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充滿爭議性的主題開始:阿德勒挑戰傳統觀念,討論個性與天賦,堅定表示自己相信密集訓練的潛力。本書的二十六個章節陸續在一九二七到一九三○間出版,阿德勒在其中幾章投注心力,解釋精神官能症的不同面向,包含成因、預防、結構、統一性、理論、角色扮演和跟玩笑與把戲的共通點。在三篇章節裡,他將早期夢的理論擴寫,包含相關議題如睡眠和遺尿症;有兩章在談犯罪與罪犯;有一章則針對權力心理學進行符合時事、深入且精闢的解釋。許多不同的主題也被提及,如勇氣、感受、情緒、理性、智能、智能障礙和寡婦精神官能症。也許最爭議的主題是「阿德勒談美國之行」,由一位醫師在阿德勒演講現場的筆記寫成,在演講上,阿德勒比較美國與歐洲文化,批判我們(美國)追求自尊、競爭、速度,也批判我們過於寵溺孩子。而他最重要的哲學觀點之一收錄在〈生命的意義〉裡,由Sophia de Vries翻譯(英文版)。從該篇可以理解,為什麼亞歷山大.穆勒(Alexander Mueller)會將個體心理學視為哲學人類學的刺激。
至此,The Collected Clinical Works of Alfred Adler的讀者應該會發現,在阿德勒的文章與演講中,有很多看似重複的想法,但仔細看,這些「重複」的想法其實有細微的變化,可廣泛應用。有時阿德勒的確在重複,但那是為了要重申這些理論架構的緊密關係,特別是演講,演講的聽眾通常對個體心理學還很陌生,所以阿德勒不會假設他們對理論了然於胸,所以他在理論的宏觀脈絡下,討論每個主題。
完成The Collected Clinical Works of Alfred Adler的旅程持續了超過二十年,由於資金為有限的私人捐助、翻譯需要龐大費用、為數不多的自願編輯又要面對數千小時的編輯和校閱,這項工程進行得很緩慢,但也很穩定。要忠於阿德勒的原意和風格,又要讓讀者順暢地理解,是個遠比想像還要艱困的工作。阿德勒的演講風格隨性,有時稍微離題,比較難用閱讀的,希望我們的仔細審閱能讓讀者更容易深度理解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