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懂科技賽局:30堂開啟元宇宙商機的跨域人文課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9789860687989 | |
|
|
|
李學文,王薇瑄 | |
|
|
|
經濟日報 | |
|
|
|
2022年4月25日
| |
|
|
|
100.00 元
| |
|
|
|
HK$ 85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9860687989規格:平裝 / 20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灣
|
|
分 類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全球經濟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
|
|
內 容 簡 介
|
AI、物聯網、生物科技、AR/VR、元宇宙、機器人、區塊鏈、虛擬貨幣、自駕技術、量子計算……人類有史以來,應該沒有一個時期如今日一般,如此大量且讓人陌生的技術及應用同時出現在我們的時空,一個還沒搞懂,另一個已接踵而至。
儘管手中沒有一個可窺見未來的水晶球,但我們起碼可以從今日的一些數位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彼此因為共伴效應所衍生的問題角度來分析,為未來可能的個人及社會的困境,預先提出一些模擬試題。
科技大叔李學文長期撰寫科技媒體相關專欄,已成一家之言,擅長以人文角度觀察科技社會的變貌;科技媒體專欄評論名家王薇瑄,則長期關注台灣數位經濟的永續發展,兩位作者從元宇宙黎明前的黑暗說起,進而談到國際科技巨擘的下一步、人類的未來的生活、AI時代的數位素養、數位職場的科技趨勢,關鍵重點涵蓋新數位匯流生態、NFT交易市場、元宇宙辦公室……輔以人文科技視野的跨域思維,為讀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數位經濟商機。
專序推薦
法藍瓷公司總裁 陳立恆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 張逸?
樹冠影響力投資執行長 楊家彥
聯合推薦
白法堯 數字王國業務發展副總裁
沈雲驄 早安財經出版發行人
李崗 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李建勳 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會務顧問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
徐竹先 中華經營智慧分享協會秘書長
曹筱玥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系主任
郭彥谷 廣達文教基金會董事
陳? 明 泥巴娛樂財務長
陳洲任 ITM國際信任機器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馮勃翰 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程九如 AppWorks 合夥人
曾正忠 台大創創中心執行長
詹婷怡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
路怡珍 名科技主播
劉思銘 HTC VIVE ORIGINALS 總經理
潘維大 東吳大學校長
鍾正道 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
目 錄
|
〈推薦序〉法藍瓷公司總裁 陳立恆
〈推薦序〉新產業經濟的另一種思路 ?楊家彥
〈推薦序〉科技發展下的人文關懷書寫 張逸?
〈作者序〉數位匯流經濟的版圖
?
Part1 趨勢洞察篇
元宇宙黎明前的黑暗
?
1. 反全球化方興未艾 ?競逐數位領土之爭開始???
2. 從智慧音箱市場 ?一探物聯網產業困境
3. 元宇宙是真?是幻? ?兩件事之一必須達標
4. 打著去中心化的旗幟 ?揭開Web 3.0赤裸真相
5. 數位下的兩難抉擇 ?個資隱私VS. 科技發展
?
Part2 因應變局篇
國際科技巨擘的下一步
?
1. 祖克柏推智能眼鏡 ?開啟全球科技巨擘大亂鬥
2. 面對數位經濟亂流 ?亞馬遜走出不一樣的路
3. 庫克卸任前代表作 ?構築在破壞式創新
4. 直驅Google的雄心壯志 ?看見數位匯流經濟新棋局
5. 內容為王 盤點數位科技大趨勢
?
Part3未來生活篇
遊走真實與虛擬的預習
?
1. 數位時代的傳家寶 ?延續藏品的時空記憶
2. 加劇貧富懸殊? ?科技發展到極致的省思
3. 機器人不斷崛起 ?被賦予更多人性期待
4. 被圈養的未來 ?知情識趣才是好AI
5. 隨選或隨機 ?人文與科技的調和
6. 網路跟騷一樣有罪 ?虛擬國度的數位素養?
7. 網路也共同富裕? ?緣木求魚的分配正義
8. 三個面向 進入NFT的交易市場
?
Part4 科技人文篇
AI時代的數位素養
?
1. 成功的數位轉型 ?從培養人文素養開始
2. 人在數位世界中 ?找到內心的價值更重要
3. 三維孤獨來了 ?訴說現代人的隱藏心事
4. 解決疫後孤獨感關鍵:與社群建立良好的連結
5. 科技年代消失的愛情 ?悄悄隱身在懷舊情懷中
6.? 迎戰串流影音發展白熱化 ?台灣OTT產業的勝負關鍵
?
Part5 市場商機篇
數位職場的科技趨勢
?
1.? AI應徵與AI解雇 ?反思人工智慧倫理難題
2.? 從課堂到元宇宙 ?直搗數位原住民的盲區
3. 台灣科技業繁榮是假象 ?產業升級比數位轉型重要
4. 蘋果隱私權政策後 ?數位廣告新出路——Podcast 2.0
5. 元宇宙不只是遊戲 ?虛擬經濟朝日常生活發展
6. 品牌的數位挑戰 ??虛實世界間經營大不同
?
|
|
序
|
推薦序
人文,科技賽局裡的決勝籌碼
法藍瓷公司總裁 陳立恆
「偉大的星球啊!如果那些被你照耀的人們都不在了,你還會有什麼快樂啊?」(Thou great star! What would your happiness be, if you had not those for whom you shine?)
這是尼采筆下的查拉圖斯特拉在十年隱居的自我沉潛後,走出自我世界面向太陽所說出的第一句話,當我拜讀完學文與薇瑄的新作《看懂科技?局:30堂開啟元宇宙商機的跨域人文課》一書後,也想將這句話轉送給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科技:「偉大的科技啊!如果那些被你服務的人們都不在了,你還會有什麼用處啊?」
無論是AI、5G、物聯網、生物科技、AR/VR、元宇宙、機器人、區塊鏈、?擬?幣、自駕技術還是量子?算等等,這些你我熟悉或不熟悉的科技名詞,能否在21世紀的文明生活佔有一席之地,或是成為下一個如同智慧手機一樣的匯流王者,其實並不取決於目前檯面上的科技寡頭們能否繼續隻手遮天,而是使用科技的終端用戶們能否從中收穫到如同使用iPhone時的便利性、認同感與想像力。
認識學文與薇瑄是緣於參加他們在Podcast上製作的「數位趨勢醬子讀」節目,兩人以人文科學背景來介紹科技議題的角度,非常切合我多年來的經營思路,許多人對我的認識是從一個標榜人文藝術的瓷器品牌開始,然而,孰不知我也在科技領域中默默耕耘了幾十年,在他們的節目中,我除了現在正在進行的3D列印技術的深化,也分享了過去參與過的火箭回收、海上飛船甚至應用到iPhone的屏幕顯示技術等等尖端科技的研發工作,因為我一直相信,如果文明世界是一台電腦,那驅動它的0與1就是人文與科技。
就以陶瓷為例,它除了展現一時一地關於形體顏色的美好詮釋,其實也是各種土壤、金屬與水火之間的化學變化與物理作用,沒有古人千錘百鍊的觀察與實驗,恐怕也沒有今天可以應用在半導體與太空梭上的精密陶瓷。
正因為人文與科技的不可分割性,我格外贊同兩位作者在書中對於遊走虛實、數位素養以及內容為王的關注,畢竟內容才是這場科技賽局裡的決勝關鍵,更有甚者,科技發展的大江大海裡,需要成千上萬種乘載著文明演進的人文風帆,尤其自詡為科技島的台灣,更需要在文化自覺、內容創造與產業升級等軟體方面的有效提升上下足功夫,否則終有一天,缺少人文高度與廣度的我們一定會被淹沒在科技海平面上升的洶湧浪潮裡。
推薦各位好朋友這本好書,期待大家都能在21世紀的科技賽局裡決勝千里。
科技發展下的人文關懷書寫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 張逸?
還記得我跟薇瑄是在2021年底的一個聚會上認識,當時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貨幣)在藝術圈掀起一陣軒然大波,藝術家和畫廊同業均對這個新興科技抱持著既期待又未知的心情,作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的理事長,我有責任及義務了解這個新領域,如此方能帶著會員們航向新航道。
當時薇瑄提到她跨領域研究數位科技的歷程,讓我眼睛不禁為之一亮,問她懂不懂NFT,她說NFT目前只是數位經濟發展的一個分支,我覺得她看的層次更高、面向更多元,更令我詫異的是,一個年紀30出頭的年輕人,講起數位經濟有條不紊、邏輯清晰,把複雜的科技解釋到連我這個沒有科技背景的人都能理解,她謙稱這都是師承她的老師李學文的論述,我覺得她過謙了。
學文兄跟我一樣是媒體業出身,不同的是,後來我投身文化產業,而學文在科技業深耕了近20年,將全球數位匯流所衍生的諸多現象或趨勢,研究地相當透徹,我也是他們共同主持的Podcast節目「數位趨勢醬子讀」的忠實聽眾,節目中常有科技趨勢的預測與評論。我們在聚會上相談甚歡,學文和薇瑄兩人都是跨領域的大才,這也是本書內容如此獨特的原因。
也許你覺得市面上已經有很多介紹元宇宙的書了,但《看懂科技賽局:30堂開啟元宇宙商機的跨域人文課》跟別的書有很大的不同,不會隨風起舞搖旗吶喊地一面倒鼓吹元宇宙必將帶來的美好願景,亦不會用冰冷的方式介紹科技,而是以人文關懷的角度觀照元宇宙,從世界局勢、商業、職場到個人,將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正是這個特別的切入角度與跨領域的論點,讓我覺得為他們寫序推薦是倍感榮幸的事。
當然,更期待這本書能深入年輕族群或科技圈的朋友都能拿來研讀,讓自己對於科技的未來發展有助於釐清思路的效應,我想也是兩位作者最終希望達到的目的。
新產業經濟的另一種思路
樹冠影響力投資執行長 楊家彥
每人眼中的世界都不同。在我的世界觀中,2009年全球金融大海嘯是一個大時代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可說是實體經濟模式的高峰。那時中國已成世界工廠,全球經濟與產業在金融創新的超級貨幣寬鬆環境下,創造表象繁榮的泡沫。當時市場人士常說:「豬在風口上都能飛。」主流表象繁榮也大大壓抑了少數對氣候變遷、空氣與海洋污染、全球都市垃圾爆炸等日趨惡化時代困境的疾呼。
也在那階段,智慧型手機的使用逐漸擴展,開啟了眾人生活和工作的多元應用。這也是我眼中「典範移轉」的濫觴,並在金融海嘯的反思風潮中,啟動了典範移轉的第一個十年。那十年走過許多重大社會事件,以及熱門產業標題,例如「物聯網」、「大數據」、「智慧家庭」、「智慧城市」、「區塊鏈」、「金融科技」、「人工智慧」、「AR/VR/XR」等。許多1990年之後出生的新世代,也紛紛成為新產業經濟的生力軍。
本書作者有兩位,學文是資深型男,職涯遊歷科技業與媒體圈,也是橫跨典範移轉世代邊界的人類;薇瑄是年輕貌美的90後美眉,在典範移轉的時代巨輪下逐漸成熟茁壯。熱愛文學的她卻取得生技領域的博士學位。兩位中、青世代的搭檔,以及跨域的閱歷,從這本書目錄即可約略看出,他們對世界的解讀和主流產業觀點相當不同。
今年是2022年,進入了典範移轉的第二個十年,許多未來展望多了更踏實的客觀條件。但世事變與不變的道理何在,就有待賴多元心靈與視界來激盪照亮了。
向大家大力推薦這本書。
|
|
|
書 評
|
|