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首次歷史小說首獎之作
新銳小說家朱和之,撼動文壇之作
?
太魯閣戰爭,台灣歷史上重要的一場戰役,改寫了台灣命運
朱和之以《樂土》出入於正史記載的縫隙,適時填補豐富的想像
在歷史真相與文學虛構之間,人性與人情盡顯其中
將太魯閣戰爭激烈戰勢始未,生動地躍然紙上!
?
大正二年(一九一三)三月,合歡山發生臺灣史上最大的山難。總督府技師野呂寧率領探險隊測繪內太魯閣地區,為次年的軍事行動做準備,途中卻遭遇暴風雨,造成八十九名漢人夫役死亡的慘劇。
?
半年後,高齡七十的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率由軍警組成的七百人探險隊,分兩路登上合歡山和奇萊主峰,完成地圖測繪工作。
?
佐久間左馬太被明治天皇賦予開發臺灣山地的任務,推出以武力強行鎮壓的「五年理蕃計畫」。儘管官方宣傳為「聖代之偉業」,實際上在臺灣和日本國內都遭遇極大反對。
?
負責執行計畫的蕃務總長大津麟平,眼見四年間付出兩千餘名警察部屬傷亡的慘重代價,加上過度徵用漢人夫役也使民心不穩,因此公開反對理蕃政策,試圖阻止軍事行動;以糖業界人士為首的日本資本家們,抨擊總督為了不事生產的山地而荒廢平地政務;而日本國內正逢「大正民主」風潮,藩閥政治體制崩解、陸軍失勢,出身海軍的新首相要求佐久間中止武力征伐,更意欲撤換總督。
?
儘管如此,佐久間左馬太為報答已故天皇的知遇之恩,並重振「維新精神」,依舊在大正三年(一九一四)夏天,發動六千軍警以及一萬七千名夫役進行「太魯閣蕃討伐」,從南投和花蓮港兩路夾擊,攻打總人口九千,壯丁只有三千人的太魯閣原住民。雖然取得壓倒性勝利,但總督本人卻也在前線墜崖受傷。
?
●
?
吉揚•雅布是內太魯閣古白楊社的青年,資質與偉大的獵人祖父諾明•巴可爾相近,獲得傳授其背賀靈(bhring),在山林間擁有準確的直覺與萬無一失的獵技。他在十六歲那一年首次參加獵團出草,斬獲敵首而歸,引導對方魂魄前來增加部落靈力,福佑豐收。
?
祖孫兩人前往部落領域邊界打獵,諾明•巴可爾意外負傷,返家後迅速衰老,遺言要吉揚永遠記得祖先的訓示。
?
太魯閣地區被日本人封鎖,禁止任何交易,族人生活困頓不堪。為了準備婚聘用的食鹽,吉揚•雅布和父親前往外太魯閣,與當地總頭目哈鹿閣•納威一同向日本警察請願,抗議過程中吉揚•雅布誤觸通電鐵條網陷入昏厥,首次感受到文明的威力。
?
族人得知日本人即將大舉來襲,群情洶洶意圖出戰。哈鹿閣•納威分析利弊,決定在具有優勢的山上迎擊,誓死保衛家園。
?
日本軍警攻入山區,各部落奮勇應戰,但缺乏組織聯絡,又敵不過大砲和機關槍,因而死傷慘重。吉揚•雅布因妻子臨盆,礙於禁忌錯過部落保衛戰。禁忌解除後他憑藉高超的背賀靈發動游擊戰切斷日軍補給線,更狙擊總督,使對方驚嚇墜崖。
?
●
?
兩次颱風過後,族人飢寒困頓已極,為延續血脈,並遵照祖訓按時舉行感謝祖靈的豐收祭,被迫陸續出降。原本各自獨立生存的不同部落,意外在「歸順式」上會盟,產生了「太魯閣」的一體意識。
?
佐久間左馬太風光凱旋,一年後辭去總督一職返回日本,旋即逝世。諷刺的是,在他辭世前後,布農族起而反抗,漢人也爆發規模龐大的西來庵事件,戳穿總督府「平定全島」的假象。而開發山地獲得的樟腦,更因德國人工樟腦技術突破而產值一落千丈。
?
一場開拓「樂土」的戰爭最後徒勞而終,只留下無盡的唏噓與疑惑。
?
好評推薦
?
朱和之的《樂土》,在評審眼中是多年來少見的佳構。這部小說集中在二十世紀初期的「太魯閣蕃討伐事件」,以辯證手法彰顯了日本總督「理蕃」政策的矛盾。作者的文學筆法,相當動人。他純熟地在史料之間穿梭,利用歷史敘述的縫隙,適時填補了豐富的想像。除非是行家,否則不可能如此天衣無縫讓所有的登場人物進出自如。作者既要照顧歷史事實,又要帶出抒情的文字,那種過人的擘畫能力,甚為罕見。──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