫情肆虐的當下,打疫苗戴口罩是「應該」做的事,還是其實戴不戴口罩、打不打疫苗沒有對錯可言?



      創作



      〈遊戲的哲學思考〉

      〈看不懂作品時需要問作者嗎?〉



      哲學豐富的思考本身始終是個值得玩味再三的活動,不是猜謎,也不是解密,而是獨有的創作。曾經在教師節收到一則哲學笑話漫畫,孔子的學生對孔子說:「夫子,為什麼您總是教沒用的東西?」孔子回說:「我不允許你們這樣說自己!」如果這能博君一笑,看官們,這其實就是運用了所謂的雙關語!當然不管是孔子所教的東西,或是孔子的門生,我們都不同意他們是「沒用的東西」!究竟如同遊戲的哲學能創作出什麼樣的思維活動,在〈遊戲的哲學思考〉中,有相當精緻的說法!



      創作者也需要詮釋者的獨到眼光,來呈現創作本身的思考過程,只是當作者不在現場時,我們能夠確信自己的詮釋是正確的嗎?還是詮釋作品本來就沒有對錯可言?這是在美學領域中一直被討論的問題。如果不是專業人士,門外漢如我們,似乎必須借助專家的解析才能理解各類經典名著和藝術作品,但哪種詮釋才是我們該接受的呢?在〈看不懂作品時需要問作者嗎?〉一文中,我們來看看沒有作者在現場時,我們實際上是在進行什麼樣的詮釋活動!



      感性



      〈搞什麼性別?〉

      〈你的愛情不是你的愛情?〉



      人的理性與感性是思維活動的兩大面向。感性的思維勾勒出我們對人的關懷、對關係的反思、對環境的認同,因此我們探討人、價值、性別、愛情、友情、美學等相關議題。這樣的反思研究不會有終結,因為時代的變遷以及人的變化總是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既定的價值框架與認知視野,同志就是其中一例。〈搞什麼性別?〉一文,邀請讀者重新認識在我們之間,究竟架構了怎樣的性別關係,來設計人之間的互動。另外,恐怖情人的出現、高知識分子的情殺案件,也凸顯長久以來情感教育之闕如,我們究竟預設了什麼樣的愛情觀?談著什麼樣的戀愛?〈你的愛情不是你的愛情?〉一文,希望藉由哲學的反思,帶領我們突破情感重圍,重新認識自己,也關懷他人。



      理性



      〈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

      〈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文明嗎?〉



      亞里斯多德認為「理性」是人的本質,理性運用得當的人,才有可能擁有智慧,獲得幸福!但什麼是智慧呢?為什麼智者如此稀有?人類真的有可能獲得智慧嗎?〈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一文正是以智慧為主題,對智慧進行了四個深入的思辨。另外,在〈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文明嗎?〉文中,探討了人工智慧背後潛藏的哲學議題與爭議。「人工智慧」是哲學家眼中的智慧嗎? 人類設計出可以打敗人類自己的人工智能AlphaGo,那是人類比較有智慧,還是AlphaGo 比較有智慧呢?且讓我們再度發揮「理性」,思考人類是不是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後創造出毀滅人類文明的人工智慧。



      如何做哲學?



      讀者準備好檢視自己的思維了嗎?心臟夠大到能去面對可能的謬誤了嗎?哲學引領我們進入各式各樣的事物本質進行討論,開展出不同深度與廣度的概念架構,梳理我們的思維,也衝撞原有的架構。而這樣的做哲學,需要勇氣,才能面對可能出現的錯誤;這也需要耐心,去找出自己的答案;這更需要信心,才能相信這無法立竿見影的訓練會厚實我們實際面對人生難題的能力。



      曾經有同學問我:「老師, 知道○○學說能幹嘛?有什麼用?」這看似給了一個很難的申論題,但當時我只是很直覺地反問:「那需要先請你定義何謂有用?」我們常先設定要得到什麼結果,再去要求投入的活動要如實滿足,卻沒有先問問,這活動的本質是什麼?例如:知道性別的本質,當下或許對經濟無法有明顯的影響,但長久以來,哲人們在「權力」、「民主」、「平等」、「愛情」、「智慧」、「詮釋」,甚至「經濟」等概念進行本質上的研究,它們的成果提升了人類群體對自我的認知,展示了生命的意義與品質,改變了相關的制度與法律,對經濟的影響並不是這些本質探討的原初目的,但可以是影響經濟結構的間接推手。一如在本書中,劉亞蘭老師為我們闡釋的:性別的研究改變我們對同志的認知,讓我們了解性別認同的問題,而當愈來愈多人獲得關懷重視,一個愈加和諧友善的社會是否也間接影響了經濟?同時,在這段哲學思考的歷程中,我們也早已從知識的純粹吸收,進化到知識的評價與內化。當我們的概念工具夠多元、夠清晰、夠敏銳時,問題就不是哲學有什麼用,而是會不會用。



      在書即將付梓時,我們也小小做了試閱調查。在廣漠的書海中要跟讀者對話,的確無法像在課堂中,可以透過隨時的互動提問來解決疑惑。畢竟我們在不同情況下,會有許多不同的閱讀預設,進而產生不同的閱讀經驗。為了面對不同的閱讀預設,我們在蒐集了許多讀者的閱讀心得後,盡可能地在這些經驗中找到公約數,來調整我們的文字,以期能夠深入淺出,表達作者們所致力傳達的想法。但因語言之複雜,哲學之抽象,可能仍有未詳盡說明之處,也因此我們十分歡迎讀者將您的問題來信討論!



      我們希望哲學的興味,不會因為抽象程度或難易度而削減,但也不希望將哲學簡化到只有知識的傳播,少了興味只剩乏味。我們邀請讀者一起燒腦,在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裡盡情抒發己見,用力發現問題,享受探究的樂趣!



      至於答案到底為何?哲學從來不替你回答!?



      ? 感謝所有協助完成此本書的老師、同學及編輯群!特別謝謝林靜君老師、李美蓉老師、吳豐維老師的意見;謝謝我的學生黃鈺閔、譚紫瀅、謝明修、曾希之、李宇薇、梁雯惠、宋允如、林宥均,特地花時間閱讀並討論;謝謝師大同學蕭唯?、謝子晴、蔡承軒、楊家怡、廖志偉、鄭恩碩的意見;謝謝兩位高中生李宜靜、李姿錡所提出的問題與感想。謝謝三民書局的大力支持!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